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熟练度提升与范围扩大
自那第一次成功的“熵减奇迹”之后,这片位于葬魔渊外围的岩石洼地,便成了我专属的“法则实践场”。
日升月落,西荒的风依旧裹挟着寂灭与混乱的气息,但在洼地中央,一场场无声却惊心动魄的“规则博弈”在不断上演。
我摒弃了所有花哨的术法,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对那“逆向熵增谐振灵码”的打磨与优化上。最初的尝试,成功率高得可怜,十次中能有一次引动那微弱的法则涟漪已是侥幸,而且范围死死局限在周身一尺,持续时间短得如同幻觉。
失败是常态。
灵码结构在构筑中途崩溃,引动的谐振频率稍有偏差便石沉大海,甚至偶尔会因为能量控制不当,引火烧身,导致小范围内的熵增瞬间加剧,将脚下的岩石都风化掉一层。
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神魂的刺痛和灵元的剧烈消耗。王磐和何聆冰看着我从入定中惊醒,脸色苍白,甚至偶尔口鼻渗血的样子,眼中充满了担忧,但他们从未出言劝阻,只是将护法工作做得更加滴水不漏,眼神中的信任也愈发坚定。
我没有气馁。科学实验本就如此,尤其是在探索完全未知的领域。每一次失败,识海中的“文明火种”都会微微流转,帮助我更快地分析数据,调整参数。“混沌谐振基盘”也在这一次次的极限压榨下,变得更加坚韧、敏锐。
我开始像最严谨的程序员调试代码一样,审视那“逆向熵增谐振灵码”。
是基础频率模块的稳定性不够?我引入“灵子编程”中的冗余校验结构,增强其抗干扰能力。
是能量注入的时机和强度不匹配?我调整“混沌谐振基盘”的输出曲线,使其与灵码的激发相位完美同步。
是对“熵增”规则本身的感知还不够精微?我利用对“维度皱褶”理论的初步理解,尝试从空间结构稳定性的角度,间接感知熵的变化梯度……
时间在专注中飞速流逝。
五天后,我成功将施法成功率提升到了三成。
十天后,范围从稳定的一尺,艰难地向外拓展了半寸。
半个月后,那微弱的熵减效应,持续时间从刹那,延长到了接近一次完整呼吸的时间!
进步是缓慢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
当我能稳定地在周身一尺半的范围内,维持近一次呼吸的微弱熵减状态时,产生的现象也更加明显了。
不再是碎石屑细微的靠拢,而是几块稍大些的碎石,能清晰地看到它们断裂面在缓慢地、如同被无形的手推动着,彼此靠近,甚至边缘开始有极其微弱的灵光闪烁,仿佛在进行着缓慢的自我修复!
空气中,一个以我为中心、直径一尺半的、近乎透明的“低熵球”隐约可见,其内的尘埃运动轨迹明显有序,高熵灵子辐射被约束在内,甚至隐隐有向内凝聚、提纯的趋势!
“范围……又大了点!”王磐紧紧盯着那几块缓慢移动的碎石,虽然已经见过多次,但每次目睹,依旧觉得不可思议。
何聆冰则更关注那“低熵球”的稳定性,她微微颔首:“能量波动比之前平稳了很多,不再像最初那样随时会崩溃。清羽,你对它的‘掌控力’在增强。”
我缓缓散去了灵码,感受着这次施法后依旧剩余近半的灵元和只是微微刺痛的神魂,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
是的,掌控力。
不再是最初的碰运气,而是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操控”。我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影响的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甚至开始尝试微调熵减的“速率”。
这不仅仅是熟练度的提升,更是我对“法则编辑”这一概念理解的深化。它告诉我,世界的规则并非铁板一块,它有其“弹性”和“可操作性”,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足够的力量,就能像拨动琴弦一样,拨动规则的脉络。
目光扫过这片被自己一次次“修改”过的洼地,虽然每次修改后规则都会迅速恢复,但这片区域的空间结构和能量场,似乎都因为承受了太多次的法则级干预,而变得与其他地方有了一丝极其微妙的“不同”,更加……“敏感”?
我心中一动,一个新的想法开始萌芽。
或许,当我对单一规则的编辑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尝试……同时干预多个相互关联的、更基础的法则参数?比如,同时微调引力常数与空间曲率?
这个念头让我心跳微微加速。
前路依旧漫长,但每一步,都让我离那终极的“法则编辑器”构想,更近了一步。
在这西荒的废墟之上,我对规则的“编辑”权限,正在一点一点,被我自己,用科学与知识,艰难而坚定地……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