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与圆姐、桑宁的这次商议,虽只是初步敲定了几个关键人物的封号,并未涉及更多具体权责分配,实则却如同一支饱蘸浓墨的御笔,在康熙十六年大封六宫这幅即将展开的宏大画卷上,已然勾勒出了未来数年,后宫权力格局那清晰的雏形。
那日,玄烨将内务府初步拟定的几位主位封号一一道来:
“完颜氏,阖家忠心,堪为表率,朕意赐封号为‘敬’,居嫔位,望其永葆此心;”
“董氏入宫多年,素来克己守礼,安分随时,风评甚佳,赐封‘端’嫔,以彰其德;”
“马佳氏,前朝有叔父图海效力,后宫又育有皇子,于公于私,都当给个体面,封‘荣’嫔,以示恩荣;”
“那拉氏,诞育朕之长子,是有福之人,封‘惠’嫔,盼她慈惠及下。”
“至于赫舍里氏……”他略一沉吟,带了些许随意,“她性子跳脱些,便给个‘僖’字罢,盼她得此封号,日后能更谨言慎行。”
他端起手边的茶盏,略作停顿,仿佛又想起一事,补充道:“另有一事,科尔沁部一位格格,约莫一月后便会抵达京师入宫。蒙古格格,性情多半豁达开朗,朕意暂定其封号为‘宣’,亦居嫔位,以固北疆。”
圆姐静静听着,心中已飞速将这份名单与每个人的背景、性情、潜在势力一一对应,组合成了一幅精密的图谱。
敬嫔(完颜蔓儿)家世得力,端嫔(董乌鼐)资历老成,荣嫔(马佳蓁蓁)既有前朝倚仗又有皇子傍身,惠嫔(那拉塔纳)育有皇长子,地位超然。再加上一位来自蒙古、意义特殊的宣嫔(博尔济吉特氏),以及那位虽得封号却似乎并未被皇帝过于放在心上的僖嫔(赫舍里阿吉)……
玄烨此番看似随意的安排,实则已将前朝后宫的各方势力、满蒙汉军的平衡、功臣与旧勋的安抚,方方面面,俱已考量周全,其帝王平衡之术,已然炉火纯青。
至于那些还未正式册封的贵格格小福晋们,玄烨仅以一句“余者位份,晚些再议也罢”,便轻描淡写地搁置了,显然后续是否晋封,全看她们各自的造化与帝王的兴致了。
商议既定,旨意虽未明发,但风声早已透出。各宫得了确切消息,自是几家欢喜几家沉寂。然而,这看似尘埃落定的局面,不出几日便被一个新的消息骤然打破。
不知从哪个角落最先传起,说是皇上近来极为青睐一个在御前伺候茶水的宫女。那宫女并非寻常包衣,乃是佐领员外郎郭络罗三官保的幼女,名唤纳兰珠。
传闻皇上极为喜欢她灵动娇俏的性子,侍奉笔墨茶水时反应机敏,言辞风趣,不过短短十数日的工夫,已是圣心眷顾,青眼有加。甚至等不及正式册封,已命内务府去为她量体裁衣,预备吉服了。
“皇上看上了乾清宫的一个茶水宫女?”
“郭络罗家的?哦,是正黄旗包衣佐领家的格格,这出身,倒也不算太低……”
“这么快就量尺寸准备吉服了?看来这位份,必是有的了,而且恐怕不会太低。”
窃窃私语如同水入滚油,瞬间在后宫炸开。一个直接由宫女得幸的女子,竟能得皇上如此迫不及待的安置,其圣眷之浓,令人侧目。许多人不由得将目光投向了永和宫与景仁宫,揣度着那位即将正位中宫的皇后和那位心高气傲的佟妃会作何感想。
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在大封六宫的最终名册由梁九功恭敬呈送至桑宁面前之时。
圆姐与桑宁一同览阅那朱漆描金的册子,目光扫过那些早已熟稔于心的封号与位份,直到最后几行,两人俱是一怔。
那名册上,原本拟定为一宫主位、嫔位的宣嫔博尔济吉特氏,竟赫然列在了“贵格格”一列,其后以小字标注“享嫔位份例”。而空出来的那个嫔位,以及那个寓意“事务得其宜,言行合于理”的“宜”字封号,竟落在了那位新晋得宠的郭络罗纳兰珠名下!
宜嫔,郭络罗氏。
一时间,殿内落针可闻。
桑宁拿着名册的手微微收紧,脸上难掩错愕与困惑。那位蒙古格格,代表着朝廷对蒙古的怀柔,竟会为了一个刚刚得宠的宫女出身的妃嫔而让路?虽说仍享嫔位待遇,但这名分上的差异,意义截然不同。
圆姐的眸光在那“宜嫔”二字上停留片刻,心中已是雪亮。皇上此举,用意深焉。
将蒙古格格暂压一格,名义上给予待遇,实则暂缓其正式主位名分,这或许是出于更深层的朝局考量,暂时不欲使其风头过盛;而将郭络罗氏直接破格擢升至嫔位,并赐予“宜”这一寓意上佳的封号,这已不仅仅是寻常的君王对美色的宠爱,更是一种近乎昭告天下的强调。他玄烨的喜好,便是这后宫最大的道理。
他喜欢郭络罗氏,觉得她合该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她便“理所应当”地越过诸多资历更深的妃嫔,成为宜嫔。
“皇上这安排……”桑宁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话语在唇边辗转片刻,最终却化为一声意味复杂的低叹,“这位宜嫔妹妹,看来是真得了圣心了。”
圆姐缓缓合上那本沉甸甸的名册,她抬眼看向窗外明媚却灼人的夏日阳光,轻声道:“是啊,‘宜’字……皇上这是在告诉所有人,他的心意,便是最硬的道理。”
她转回头,目光沉静地看向尚自有些回不过神来的桑宁:“宁儿,这位宜嫔,怕是非池中之物。咱们这后宫,怕是要迎来一位真正的劲敌了。”
原本看似平衡的棋局,因玄烨这随心所欲打破常规的落子,瞬间再起波澜。那位仅闻其名,尚未正式在众人面前亮相,便已凭借帝王的极致恩宠搅动起风云的宜嫔郭络罗氏,必将深远地影响未来后宫的权力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