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ào,出乎常格,不合格律。杨慎《升庵诗话·杜牧之》:“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峭:指劲直有力。)
我们一起来深入解析明代大学者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对晚唐诗人杜牧的这段精辟评论。
这段评论虽非一个线性的“故事”,但它背后蕴含的,是两位相隔数百年的文学巨匠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场关于诗歌风格、文学革新与士人气节的深刻叙事。
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摘录: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 信然。
逐句注释与翻译:
· “宋人评其诗”
· 注释:此处的“宋人”泛指宋代的诗评家。宋人对唐诗的研究颇为深入,常有卓见。
· 翻译:宋代的评论家评价他的诗。
· “豪而艳,宕而丽”
· 注释:
· 豪:指气势豪迈旷达,境界开阔。
· 艳:指辞采绮丽,文笔华美。
· 宕:通“荡”,指情感、意境纵横跌宕,不受拘束。
· 丽:与“艳”呼应,指语言清丽秀美。
· 翻译:(杜牧的诗)既豪迈奔放又辞采华美,既纵横跌宕又风神清丽。
· “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
· 注释:
· 律诗:唐代成熟的格律诗体,对平仄、对仗、押韵有严格规定。
· 特寓:特意融入,别有寄托。
· 拗峭:这是核心概念。“拗”指拗句,即故意不按律诗固有的平仄格律来写,造成一种奇崛、劲健的语感;“峭”指峭拔,即风格劲直有力,骨力遒劲。
· 矫:矫正,纠正。
· 时弊:指晚唐时代诗坛的流弊,即当时逐渐流行的柔靡纤巧、内容空洞的诗风。
· 翻译:在写作律诗时,他特意在诗中融入一种拗折峭拔的劲健之力,用以矫正当时诗坛柔靡浮艳的弊病。
· “信然”
· 注释:杨慎本人的判断。
· 翻译:(我认为这个评价)确实如此,非常正确。
作品与作者介绍
· 《升庵诗话》与杨慎:
· 作品介绍:《升庵诗话》是明代学者杨慎(号升庵)的诗论着作,内容广博,考据精深,对历代诗人诗作多有独到评析,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 作者介绍:杨慎(1488-1559),明代着名文学家,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他是正德年间的状元,博学多才,着述浩繁。后因“大礼议”事件触怒嘉靖帝,被终生流放云南。他的人生经历使其对杜牧等历史上怀才不遇、身世坎坷的文人有着更深切的理解与共鸣。
· 被评论的对象:杜牧:
· 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他志向远大,喜论兵事,有经世济国之才,但身处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仕途并不得意。这种抱负与现实的矛盾,深刻影响了他的诗风。
· 风格印证:
· 豪而艳,宕而丽:如其咏史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历史(豪、宕)却以假设和美人(艳、丽)出之,韵味无穷。
· 拗峭:如其名作《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其中多有不合常规平仄的拗句,如第三句,读来如金石掷地,骨力挺拔,避免了圆熟滑易。
寓意与文学史意义
杨慎引用的这段宋人评语,精准地概括了杜牧诗歌的核心特质与历史使命:
1. “拗峭”是一种美学自觉:
杜牧并非不懂格律,而是有意为之。在律诗格式高度成熟的晚唐,他通过“破格”来寻求新的艺术表达,在工整之中制造一种奇崛不平的效果,使其诗在流畅之外,更添一份刚健的骨力与反思的深度。
2. “矫时弊”是一种文人的担当:
杜牧的“拗峭”并非单纯的文字游戏,其背后是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批判精神。他面对晚唐国势衰微而诗风日趋柔媚的现状,试图用这种劲直有力的诗风,重振诗歌的阳刚之气和历史厚重感,这是对时代的回应和反抗。
3. “豪艳”与“宕丽”的统一:
这展现了杜牧艺术手法的极高境界。他能将看似矛盾的特质完美融合,使诗歌既有壮阔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人生感慨(豪、宕),又不失文采风流和形象美感(艳、丽)。这使其诗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的平衡。
现实分析与启示
杜牧“拗峭以矫时弊”的诗歌实践,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 在专业领域:勇于创新与“破圈”:
杜牧在律诗的框架内寻求变化,如同今天的我们在既定规则和行业中寻求创新。当一种模式(无论是商业模式、技术路径还是艺术形式)趋于僵化或“内卷”时,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于那些敢于引入“拗峭”之力的挑战者。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流畅”与“圆熟”,而是通过打破常规,开辟新的道路。
· 在个人修养:保持思想的“骨力”:
在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流行的“时弊”(如浮躁风气、快餐文化、单一价值观)所裹挟。杜牧的“拗峭”启示我们,应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保持内心的“峭拔”与“劲直”,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这正是个体精神力量的体现。
· 在文化创作:平衡“形式”与“精神”:
杜牧的实践提醒所有内容创作者,无论是写作、设计还是影视创作,都不能仅仅追求形式的华丽(“艳”与“丽”),更要注重内核的坚实与力量的传达(“豪”与“峭”)。最好的作品,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体。
· 对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的“矫弊”意识:
杜牧作为文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写诗)来回应时代问题。这启发当代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去发现、批判并尝试矫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时弊”,推动社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结:
杨慎对杜牧的激赏,不仅是对一位诗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一种不妥协、有担当的文人精神的致敬。杜牧以其“豪艳宕丽”的风采和“拗峭矫弊”的风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顺应中求变革、在枷锁中舞出自由的典范。他的诗,以及杨慎的评语,共同构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穿越时空,依旧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