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牛车装了八袋粮食。
一袋二百斤。
一车一千六百斤。
三车小麦还没脱皮,算下来是四千八百斤粮食。
说实话,确实很多了。
一个人一个月最低最少也要八斤粮食。
正常来吃的话,陆旷一个月就能吃十五斤粮食打底。
算下来一家四口一个月差不多得32斤粮食。
一年下来,就是32*12,就是差不多接近400斤粮食。
四千八百斤粮食是十二户一家四口全年的口粮。
怪不得大家都眼红这些余粮。
如果不卖,差不多就够庆河村二队所有知青的一年口粮了。
三车粮食很快就搬完了。
去年是一毛三分五厘,阿拉伯数字就是,0.135元\/斤。
今年干旱,粮食减产,比去年稍微高些。
今年小麦公粮粮食站统购价是一毛五,也就是0.15元\/斤。
四千八百斤粮食,在统购价格上加35%。
算下来卖了七百七十七块六,加上甜菜的话差不多八百多块钱。
“去会计室核算一下。”计量员把称好的重量报了数。
开了单递到了李江手上。
李江看了一眼,随手把单子递给了旁边的张天华。
他算账慢,看了也白看,脑子里过不出来数。
张天华是队里的会计,就干这个事的。
“你去吧,我去跟那个生产队的人谈一下。”
剩下的一车小麦就是答应别的生产队用来换的粮。
“大家伙现在想买啥就去买啥,找点吃的垫吧一口,一会就在之前排队的地方集合!”
出动了这么多人力畜力,那自然不可能满载而出,空载而归。
板车可以先回队里,但是牛车马车得跟着去砖厂。
这回粮食全收上去了,只留下几个人看着车,其他人都散开了。
秦巧梅跟陆旷去了副食店,买了些调料,还去供销社用月饼票换了两块月饼。
乡里的供销社月饼有枣泥的,村里的供销社只有五仁的。
回去路上正好看见张天华在四处找人,见秦巧梅走过来,忙问,“大队上哪去了?”
“咋了?不是说找地去谈话了?”
“哎呀,好事,大喜事!”张天华一拍手,神情激动,“那会计一看是咱们队,就喊了个人,那个人说,乡里要给咱们批砖!不要钱的那种!”
“但还有事要跟咱大队说。”
秦巧梅一下子就想起小李之前跟她说的那个事了。
小李他哥走批条要给二队盖学校。
李钰青效率这么高?
“你俩帮我找找,这人哪去了,刚刚还在这呢。”
张天华手里拿着一堆单子,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最后这人也没找到。
是李江自己出来的。
张天华事都还没说清楚,就激动的就想把人拽走。
李江甩开了,“什么事等会再说。”
李江把他三弟李科叫过来,指着身后的人说,“老三,你喊两个人把粮食送过去。”
“行,谈好了?”
“嗯,一头猪,三头羊。”
秦巧梅挑挑眉,相当于三斤米换一斤肉。
“行。”李科没说什么,招招手,叫过来两个人,三个人牵着牛就走了。
李江这才顺着张天华手上的力度进了办公室。
没用上两分钟,秦巧梅看见了一个眼熟的人也进去了。
李钰青。
李钰青没向人群望,自然也没看见她和陆旷。
但没用多大一会,李江和李钰青就相互握手出来了,身后还跟着穿着干练的邓月。
李江满脸感激,李钰青则一脸淡然,春风和煦。
三个人往秦巧梅这边走过来。
李钰青看见秦巧梅和陆旷了。
李钰青微笑,打着招呼,态度倒是很热络,“好久不见了。”
“好久不见。”秦巧梅平静地应了一声。
邓月对她眨眨眼,秦巧梅瞳孔一亮,弯起眼角,也无声地打招呼。
陆旷点了下头,没说话,直接一个侧身去摸牛头了。
李钰青也不废话,“让乡里的会计跟你们去,她清楚手续。”
“好好好。”李江罕见的失态,笑的牙不见眼,转头吩咐陆旷,“陆旷,你通知大家伙,就留一辆马车,其他全都家去吧。”
陆旷看了一眼李钰青,然后把张天华拽走了。
走到一旁陆旷他才低声问,“不拉砖了?”
“哎呀,拉啥啊,这是咱们村小李他哥,你知道吧。”
“知道。”
“他是个大官你知道不。”
陆旷点头。
那跟拉砖有啥关系?
“哎呀,乡里给咱们批的条子,到时候用拖拉机给咱们把砖送过去!不用咱们赶着牛车拉了!要不是看在小李的面子上,能让拖拉机把咱们村要买的砖送过去吗?”
陆旷:“……”
驴唇不对马嘴。
秦巧梅跟他说过,说李钰青要给小李送砖,但不知道是批条里的砖还是他个人的。
砖厂有拖拉机,但拖拉机送一趟要不少路费,要不然李江不可能选择赶着畜力车去砖厂拉。
他们大队也才只有一台,每年上山伐木,拉木头的时候才舍得用。
然后李钰青又说拖拉机会把原本李江要买的砖跟乡里赞助的砖一起送回去。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恐怕没张天华说的事看小李面子上那么简单。
但跟他没关系。
他只把李江吩咐的事做好就行。
而这边李钰青竟然跟秦巧梅搭话了,问的话也恰到好处,“你和小李熟,她和孩子怎么样?”
“挺好的,现在不喂羊奶了,也都在地里上工了。”
“那就挺好,就是房子有点挤,稍微大一点,我那小外甥女就玩不开了,小孩子闹腾得很。”
这话秦巧梅没回,这话也不是说给她的。
而且她看见邓月在李钰青说完这话之后翻了个白眼。
那种有话不直说的不屑白眼。
“放心吧,肯定给小李安排好。”李江拍着胸脯保证。
“学校还是重中之重。”李钰青点了下头,交代了一句,“现在知青也差不多适应下乡生活了,队里压力也小一些了,可以多抓抓学习了,知青在,不愁老师。”
李钰青说这话的时候看了一眼秦巧梅,“小李说你有个弟弟?正是好好读书的时候。”
“而且你和钰华也是,也是脑袋正好使的时候,我改明儿也得嘱咐嘱咐钰华,让她多看点书。”
“知识还是会改变命运的。”
李钰青说到这有些无奈地叹口气,“钰华那性子也确实不是读书的料。”
邓月也一脸认真的看向秦巧梅,显然她认同李钰青这句话。
这话说的莫名,别人听了也只会觉得这是一句普通话的关心和嘱托。
但秦巧梅心却漏了一拍。
她知道未来知青会返城,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恢复高考!
这李钰青肯定知道什么消息,毕竟是当官的,肯定是到内部消息。
但李钰青为啥给她递话?
为什么啊?
让她跟小李一起学?考个大学脱离生产队?
还是咋?
李钰青看着出神了一瞬的秦巧梅,内心点头。
知道思考就行。
至于能不能抓住机会,完全看个人了。
事说完了,李钰青就走了。
邓月挨着秦巧梅一起坐上了马车。
对面坐着李江,常富,张天华。
陆旷坐在秦巧梅前面,他赶车。
六个人一路往砖厂走。
邓月可比李钰青话多的多,一路上事无巨细的问李钰话。
秦巧梅有点饿,拿出来一块月饼,分成了三份。
一份给陆旷,一份给了邓月。
“你这么拮据吗?”邓月惊疑的问,一块月饼还分三份。
大概觉得自己说错话了,然后从兜里掏出来几张月饼票,“你两张,剩下四张给她。”
秦巧梅沉默了一瞬,“……你们办公室的待遇这么好?”
“不是,我们是直接发的月饼,这个票是我在我姐家拿的,就是李钰青家里。”
“哦。”
秦巧梅不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