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之家”基地东侧,占据整整一层空间的,是肖雅与邵博士共用的联合实验室。这里与零那静谧、感性的记忆图书馆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一个被理性、数据和冷冽光芒统治的王国。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臭氧味、特种冷却液的清香,以及某种高频能量设备运转时特有的微弱嗡鸣。放眼望去,是一片由半透明隔断划分出的不同功能区域。粗大的线缆如同巨树的藤蔓,沿着墙壁和天花板铺设,最终汇入房间中央那个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巨型主控计算阵列,其表面无数细小的指示灯如呼吸般明灭,发出低沉而稳定的运行声。
左侧区域,是肖雅的“绝对理性”领域。数面巨大的全息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多维空间拓扑模型、以及来自全球“基石”监测点和深空探测器的实时数据流。肖雅坐在控制台前,身形在庞大的数据景观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但她的眼神锐利如鹰隼,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不断调整着参数,驱动模型进行着数以亿次计的模拟运算。
她正在攻坚的,是“空间裂缝预警系统”的核心算法。
屏幕上,一个复杂的时空流形模型正在演化。代表稳定空间的蓝色网格背景上,一个微小的、呈现为不规则暗红色的“应力奇点”正在生成。无数条代表能量流动和规则扰动的光丝,如同受到吸引般向奇点汇聚,使其颜色逐渐加深,范围缓慢扩大。
“邵博士,请注入第七序列扰动变量,模拟‘深渊’低语峰值期的能量背景。”肖雅的声音平静,不带丝毫感情,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物理现象。
隔壁区域的邵博士,闻言立刻在她自己的控制台上进行操作。她那边更像是传统实验室与尖端科技的混合体:除了类似的终端屏幕,还有放置着精密光学仪器、物质样本分析仪以及几个小型能量约束场的实验台。
一股代表高强度深渊侵蚀的紫色数据流被注入模型。瞬间,那个暗红色奇点的演化速度急剧加快,周围的空间网格开始出现扭曲和断裂的征兆。
“反应速率提升百分之四百三十七,”肖雅迅速报出数据,“规则结构稳定性阈值正在被突破……警告,模型预测,距离可观测宏观裂缝形成,仅剩三点七标准秒。”
她的眉头微微蹙起。三点七秒,对于预警来说,太短了。尤其是在现实世界中,能量背景的波动往往更加复杂和突兀。
“回溯分析奇点形成初期的能量签名特征。”肖雅命令道。屏幕上的画面快速倒回,定格在奇点刚刚诞生的那个瞬间。她放大那片区域,无数条细微的能量轨迹被高亮显示。
“看这里,”肖雅指向其中几条几乎纠缠在一起的、呈现特殊波动模式的轨迹,“这种高频震颤模式,与我们在‘遗忘之湖’副本记录到的、精神侵蚀前期环境背景噪音频段有百分之八十九的吻合度。还有这个……微弱的重力梯度异常,其变化率与‘虚空回廊’中空间褶皱出现前的征兆类似。”
她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将这些特征提取出来,构建成一个新的“预兆特征库”。
“我们需要将监测网络的灵敏度再提升一个数量级,尤其是对这类复合型、低强度的前兆信号进行捕捉和关联分析。”肖雅对走过来的邵博士说道,“现有的算法对单一特征的识别率尚可,但对这种‘弱信号集群’的预警能力不足。”
邵博士推了推她鼻梁上的无框眼镜,镜片上反射着流动的数据光。她年约四十,气质干练沉稳,是典型的学院派精英,但在经历了“回廊”现实侵蚀的一系列事件后,她的思维早已突破了传统科学的桎梏。
“灵敏度提升意味着数据洪流和误报率激增。”邵博士冷静地指出问题,“我们的计算资源和人工复核能力都面临极限。而且,有些前兆信号转瞬即逝,或者本身就处于探测阈值的边缘。”
“所以需要引入新的滤波算法和模式识别AI,”肖雅调出另一组界面,上面是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图,“基于我们收集到的所有已知裂缝案例和模拟数据,训练一个能够从海量噪声中识别出这些‘微弱危机脉搏’的智能体。它不需要百分百准确,只需要将可疑目标的筛选范围缩小到人工可以处理的级别。”
“这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和调试。”邵博士审视着那复杂的网络结构。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肖雅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个再次模拟生成、并最终破裂成一道狰狞“伤口”的空间裂缝模型,“‘基石’网络只是稳定了大的环境,但这种随机的、小规模的裂缝渗透,防不胜防。每一次渗透,都可能带来未知的风险。”
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设备运行的嗡鸣声填充着空间。她们都清楚,预警只是第一步,如何应对才是关键。这就涉及到实验室的第二个核心研究方向——能量中和技术。
在实验室的另一侧,一个被多层能量屏障隔离的试验区正在运行。一个微型的、人工维持的不稳定空间裂缝,如同一条扭曲的紫色蜈蚣,在约束场中央剧烈地扭动着,散发出令人不安的能量波动。裂缝周围,空间微微扭曲,偶尔有细小的、如同静电火花般的能量碎屑迸射出来,撞击在屏障上,激起一圈圈涟漪。
一台结构精密的装置正对准着这条微型裂缝。这是邵博士主导设计的“定向能量中和器”原型机。
“频率协调完成,准备第一次中和尝试。”一名研究员报告道。
邵博士点了点头,目光紧盯着监测屏幕。中和器前端亮起柔和的白色光芒,一道经过精确调制的能量光束射向空间裂缝。
光束与裂缝接触的瞬间,并没有发生剧烈的爆炸。紫色的裂缝光芒仿佛被“稀释”了一般,颜色变淡,扭动的幅度也有所减弱。监测数据显示,裂缝的能量输出下降了约百分之十五。
“有效!但是……”研究员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随即又转为凝重,“中和效率远低于理论值。而且,裂缝似乎在适应这种频率,能量衰减速率在放缓。”
肖雅也走了过来,看着数据流:“单一的、固定的频率显然不够。深渊能量的性质并非恒定,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扭曲性。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动态调整、甚至能主动‘欺骗’和‘误导’其中和机制的方法。”
她调出之前零从记忆图书馆提供的、关于“海渊守护者”被净化时的能量波动数据,以及林默使用“真言回响”短暂扭曲规则时捕捉到的特殊频谱。
“看,‘海渊守护者’的平复过程,并非强行对抗,更像是一种……共鸣下的安抚与引导。而林队长的‘真言’,则是在规则层面进行短暂的覆盖。”肖雅指着那些奇特的波形图说道,“我们的中和思路,或许不应该局限于能量的对消,可以尝试引入‘信息层面’的干预。”
邵博士若有所思:“你是说,让我们的中和能量束,不仅携带中和物理效应的属性,还嵌入特定的、能够干扰深渊能量稳定结构的‘信息编码’?”
“类似于一种……能量层面的‘计算机病毒’?”肖雅尝试用一个更通俗的比喻,“或者是一种模拟‘秩序’规则的镜像力场,让无序的深渊能量在其影响下自发地趋于平静或瓦解。这需要极其精密的控制和对深渊能量本质的更深刻理解。”
这个想法很大胆,意味着要将能量中和技术从物理层面提升到信息-物理交互的全新高度。实验室里再次响起了激烈的讨论声和键盘敲击声,研究人员们开始着手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尝试将那些来自“回响”能力的抽象感知,转化为可以编程、可以复现的技术参数。
而实验室的第三个重点——基于回响原理的防护装备,其研发区域则显得更为“务实”一些。这里陈列着各种半成品的护甲、头盔、手持式护盾生成器。
一件新型的防护服正穿在一个人体模型上,其表面覆盖着一种暗灰色的、非金非革的奇异材料。这是利用从“机械之心”副本带回的远古合金样本,结合邵博士团队逆向工程出的材料合成技术制造的,对多种能量攻击有良好的抗性。
但真正的核心,在于内衬中编织的、极其细微的导能纤维网络。这些纤维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秦武“磐石回响”能力激发时,其身体周围形成的那个微弱的、却异常坚韧的防御力场。
“我们尝试模拟了那种力场的能量运行模式,”一名工程师向肖雅和邵博士介绍道,“通过导能纤维网络,在受到攻击时瞬间激发一个类似的、局部的强化场。理论上,它可以偏转或吸收一部分精神冲击和规则扭曲效应。”
“测试结果如何?”邵博士问道。
工程师调出一段数据:“对物理冲击和标准能量武器的防御性能提升了百分之两百。但是……对于纯粹的、高强度的深渊精神侵蚀,效果不稳定。模拟测试中,只能延迟被突破的时间,无法完全防御。”
肖雅走近模型,手指轻轻拂过防护服表面:“个体的‘回响’是生命意志与特殊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奇迹,其本质包含了‘信念’这种无法量化的因素。我们试图用纯技术手段复现,注定只能得其形,难得其神。”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或许,我们不应该追求完全复现,而是考虑‘辅助’和‘放大’。设计一种装置,能够与穿戴者的精神波动产生共鸣,稳定其心神,放大其自身的意志力,从而增强对精神侵蚀的抵抗力。就像……一个精神层面的‘放大器’或者‘稳定器’。”
这个方向,又与零的能力和记忆图书馆中的“情感范式”研究关联了起来。实验室的各个项目,看似独立,实则围绕着“理解、预警、防御、中和异常”这一核心目标,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复杂而庞大的技术网络。
肖雅和邵博士站在实验室中央,环视着这片属于理性与创造的疆域。窗外,可能是阳光明媚,也可能是夜色深沉,但在这里,时间仿佛以另一种流速流逝——被拆分成了无数个公式、实验和数据点。她们知道,前方的路依旧漫长,每一个微小的突破,都可能需要用无数次失败和漫长的思考来换取。但她们也坚信,唯有凭借知识与技术的光芒,才能在这片被异常笼罩的黑暗中,为人类文明开辟出通往未来的、相对安全的路径。
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