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末年那阵子,朝堂乱得跟一锅煮糊的粥似的——皇帝萧宝卷(后被贬赐东昏侯)荒淫无道,今天杀个大臣,明天拆户民房,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就在这乱糟糟的当口,有个人却悄悄攒起了实力,这人就是萧衍。
萧衍本来是南齐的雍州刺史,手里握着兵权,脑子还特别清楚。看着萧宝卷把国家霍霍得不成样,他心里早有了想法:“再这么下去,南齐早晚得垮,不如我来接盘?”不过他没明说,只是暗地里招兵买马,还跟身边的谋士们套近乎。这其中,沈约和范云是他的“头号军师”,俩人跟萧衍的关系铁得能穿一条裤子,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有天晚上,萧衍把沈约叫到府里喝酒,喝到半醉,沈约故意把话往正题上引:“大人,如今主上昏庸,天下人都盼着有个明主出来主持大局。您手握重兵,又得民心,要是再犹豫,可就错过时机了!”萧衍没直接答应,只是笑着劝酒:“喝酒喝酒,这事以后再说。”沈约急了,放下酒杯说:“大人,这可不是小事!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曹丕还不是顺理成章称帝了?现在南齐气数已尽,您要是再不行动,万一被别人抢了先,可就晚了!”
没过几天,范云也找萧衍谈这事,比沈约还直接:“沈约兄跟您说的事,您可得拿定主意!我已经打听好了,朝中不少大臣都愿意跟着您干,就连宫里的侍卫,也有一半心向您。只要您点头,咱们马上就能办!”萧衍这才松口,摸着胡子说:“其实我也有这想法,就是怕天下人说我篡权。”范云立马接话:“大人这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怎么能叫篡权?再说了,现在齐和帝才几岁,根本管不了事,您登基是顺天应人!”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把萧衍说得心花怒放,当场拍板:“行!就按你们说的办!”接下来的日子,沈约和范云忙得脚不沾地——沈约负责起草禅位诏书,字斟句酌,把“齐和帝自愿禅位”写得跟真的一样;范云则负责联络大臣,给那些还在犹豫的人送礼、许诺,没多久,朝堂上就没人敢反对萧衍了。
齐和帝萧宝融那时候才十三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听说要把皇位让给萧衍,吓得直哭。可他身边全是萧衍的人,根本没人能帮他。没过多久,禅位诏书就送到了他面前,旁边的侍卫盯着他,他只能哆哆嗦嗦地签了字。公元502年春天,萧衍在南郊举行了登基大典,穿着龙袍,戴着皇冠,接受百官朝拜,正式建立梁朝,自己当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梁武帝。
登基之后,梁武帝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南齐的宗室——毕竟这些人身上流着皇室的血,留着是个隐患,杀了又怕落个“暴君”的名声,这可让他犯了难。他思来想去,最后想了个“区别对待”的办法:凡是看着不顺眼、有可能谋反的,就找个理由杀掉;凡是没威胁、看着可怜的,就留条活路。
齐湘东王萧宝晊就是第一个倒霉的。这位王爷平时就爱吹牛,总说自己“有帝王相”,萧衍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登基没几天,就有人诬告萧宝晊“暗中联络旧部,想谋反复辟”。梁武帝正好借这个机会,下令把萧宝晊和他的家人都抓了起来,没审几句就杀了。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萧宝晊就是个没本事的草包,哪有本事谋反?不过是梁武帝想杀鸡儆猴罢了。
跟萧宝晊比起来,萧宝义可就幸运多了。这位王爷从小就有残疾,连话都说不清楚,更别说干坏事了。梁武帝看着他可怜,又觉得他没什么威胁,就没杀他,还封了个“巴陵王”的虚职,让他好吃好喝地住着。萧宝义也识趣,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怕惹梁武帝不高兴,最后安安稳稳地活了好几年,算是南齐宗室里少有的善终者。
处理完宗室,梁武帝又开始安排官员。沈约和范云这两个“大功臣”自然少不了好处——沈约当了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负责处理朝政;范云当了吏部尚书,管着官员任免,俩人都成了朝中的实权人物。不过梁武帝也没忘了其他人,比如王亮,以前是南齐的尚书令,很有才干,梁武帝就请他继续当尚书令,还特意跟他说:“以前的事就过去了,以后咱们一起好好治理国家。”王亮本来还怕梁武帝杀他,见皇帝这么说,赶紧磕头谢恩,死心塌地跟着梁武帝干。
不过梁武帝也不是什么人都用。有个叫王珍国的大臣,以前是东昏侯的手下,还杀过不少忠臣。梁武帝虽然知道他有本事,但觉得他品行不好,只给了他一个闲职,没让他掌实权。有人劝梁武帝:“王珍国很会打仗,不用他太可惜了。”梁武帝摇摇头说:“一个人要是连忠臣都敢杀,以后说不定也会背叛我,这种人不能用!”
就这样,梁武帝一边清理隐患,一边任用人才,刚建立的梁朝慢慢稳定了下来。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位一开始看着挺英明的皇帝,后来会变得那么荒唐——晚年信佛信到走火入魔,居然三次跑到寺庙里当和尚,让大臣们花上亿钱把他赎回来,最后还因为收留侯景,导致“侯景之乱”,自己饿死在宫里,真是让人唏嘘。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写这段的时候,特意评价萧衍“受禅而兴,亦有度量”,意思是萧衍通过禅位登基,一开始还是有胸襟和眼光的。但司马光也没忘了批评他——处理南齐宗室时“苛察过甚”,杀了不少无辜的人;后来又重用沈约等人,却没察觉沈约晚年变得自私自利,为梁朝后来的混乱埋下了隐患。司马光认为,帝王登基后,既要“除隐患”,更要“存仁心”,不然就算暂时稳定了局面,也长久不了。
作者说
萧衍从齐臣到梁帝的这波操作,其实像极了职场里的“升职攻略”——先攒实力,再找盟友,最后抓住时机上位。但有意思的是,他的“攻略”只对了一半:上位前看得清局势、找得对帮手,可上位后却没把握好“分寸”——杀宗室时太狠,留了“残暴”的名声;用大臣时又没做到“人尽其才”,比如范云虽然忠诚,但不懂军事,却让他参与军务,导致后来打了不少败仗。
放到现在看,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做大事”,“时机”和“盟友”很重要,但“分寸”更重要。萧衍要是当初对南齐宗室多一点宽容,对大臣的任用多一点考量,说不定梁朝能走得更远。可惜他只看到了“巩固权力”,却忘了“人心才是最大的权力”,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也算咎由自取。
本章金句:上位靠的是时机与谋略,坐稳位置靠的是分寸与仁心,缺了前者难成事,少了后者难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