“殷谦根据这个发现大胆推断,在一万年前,从怀仁县海北头乡到鹅毛口这一带,其实是一片海域或者大湖泊。”赵导给出了解释。
“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们也算‘海边的人’啦!”小虎一听,立刻高兴地跳了起来,满脸兴奋。
大家被他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更热闹了。
“除了这些,遗址里还发现了陶胎壁厚约0.6到0.8厘米的陶片、木炭,还有带有人工切割痕迹的兽骨。”赵导继续说道,“他把发现的石器、动物骨骼和陶片样品送去检测,经过碳十四测定,这个遗址的年代距今到年。更厉害的是,那窑洞的地面是用石灰涂抹过的,墙壁和墙外部还用灰层烧灼过,特别讲究。”
说完,赵导笑着问:“是不是特别佩服我们的祖先?一万多年前就有这么精巧的手艺和生活智慧了。”
“太佩服了!”大家纷纷点头赞同,看着展柜里的文物,眼神里满是赞叹。
梦瑶接着往下念年表:“1.29万年前,阿加西斯古湖发生溃坝;新富士山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到了1.29万到1.16万年前,发生了新仙女木事件,全球气温再次下降,欧洲—北美联合冰盖又重新形成了。”
“哎呀妈呀,刚暖和没多久,怎么又冻上了!”晓萱忍不住咋舌,语气里满是无奈。
大家听着,也只是相视一笑——经历了之前一连串的冷热交替,似乎都快习惯这种“反复横跳”的气候了。
梦瑶没停,继续说道:“1.16万到0.82万年前,欧洲—北美联合冰盖彻底解体;卷转虫海侵进入第二阶段,全球海平面开始上升,沿海平原被淹没,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架;黄海、波斯湾、北海、爱琴海、波罗的海、白令海峡这些海洋,也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另外,这段时期还发生了更新世大灭绝。”
“什么大灭绝呀?”小虎耳朵尖,一下子抓住了关键词,仰着脑袋问,“和恐龙灭绝是一回事吗?是不是特别可怕?”
“应该没有恐龙灭绝那么严重。”妈妈赵芳赶紧蹲下来安慰他,轻轻摸了摸他的头,“这是更新世的灭绝事件,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哺乳动物受到影响,不像恐龙灭绝那样几乎让地球上的生物大规模消失。”
梦瑶接着往下念:“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正式开始;中国人驯化了家犬和家猪;丹尼索瓦人和鬣狗在中国灭绝;西亚人则驯化了山羊和绵羊。到了公元前6200年,发生了8.2kabp事件,全球气温下降,维苏威火山还发生了墨卡托大爆发。公元前6200到前2300年,是全新世大暖期。”
她稍作停顿,继续念道:“公元前6000到前4000年,卷转虫海侵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洪泽—镇江海侵或黄骅海侵;渤海、爪哇海、马六甲海峡、英吉利海峡形成;黄海、东海、南海这些咱们熟悉的海域,还有北海、爱琴海、波斯湾、墨西哥湾都扩大了面积。公元前6000到前5000年,新石器早期结束,河南裴李岗、河北磁山、山东后李、内蒙古兴隆洼等一大批新石器中期文化,在咱们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家鸡、黄牛、水牛、家蚕,还有粟、黍、大豆这些作物,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在中国被驯化的;陶符、骨笛、甲骨占卜这些也发明出来了。公元前5600年,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形成,地中海水涌入好客湖,黑海就这样形成了。”
“哇,这时期也太热闹了!”晓萱率先感叹,“又是驯化动植物,又是文化兴起,总算安稳下来好好发展了!”
“可不是嘛!”啸风也点头,“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稳定,加上这么多作物和动物被驯化,农业肯定能好好发展,文明自然就起来了,真是太好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语气里满是欣慰——比起之前火山、冰川不断的动荡岁月,这段时期的稳步发展,着实让人觉得振奋。
“桑干河农耕——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赵导指着展区地图,语气里满是自豪,“在大同境内的桑干河流域,还有唐河上游,到现在一共发现了54处。像云冈南梁遗址、马家小村遗址,都是很有名的。”
“马家小村居然有新石器遗址?”啸风愣了一下,“我之前去过那儿,压根没听说过这事儿。”
“遗址多了,反而不容易被特意提及,显得没那么‘稀有’了。”吃瓜博主笑着说道。
“对啊,这么多遗址分布在周边,确实不显眼了。”大家纷纷附和。
“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畜牧业,还有以制陶、磨制石器为核心的手工业。”赵导又指向旁边的玻璃展柜,里面整齐排列着各式石器,“在高山镇、册田这些早期遗址里,还常能见到细石器。新石器时代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磨制石器,你们看这些——都是大同地区出土范围很广的磨制石器。先民们就靠这些工具开荒辟地、耕种农田,撑起了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燧石细作,”宇辰盯着展板上的文字念道,“高山镇、册田细石器遗址。高山镇遗址在十里河南岸,1950年由‘雁北文物勘察团’发现,这里的细石器主要用燧石做原料,有锥形、楔形石核和长条石叶这些。还出土了石斧、石环、灰陶片等。对研究长城以南细石器文化的分布特别有意义。册田遗址在桑干河南岸,能找到锥形石核之类的遗物。”
“没想到一万多年前的石器做得这么精美!你看15号那把石斧,磨得也太光滑了。”晓萱凑在展柜前,手指隔着玻璃点了点展品标签。
“17号、18号都是石铲吧?上面都有个特别圆的孔。”王静也发现了亮点,语气里满是好奇。
“这小圆孔是怎么弄出来的?那时候又没有电钻。”林宇跟着发问,引来大家一致的点头附和。
“问得非常好!这可是个典型的考古学问题。”赵导笑着回应,“新石器时期的这种有孔石铲,或者更准确叫‘有孔石铲’,中间钻这个洞,绝对是了不起的技术革新,目的很明确:为了更牢固、高效地安装木柄,做出复合工具。”
“哦,原来是装木柄用的!就跟咱们现在的铁锹似的,石头头加木杆。”小虎一下子就想通了,恍然大悟地说。
“哇,那时候的人也太聪明了吧,居然能想到这办法!”小雨满眼赞叹。
“是的,”赵导接着说,“在没钻孔之前,古人给石斧、石铲装柄主要靠两种方法,但都有明显缺陷。”
“又要长知识咯!”小虎立刻挺直身子,一本正经地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赵导忍着笑解释:“第一种是捆绑法:把石器的末端插进木柄前端的裂口里,再用绳索紧紧绑住。但缺点很明显,一受力就容易松动,石器还可能掉下来。”
“这个方法肯定不行!我以前就这么绑过,一拉就松了。”小虎立刻现身说法,引得陶兄忍不住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满眼宠溺。
赵导继续讲:“第二种是榫卯法:在木柄上凿个榫眼,把石器末端塞进去再捆绑。比第一种牢固些,但做起来复杂,而且还是有脱落的风险。”
“是呢,再结实的塞进去,用久了也会松。”小雨点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而中间钻孔的做法,直接改变了工具使用的‘游戏规则’。”赵导加重语气,“这个孔能让绳索直接穿过石器本身,把石器和木柄做‘贯穿式’捆绑。捆绑点刚好在石器的重心附近,力学结构特别合理。”
正是:磨石而砺,精工开刃启鸿蒙,更玉琢成器,火铸为陶,祖先风采辉星斗;抟土以陶,妙手塑纹彰异彩,复耕播以粟,织造以麻,华夏文明溯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