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大捷的余威,如同钱塘江潮,震撼了整个东南沿海。浙江境内,昔日猖獗的倭寇,在“戚老虎”的赫赫威名下,或授首,或远遁,海波为之一清。然而,就在这片来之不易的平静背后,暗流正向南涌动。与浙江毗邻的福建,此刻正深陷于比昔日浙江更为酷烈的倭患之中。
福建,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这为倭寇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和跳板。他们不再是零散的窜犯,而是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与当地豪强、海盗深度融合,形成了半独立状态的武装割据。其中,尤以三大巢穴最为险恶:宁德海外之横屿、福清之牛田、兴化之林墩。这三地,互为犄角,相互支援,拥众数以万计,其首领皆狡黠凶残之辈。福建本地的卫所官军,其腐败无能更甚于浙军,屡次征剿,非但无功,反而损兵折将,助长了倭寇的气焰。告急的文书如雪片般飞向北京,字字泣血,陈述着“全闽皆警,朝不保夕”的危局。
朝廷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位在浙江创造了奇迹的将领。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一道严旨下达:命戚继光为上将军,率其精锐的戚家军,火速入闽,会同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部,协力剿倭。
戚继光接旨,深知此任之重,远胜浙江。福建地形复杂,敌巢经营日久,且客军作战,补给、民情皆为未知之数。但他毫无畏惧,立刻点起经过台州血战淬炼的六千戚家军老兵,誓师南征。大军开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过州县,百姓箪食壶浆,争睹“戚老虎”军容,仿佛看到了救星降临。
戚继光用兵,向来主张“知己知彼,先计后战”。入闽后,他并未急于求战,而是首先细致地侦察敌情,分析三大巢穴的特点。他的目光,首先锁定了那个号称“天险”,被倭寇视为万全堡垒的横屿。
横屿,位于宁德县城东北二十余里的海上,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孤岛。岛上地势险要,倭寇筑有坚固的木栅工事,停泊着快船。其最令人望而生畏之处,在于它与陆地之间那片广阔的海涂。潮涨时,碧波万顷,岛屿成为孤悬海外的要塞;潮落时,则露出一片长达数里、深可没膝甚至及腰的淤泥滩。这片滩涂,人马难行,舟楫易搁浅,成为横屿最天然的屏障。福建官军多次进攻,皆因这片烂泥而束手无策,倭寇因此气焰嚣张,以为明军插翅难飞。
戚继光亲临前线,观察潮汐,丈量滩涂。他看到,这片淤泥确实是障碍,但也因其险,使得岛上的倭寇产生了懈怠之心。一个大胆至极的作战方案,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进攻前夜,他召集全军,进行战前动员。他没有隐瞒困难,而是坦诚相告:“横屿乃海中孤岛,潮来成海,潮退为泥。此贼所以恃险,我军所以难攻也。” 接着,他话锋一转,掷地有声地提出了破敌之策:“然,贼恃此险,必不设备!我军若能乘潮退,涉泥而进,出其不意,可一战而克!”
他命令,每个士兵准备一捆干草。这看似简单的命令,蕴含着惊人的战术构想。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初八日凌晨,这是一个精心选择的潮汐时刻。天色未明,海潮刚刚退去,那片吞噬了无数官军希望的巨大泥滩,如同黑色的巨兽,横亘在戚家军将士与横屿之间。戚继光身先士卒,立于滩头。他下令:擂鼓!进军!
战鼓声如雷鸣,打破了黎明的寂静。六千戚家军将士,每人背负一捆沉重的干草,毅然踏入了冰冷粘稠的淤泥之中。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淤泥吸吮着双腿,前行速度缓慢。但他们牢记军令,保持着严整的队形。当前面士兵陷入较深时,便将背负的干草铺于泥上,后面的人便踩着这临时铺就的“草路”继续前进。就这样,一捆捆干草不断向前传递、铺展,六千将士,如同一条沉默而坚定的巨龙,在死亡的泥沼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岛上的倭寇,最初听到鼓声,尚在嘲笑明军不自量力。当他们揉着惺忪睡眼,看到那片本应吞噬一切的泥滩上,竟然出现了一支浩浩荡荡、军容严整的军队,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向他们逼近时,惊恐瞬间攫住了他们。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和经验!
当戚家军先锋涉过泥滩,踏上坚实的岛屿边缘时,倭寇才仓促组织抵抗。然而,为时已晚。戚家军迅速甩掉满身淤泥,按照早已烂熟于心的鸳鸯阵阵型,向岛上工事发起了排山倒海的攻击。狼筅横扫,长枪突刺,盾牌格挡,刀光闪烁。倭寇在狭窄的岛地上,根本无法发挥其个人武艺的优势,在无懈可击的鸳鸯阵面前,成片地倒下。战斗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屠杀态势。部分倭寇企图乘船逃跑,也被戚继光预先部署的水师堵截围歼。
此战,斩倭两千六百余级,焚溺无数,解救被掳百姓数千,一举拔除了盘踞横屿达三年之久的毒瘤。当胜利的旗帜在横屿上空飘扬时,戚家军将士们站在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泥滩尽头,回望那条用干草和意志铺就的征途,无不热血沸腾。此战之奇,之险,之果决,足以载入军事史册。
横屿的闪电攻克,极大地震撼了福建的倭寇。戚继光抓住敌军胆寒、士气低落之机,不给其任何喘息之机,马不停蹄,剑指下一个目标——福清的牛田贼巢。
牛田位于福清县城东南,并非孤岛,而是倭寇与当地土匪勾结,在沿海村镇建立的连环营垒,规模更大,匪众更多。戚继光再次运用心理战,他故意散布消息,称戚家军经过横屿苦战,人马疲敝,需要长时间休整。暗中,他却秣马厉兵,准备奇袭。
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戚继光率领经过短暂休整、士气如虹的戚家军,轻装疾进,直扑牛田。倭寇首领得知戚继光“尚在休整”,防备松懈,正在营中饮酒作乐。戚家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牛田外围据点。攻击如同雷霆,鸳鸯阵在村镇巷陌间依然威力无穷,分割包围,逐层清剿。倭寇在睡梦中惊醒,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瞬间崩溃。戚家军横扫牛田及其附近的上薛、西林、木岭等诸多据点,焚毁巢穴无数,斩首近七百级,残余倭寇四散奔逃。
牛田大捷后,戚继光挟大胜之威,不给敌人任何调整部署的时间,立即挥师指向倭寇在福建的最后一个大本营——兴化的林墩。
林墩位于兴化府城东南,地势同样复杂,水网密布,倭寇营寨林立,防守严密。戚继光率军一路猛进,于九月十二日深夜抵达林墩,连夜发动强攻。战斗异常激烈,倭寇凭借预设的栅栏、壕沟负隅顽抗。戚家军则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攻坚能力,鸳鸯阵在夜战中依然运转自如,各队交替掩护,步步紧逼。血战至次日清晨,终于突破核心营垒。倭寇彻底丧失斗志,溃不成军。戚家军斩首一千九百余级,焚溺死者数千,林墩贼巢被彻底荡平。
从八月初克横屿,到九月中平林墩,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如摧枯拉朽,如风卷残云,连破倭寇三大巢穴。其进军之神速,战法之凌厉,战果之辉煌,令整个福建为之震撼。倭寇闻“戚虎”之名,不再是轻蔑,而是刻骨的恐惧,民间流传起“戚虎兵至,速避之!”的谚语。
至此,福建境内的倭寇主力已被基本歼灭,猖獗多年的倭患得到了决定性的遏制。戚继光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戚家军的无敌战力,再次证明了他是足以扭转东南危局的擎天之柱。然而,战争的尾声并未完全落下,残余的倭寇和更大的挑战,仍在未来的岁月里等待着他。但经此一役,“戚家军”的旗帜,已然成为胜利与安定的象征,深深烙印在闽浙大地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