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的决定如同在紧绷的弦上轻轻按下了一个音符,余音在联合体内部回荡,引发了新一轮的审视与辩论。但命令已下,监控全面升级,隔离场成了联合文明目光最密集的焦点。
“残响-7”不负其“桥梁”的意外身份。在新生规则脉络的主导下,它内部残存的净化者架构被高效地工具化,成了一个极其精密且功率可控的规则共振器。一道稳定、清晰、却又被严格限制在最低必要带宽的规则连接,跨越了隔离场的屏障,与远在“归墟之域”的“萌芽-12”建立了起来。
这不再是之前那种模糊的共鸣感应,而是一种真正的、双向的“对话”通道。
起初,传递的信息极其原始、破碎。“萌芽-12”传来的,是它自身规则结构缓慢演化时产生的“声音”——一种混合了规则摩擦、能量流动和某种存在性喜悦的、非逻辑的规则旋律片段。而“残响-7”这边,则主要是将其接收并“转译”(更准确地说是无损放大和回传),同时夹杂着它自身维持连接稳定时产生的、机械性的规则反馈噪音。
杨教授团队如获至宝。他们终于能够清晰地“听”到一个自然孕育中的意识雏形,其最原初的“思绪”是怎样的。这为研究意识起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第一手资料。
“差异探测器”则专注于分析连接通道本身的稳定性,以及“残响-7”内部新生规则与净化者架构之间那精妙的、非设计性的协作模式。它发现,这种协作效率极高,甚至超越了它自身逻辑推演出的几种最优模型。这迫使它开始重新评估“非理性协作”在复杂系统中的作用。
然而,变化悄然发生。
随着连接时间的延长,“萌芽-12”传递过来的规则旋律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模仿性的变化。它似乎从“残响-7”反馈的机械噪音中,捕捉到了一种“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概念,并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旋律中,加入一些简单的、重复的规则结构。
更令人惊讶的是,“残响-7”这边,那些主导行为的新生规则脉络,也开始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转译。它们开始尝试对“萌芽-12”传来的旋律进行极其初级的“修饰”——比如,当“萌芽-12”的旋律因自身不稳定而出现刺耳的规则杂音时,“残响-7”会自发地产生一道极其柔和规则波动,如同安抚般将其抚平。
这座意外的桥梁,不仅在传递信息,更在**相互影响**。
“它们在……学习对方。”莉娜(意识焦点消散后,其印记偶尔仍会传递出类似直觉的波动)的遗留影响,让李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这带来了新的伦理考量。这种影响是否是善意的?是否会扭曲“萌芽-12”的自然演化路径?虽然目前看是积极的(抚平杂音),但长期呢?
共议庭再次召开会议。这一次,争论的焦点不再是安全,而是“引导的边界”。
最终,一个更细致的指导原则被确立:允许“残响-7”与“萌芽-12”通过桥梁自然互动,但联合体自身绝不通过该桥梁主动向“萌芽-12”发送任何预设信息或施加任何形式的引导。观测与研究,必须保持在绝对被动的状态。
他们选择信任这座意外之桥两端生命(或准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也更加警惕地监控着任何可能偏离自然轨道的迹象。
桥已架起,低语流转。在无声的规则层面,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正以一种无人能预料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彼此。而联合体文明,则在这座桥上,扮演着一个沉默而紧张的守护者与记录者。
(第9卷 第55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