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时势造英雄。
若没有一个好的锻炼平台,再有天赋的人也会被埋没。
说来刘壮,如今也就二十来岁,这些年的生活,简简单单。
就是农闲的时候,和曹平、胡老三等人去运河上当苦力,扛大包。
若说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为人仗义、豁达大度、大胆果断、坚韧不拔,所以也就把曹平、胡老三等人笼络到了身边。
而若说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姓刘,出生在沛县。
这个优势,就不得不让人多想。
当年汉高祖响应陈胜吴广起义,今有沛县刘壮响应太和杨正起义。
如此相似的地方,很难不让淮海地区的百姓浮想联翩。
而有秀才功名,三十多岁的张贤,和童生功名在身,在萧县担任书吏的萧言,就是听说同是徐州老乡的刘壮起义,打击土豪劣绅,为民做主,所以决定加入其队伍,辅佐左右。
文化水平高,心思灵活,善谋略的张贤,则是担任了徐州义军军师。
在县里担任书吏多年,有丰富文书处理经验的萧言,自然就担任了徐州义军长史,负责统筹大军后勤。
二人虽然是稍晚加入刘壮的队伍,但因能力出色,办事效率高,再加上又姓张和萧,不得不让刘壮重视。
面对刘壮询问对当前处境的看法,二人自然没有犹豫,互相对视一眼后,张贤笑了笑说道。
“主公,各位将军,张某的建议是,撤走。”
“什么?”刘壮一脸不解的看着张贤,“撤走?”
“对,撤走,离开老虎山,离开徐州。”
“为何?”刘壮眉头紧锁,“军师,你之前的意思可不是这样,这次为何改变想法?”
“对啊军师。”胡老三跟着不解问道,“兄弟们好不容易按照你的建议,在老虎山周边累死累活的挖壕沟搭建防线,现在却要走,那咱们这段时间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
“没错,军师你咋想法说变就变呢!”
“军师你可得和俺们解释解释啊!”
“.........”
眼看着胡老三等人闹哄起来,刘壮绷着脸喊道:“好了,都静一静,让军师讲。”
众人闻言,只好撇了撇嘴安静下来。
见状,张贤淡淡笑道:“主公,各位将军,张某之前说留在徐州,依托老虎山为基地,练兵屯粮,然后逐步向周边发展的计策,是考虑到清廷会把心思放在杨大帅身上。
“亦或是白莲教和安民军身上。”
“但没有想到的是,鄂伦岱大军大败后,清廷内部竟然会如此有决心,放缓围剿杨大帅。”
“就连对白莲教和安民军,也是采取监视而不剿的策略。”
“而面对这样的态势下,我徐州义军若还是继续留在徐州发展,则是十分危险,朝不保夕。”
“这一切的原因,则是我军身处的位置处在运河中枢,严重威胁到清廷控制江南之地。”
“所以,清廷为了消除这个隐患,一定是会派大军前来围剿我军。”
“哪怕我军打赢一次,清廷也绝对会再次派兵。”
“毫不夸张的说,若我军在此地盘踞壮大起来,其对清廷威胁程度,绝不低于杨大帅。”
“杨大帅是眼中钉,那我军就是肉中刺了。”
“对于之前判断失误,张某深感抱歉。”
“因此这回,张某强烈建议我军尽早撤走,离开徐州,避开清廷重兵围剿。”
听完这一番分析,刘壮紧锁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笑了笑问道:“那军师认为我军应该向何处撤?”
“往北。”
“往山东走?”
“是的主公。”
“嗯......”刘壮微微点了点头,看到胡老三等人还是一脸不解的样子,笑了笑看向张贤,“军师,恐怕要麻烦你和大家解释下,为何撤往山东。”
张贤闻言,微微点头,然后看向胡老三等人,“诸位将军,张某建议撤往山东,则是因为看重山东地形。”
“张某看重山东地形,也是从杨大帅那学习到不少。”
“这段时间,张某分析过杨大帅为何每次都打赢清廷。”
“第一,利用大别山和长江地形优势,分割清廷南北大军集结。”
“第二,面对进入地盘的清军,利用山陵河流阻碍八旗骑兵,同时依托地形设下埋伏。”
“第三,依靠淮河、大别山这道天然的防线,大力开垦建设信阳、光州这片肥沃之地,得以壮大手下兵马。”
“而对比以上三点,张某发现我徐州义军,没有一点是可以相比的。”
“因此,我军若要在这天下占据一席之地,务必是要学习以上三点。”
“所以,张某左思右想,多方比较之下,认为北撤是最优选择。”
“而北撤的目的地,则是进入身处滕县、峄县的君山。”
“此地相比老虎山,地形更是复杂、犬牙交错、连绵不绝,再往东北穿过费县,就可进入蒙山。”
“若是再往北,进入泰安府,其身后就是更为险峻的泰山。”
“这座五岳之一的东岳泰山,其山势磅礴,崇山峻岭,山脉连绵,也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而处在其脚下的泰安府、兖州府、沂州府,自然也是山陵遍地,河流密布,矿产丰富。”
“若是开发好,其肥沃程度,远远不低于杨大帅占据的汝宁府南部,且更胜其一筹。”
“届时杨大帅只有拿下荆楚之地,或许才能与我军相比较。”
“所以,占据泰安府、兖州府、沂州府,是我徐州义军日后能不能逐鹿天下的关键。”
“但若要拿下三府,则第一步就必须是要撤走老虎山,进入君山,潜心发展,练兵屯粮。”
“张某请主公和各位将军,务必重视。”
没等刘壮、胡老三等人下决定,一旁的萧言跟着附和道:“主公,之前我军从运河抢来的钱粮,这段时间已经消耗大半,难以支持和杨大帅购买大量手炮和鸟枪。”
“所以军师建议我军北撤,是此时最佳选择,属下也是赞同。”
“我军北撤占据君山后,出击的选择也多,获取物资也更加方便,届时也能加快生产火器的效率。”
“而更为重要的是,兖州、沂州没有比咱们更强的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