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秋冬之交,福建的战局因戚家军的横扫千军而骤然改观。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的相继覆灭,如同三记重拳,将盘踞福建多年的倭寇主力打得筋骨断折,魂飞魄散。戚继光因赫赫战功被擢升为副总兵,威名远播,闽浙百姓视若神明。然而,辉煌的胜利背后,是难以言表的艰辛。戚家军经连续数月高强度转战,人马疲惫至极;加之南方暑湿蒸郁,军中疫病(很可能是痢疾、疟疾等)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更致命的是,远在北京的朝廷官僚体系效率低下,承诺的粮饷、补给迟迟不至,使得这支虎狼之师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审时度势之下,为保全这支来之不易的抗倭核心力量,戚继光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暂时撤离福建,率军北返浙江,进行彻底的休整、补充兵员、等待粮饷。临行前,他虽对福建防务做了力所能及的安排,但内心深处,一丝隐忧始终挥之不去——他深知,倭寇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福建本地的官军,依旧孱弱不堪,难以独当一面。
果然,戚继光大军刚刚踏上来时路,福建的倭寇残部便如同阴沟里的老鼠,嗅到了喘息之机。他们从各个隐蔽的角落重新钻出,并与新来自东瀛的真倭、以及沿海的海盗、土匪迅速合流。这一次,他们吸取了此前被各个击破的惨痛教训,不再分散劫掠,而是空前地团结起来,竟聚集起一支号称上万(实际作战兵力约七八千)的大军,绕开戚继光有所防备的府城,将贪婪而凶残的目光,投向了位于福建腹地、战略位置重要且富庶的仙游县城。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上万倭寇如黑云压城,将仙游围得水泄不通。此时的仙游城内,守军单薄,器械不全,知县陈大有、守备郑墨虽率全城军民誓死抵抗,但实力悬殊,形势岌岌可危。城墙在倭寇日夜不停的猛攻下多处破损,城内箭矢、滚木礌石即将告罄,伤亡日增。城外,倭寇建立了坚固的木栅营垒,挖掘壕沟,摆出了一副长期围困、志在必得的架势。他们疯狂地四处扫荡,切断一切外援通道,仙游成了一座血海中的孤岛,危在旦夕,城破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凄厉的告急文书,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重围,飞向福州,飞向北京,字里行间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消息传至正在浙江休整的戚继光耳中,他忧愤交加,拍案而起。他既痛恨倭寇的猖獗反复,更担忧仙游满城百姓的生死,以及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抗倭大局可能因此崩坏。他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再次率军入闽,并开始紧急集结部队。然而,现实再次给了他重重一击:此时他麾下能立即投入作战的、经历过战火考验的老兵,仅剩六千余人,且粮饷器械依旧短缺。以六千疲病之师,去冲击上万据垒固守的凶悍倭寇,无疑是极大的军事冒险。
但戚继光等不了了,仙游更等不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他毅然率领这支并非满状态的戚家军,再度挥师南下,直扑福建。这一次,他面对的已非散漫之敌,而是一个组织严密、拥有坚固工事的庞大武装集团。硬拼,绝非上策。
抵达福建前线后,戚继光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名将超越常人的战略耐心与全局谋划能力。他并未因救民心切而贸然发起进攻。他首先做出了两个关键部署:
第一,稳定人心,激励士气。他深知仙游城内军民正处于意志崩溃的边缘。他立即选派精锐死士,携带他的亲笔书信和少量补给,趁夜冒死潜入城中,告知援军已至,要求他们务必坚守待援。这一举动,如同给垂死的病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仙游守军的斗志,稳住了最危险的防线。
第二,周密部署,营造胜势。他清醒地认识到,单凭自己这六千人马,难以在野战中迅速全歼上万凭垒固守的倭寇。他采取了“缓兵之计”与“合力围剿”相结合的策略。他一方面指挥部队,在倭寇外围营垒附近修筑工事,作出长期对峙、步步为营的姿态,既牵制敌军,也避免过早决战。另一方面,他以其副总兵的职权和个人的威望,紧急协调、调动其他明军部队。
他深知另一位抗倭名将、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的为人与能力。俞大猷,字志辅,是老成持重、深通韬略的沙场宿将,尤擅水师与车营。戚继光以国事为重,摒弃可能存在的门户之见或功名之争,主动与俞大猷取得联系,详细通报敌情,共商破敌之策。同时,他还联络了奉命入闽的广东总兵刘显所部。在戚继光的居中协调下,一张由戚家军、俞家军(福建明军)、刘显部粤军共同织就的包围大网,开始悄然向围攻仙游的倭寇合拢。
戚继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手,耐心地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他等待着自己的后续部队和补充的粮饷,等待着俞大猷和刘显的部队到位,更等待着倭寇久攻不下、师老兵疲、士气懈怠的那个瞬间。
时机,在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终于成熟。此时,戚继光得到了一定的兵力补充(总兵力约万余人),俞大猷与刘显的部队也已进入预定攻击位置。而围城的倭寇,经过长达近一年的围攻,早已锐气尽失,疲惫不堪,内部因掳获分配等问题矛盾渐生,防备也不如初期严密。
戚继光当机立断,决定发动总攻。他进行了精心的战役部署:以一部兵力监视和牵制倭寇其他营垒,自己则亲率戚家军主力,会同俞大猷部,直扑倭寇防御体系的核心与最强大的南垒。
总攻在黎明时分发起。戚家军依旧是那把最锋利的尖刀。尽管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但严格的纪律、高昂的士气和娴熟无比的鸳鸯阵,再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震天的战鼓与呐喊声中,戚家军将士如潮水般向倭寇的木栅营垒涌去。盾牌手抵挡着如雨的箭矢和铳弹,狼筅手奋力拨开障碍,长枪手则抓住每一个空隙,将致命的枪尖刺入敌人的胸膛。战斗异常激烈,倭寇困兽犹斗,凭借工事拼死抵抗。然而,在戚家军无懈可击的团队作战面前,个人的勇武显得苍白无力。鸳鸯阵在野战攻坚中,再次展现出其分割、包围、歼灭的强大效能。
与此同时,俞大猷部也在其他方向发起了猛攻。俞大猷用兵稳重,其部队战斗力亦不容小觑,有力地牵制并打击了倭寇的侧翼。明军各部在戚继光的统一调度下,协同作战,配合默契。
经过一整天的惨烈厮杀,倭寇苦心经营的营垒被逐一攻破。核心南垒被戚家军率先突破,倭寇指挥系统陷入混乱,最终全线崩溃,四散逃命。明军乘胜追击,四下截杀。是役,明军大获全胜,斩首倭寇两千余级,焚溺、俘虏无算,缴获武器装备、物资堆积如山。被围困近一年的仙游县城,终于迎来了解围的时刻。当城门打开,城内幸存军民见到戚继光的旗帜和这支如同从天而降的救星之师时,无不涕泪交零,跪拜于道,欢呼声震动天地。
仙游大捷,是东南抗倭战争中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它彻底粉碎了倭寇企图在福建内陆建立稳固根据地的野心,标志着倭寇势力从此走上了不可逆转的衰亡之路。此战,也成就了戚继光与俞大猷这两位抗倭名将联袂作战的佳话,堪称将帅和的典范。
仙游解围后,戚继光与俞大猷等将领乘胜进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肃清了流窜在福建境内各地的残余倭寇。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戚继光又与俞大猷联手,在广东剿灭了与倭寇勾结的大海盗吴平。至此,肆虐中国东南沿海近二百年,给无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倭患,终于基本宣告平定。
波涛汹涌的东南海疆,在戚继光、俞大猷等一代名将和无数浴血将士的奋战下,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宁静。戚继光少年时立下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宏愿,历经十余年的血火洗礼,终成现实。他以他的忠诚、智慧、勇气和那支他亲手缔造的、战无不胜的戚家军,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然而,这位一代将星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他的目光,即将投向帝国那更为漫长而古老的北部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