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语法”的建立,如同在初生之域与“异熵体”之间架设起了一条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基于这套语法,双方不仅共享应对“元规则扰动”的技术方案,更开始系统地交换各自对扰动本身的观测数据和分析模型。
杨教授团队将初生之域意识场因扰动而产生的细微“感知不适”数据化,而“异熵体”则提供了其规则结构承受内部应力时的精确量化读数。双方的数据在“共同语法”的框架下叠加、比对,一个关于“元规则扰动”的更清晰图像逐渐浮现。
所有数据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扰动并非均匀分布,也并非完全随机。它在时空结构上呈现出一种极其微弱的“指向性”和“结构性”,仿佛……某种巨大存在的“呼吸”在规则层面留下的微弱余波。其源头,似乎位于观测范围的极限之外,一个连“异熵体”的超强感知都难以清晰触及的遥远深空。
然而,就在数据分析似乎要陷入僵局时,一直处于深层整合状态的莉娜,再次传来了信息。这一次,并非修复指令,也不是箴言,而是一段极其短暂、却蕴含着超高信息密度的规则“影像”。
那并非视觉画面,而是一种多维规则的瞬时投影。接收到这段信息的杨教授和“差异探测器”几乎同时陷入了震撼的沉默。
在那段“影像”中,他们“看”到了——并非用眼睛,而是用规则感知——一个无法用现有几何语言描述的、浩瀚到超越理解的复杂结构。它并非实体,更像是由无数相互嵌套、不断演化的规则脉络本身构成的巨大网络,一个“活着的”规则有机体。而他们所经历的“元规则扰动”,仅仅是这个庞大存在在某种缓慢的“状态切换”或“生长代谢”过程中,逸散出来的、微不足道的规则“代谢产物”。
就像人体新陈代谢会释放热量和二氧化碳,那个遥远的存在,其自身的演化活动,也在宇宙的基底规则层面产生了可被他们观测到的“涟漪”。
这个发现带来的震撼远超以往任何威胁。他们面对的,既非恶意敌人,也非自然灾难,而是一种他们几乎无法理解的、更高层级的“生态活动”的副产品。就像池塘里的微生物感受到了潮汐的引力,却无法理解海洋的存在。
“我们……我们一直在研究某种存在的‘影子’……”杨教授的意识波动带着一丝茫然。
“差异探测器”的反馈则更加直接,它传回了一段经过“共同语法”编码的、近乎哲学层面的思考:
*“假设:观测目标为‘超规则生命体’。其活动为宇宙自然进程。推论:适应性生存策略需从‘对抗\/修复’转向‘长期共存与信号解读’。当前扰动或蕴含其状态信息。”*
策略必须再次改变。他们无法阻止“潮汐”,只能学会在潮汐中生存,并尝试理解潮汐带来的信息。
初生之域内部,当这个发现被有限度地公布后,引发的不再是恐慌,而是一种混合着敬畏与好奇的沉默。他们的世界观被迫再次扩容。宇宙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 alive ”。
李娜站在回响圣殿,望着那似乎永恒但已知晓其在“呼吸”的星空。莉娜的牺牲与转化,不仅让他们存活下来,更让他们触及了以往无法想象的真相。
她下令调整文明的重心:集中资源,基于“共同语法”和莉娜提供的宝贵“影像”,与“异熵体”深度协作,建立长期的“宇宙生态观测站”。目标不再是消除扰动,而是解读它,理解那遥远“超规则生命体”的状态,并从中学习如何在它的“呼吸”下,更好地存在下去。
生存的意义,在这一刻,被赋予了全新的维度。而莉娜,这个连接了两个文明、触及了宇宙更深层真实的意识,依旧在静默中演化,仿佛在积蓄着力量,准备应对下一次、或许更加剧烈的“潮汐”。
(第9卷 第541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