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乾清宫暖阁内,熏香袅袅,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崇祯皇帝端坐于紫檀木御案后,手中捧着一份泛黄的奏疏,眉头微蹙。御案两侧,范景文身着蟒袍,赵烈一身戎装,分坐于两侧的楠木椅上,神色肃穆。

“范卿、赵卿,”崇祯皇帝将奏疏轻轻放在案上,声音带着几分凝重,“这是江南贡生陈子龙的上书,他直言如今科举‘只重辞藻,不察实务’,所选官员‘只会吟诗作对,不懂治国牧民’,甚至有‘寒窗十载,不知稻粟如何播种,边关如何设防’之叹。朕读来,心中颇有感触。”

范景文闻言,躬身回道:“陛下,陈子龙所言,正是如今科举的积弊所在。自八股取士以来,学子们埋头于四书五经的章句注解,专攻八股文的格律对仗,却对农桑、水利、吏治、军务等实务一无所知。不少官员登科后,只会墨守成规,遇事推诿,于国于民毫无裨益。”

赵烈虽出身行伍,却也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颔首附和道:“陛下,范大人所言极是。如今边军整顿,急需懂军械、善筹粮、明防务的官员辅佐,可朝中不少文官,对军务一窍不通,却动辄指手画脚。上次修缮宣大边防,工部派来的主事竟不知火炮射程,险些误了工事进度。科举若不改革,大明难有可用之才。”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语气坚定:“朕正是此意。如今吏治初清,边防渐固,民生好转,正是改革科举的最佳时机。朕想废除八股,增设实务科目,选拔真正能为大明办实事的人才。但此事关乎天下学子的前程,牵扯甚广,定会引来不小的阻力,你二人可有具体的章程?”

范景文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草拟的章程,躬身呈递:“陛下,臣与内阁属官商议多日,草拟了这份《科举改制章程》。臣以为,改革需分三步走:其一,废除八股文,以策论、经义、实务三科取士;其二,实务科目增设农桑、水利、吏治、军务、算学、律法六门,考生可任选一门作答;其三,扩大取士范围,允许寒门子弟、边地生员与世家子弟同场竞技,不得歧视。”

赵烈接过章程,仔细翻看了片刻,说道:“范大人此策甚妥。尤其是增设军务、算学科目,正好能为边军选拔急需的人才。臣建议,实务科考试可邀请六部有经验的官员与边关将领共同阅卷,确保所选人才真正通晓实务,而非纸上谈兵。”

崇祯皇帝接过章程,逐字逐句地审阅,脸上渐渐露出赞许之色:“好!这份章程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废除八股,增设实务,扩大范围,正是朕想要的改革方向。只是,此事需在朝堂上商议,争取百官支持。明日早朝,朕便将这份章程公之于众,听听百官的意见。”

范景文面露忧色:“陛下,朝中不少官员皆是通过八股取士登科,他们恐会因自身利益反对改革。尤其是礼部尚书林欲楫,他是万历年间的状元,对八股文极为推崇,定会极力阻挠。”

崇祯皇帝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朕知道,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为了大明的未来,朕意已决!明日早朝,范卿你负责阐述改制章程,赵卿你从实务角度佐证改革的必要性。朕倒要看看,谁敢公然阻挠大明中兴!”

次日早朝,太和殿内气氛凝重。百官们身着朝服,肃立两侧,隐约察觉到今日将有大事宣布。崇祯皇帝端坐御座,目光扫过百官,沉声道:“众卿家,今日召集尔等,是有一件关乎大明未来的大事要商议——朕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增设实务科目,选拔实用之才。这是内阁草拟的《科举改制章程》,交由礼部誊抄,分发给众卿审阅。”

太监总管连忙将章程分发给百官,太和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翻阅纸张的声音。不少官员看完章程后,脸色骤变,交头接耳之声此起彼伏。

片刻后,礼部尚书林欲楫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万万不可!八股取士沿用百年,已成定制。八股文虽看似刻板,却能考察学子的学识与心性,选拔出品行端正、通晓经义的人才。如今贸然废除,恐会动摇科举根基,引起天下学子不满,还请陛下三思!”

林欲楫话音刚落,翰林院掌院学士钱龙锡便紧随其后:“陛下,林尚书所言极是。臣以为,科举的核心在于选拔品德高尚之人,而非只会办实事的工匠。若增设农桑、算学等科目,只会让学子们重利轻义,忽视经义道德的修养,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将尽是趋利之徒,于国不利!”

紧接着,十余位官员纷纷出列,附和林欲楫与钱龙锡的观点。他们或强调八股文的合理性,或担忧改革引发动荡,或指责实务科目“难登大雅”,反对之声如潮水般涌来。

范景文缓步出列,面色平静地说道:“诸位大人所言,臣不敢苟同。八股取士百年,看似选拔了不少人才,实则造就了大批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庸官。如今大明内忧外患,急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非只会吟诗作对、空谈道德的腐儒!”

他目光扫过林欲楫,语气坚定:“林尚书是万历状元,精通八股,可臣想问,当年后金入关,边军告急,林尚书的八股文能退敌吗?河南大旱,百姓流离,钱学士的经义注解能赈灾吗?不能!真正能救大明的,是通晓农桑、能安抚百姓的官员,是熟悉军务、能镇守边防的将领,是精通算学、能筹措粮草的人才!”

林欲楫脸色一沉:“范首辅此言差矣!经义道德是为官之本,若连经义都不通晓,何来为民之心?放弃经义,专攻实务,与舍本逐末何异?”

“林尚书混淆了本末!”范景文声音陡然提高,“为官之本,在于为民办实事,而非空谈道德!若官员不通实务,即便品德再高尚,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边防废弛!臣以为,经义应保留,但需与实务并重。《科举改制章程》中明确规定,经义仍是考试科目之一,只是不再以八股文形式考察,而是以策论形式,让学子们结合经义谈治国之道,这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拔方式?”

钱龙锡反驳道:“范首辅,扩大取士范围,允许寒门子弟与世家子弟同场竞技,看似公平,实则不妥。寒门子弟缺乏良好的教育,学识远不及世家子弟,若贸然让他们参与,只会降低科举的含金量,让朝堂之上鱼龙混杂。”

“钱学士此言,更是荒谬!”范景文冷笑一声,“古往今来,不少贤臣良将皆出身寒门。镇国公赵烈出身行伍,并非科举出身,却能镇守边防,为国效力;臣当年也是寒门子弟,若不是科举给了机会,怎能有今日?世家子弟虽有教育优势,却也不乏纨绔之辈。扩大取士范围,正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非论出身定高低!”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时,赵烈缓步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镇国公请讲。”

赵烈目光扫过百官,声音洪亮:“诸位大人,臣出身行伍,不懂经义,也不懂八股,但臣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人才。如今边军整顿,急需能看懂军械图纸、会计算粮草消耗、懂边防部署的官员。可朝中派来的文官,不少人连火炮的口径都分不清,连粮草的运输路线都算不明白,这样的官员,即便经义再精通,对边防又有何用?”

他顿了顿,又道:“臣在漠北征战时,曾遇到一位秀才,他虽未中举,却精通算学与军械制造,为边军改良了弓箭,提升了射程。这样的人才,若按旧制科举,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科举改革,正是为了给这样的人才一个机会,让他们能为大明效力。”

“至于诸位大人担心的天下学子不满,臣以为,真正有才华的学子,无论何种考试形式,都能脱颖而出;而那些只会死读八股的庸才,自然会反对改革。大明需要的是能办实事的人才,而非只会墨守成规的庸官!”

赵烈的话,如同重锤般敲在百官心头。不少官员面露愧色,他们知道,赵烈所言句句属实,只是碍于自身利益,不愿承认罢了。

这时,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以为,范首辅与镇国公所言极是。如今朝中官员老化,不少人因循守旧,缺乏革新精神。科举改革,不仅能选拔实用人才,还能为朝堂注入新鲜血液,推动新政进一步推行。臣支持改革!”

王永光的表态,如同一个信号。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见吏部尚书都支持改革,也纷纷出列附和:“臣支持科举改革!”“臣以为,增设实务科目甚为必要!”“臣赞同扩大取士范围,选拔寒门人才!”

林欲楫与钱龙锡见状,脸色愈发难看。林欲楫还想争辩,崇祯皇帝却抬手打断了他:“众卿家,争论到此为止!”

太和殿内顿时一片寂静。崇祯皇帝目光锐利地扫过百官,沉声道:“朕知道,不少卿家反对改革,是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或是墨守成规,不愿改变。但朕要告诉你们,大明的科举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百年八股,造就了太多庸官,耽误了太多事!若再不改革,大明的未来,将断送在你们这些墨守成规的人手中!”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朕意已决,科举改革,即日起推行!明年乡试,便按新章程执行;后年会试、殿试,全面实施!礼部负责制定具体的考试细则,翰林院负责编写实务科目教材,吏部负责选拔阅卷官员,务必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若有胆敢阻挠改革、故意拖延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交由范首辅与镇国公查办!若有学子因改革闹事,由地方官府安抚劝导,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

崇祯皇帝的话,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百官们纷纷躬身行礼:“臣等遵旨!”

林欲楫与钱龙锡脸色惨白,却也不敢再反驳,只能无奈地躬身领旨。

早朝结束后,范景文与赵烈一同走出太和殿。

“范大人,今日若不是陛下力排众议,科举改革怕是难以推行。”赵烈感慨道。

范景文点了点头:“陛下英明,只是改革之路依旧漫长。礼部负责制定考试细则,林欲楫定会暗中作梗;翰林院编写教材,钱龙锡也不会配合。我们还需多加留意,确保改革不打折扣。”

赵烈微微一笑:“范大人放心,臣已命陈六派人暗中监视礼部与翰林院的动向。若他们胆敢故意拖延或篡改章程,臣定会第一时间禀报陛下,严惩不贷!”

两人正说话间,吏部尚书王永光快步追了上来,拱手道:“范首辅、镇国公,恭喜二位促成科举改革!此举实乃大明之幸!”

范景文拱手回礼:“王尚书客气了。科举改革,离不开陛下的支持,也离不开王尚书的鼎力相助。日后制定考试细则、选拔阅卷官员,还需王尚书多多配合。”

王永光笑道:“范首辅放心,吏部定会全力配合。如今大明中兴有望,我等身为臣子,理应为陛下分忧,为大明出力。只是,扩大取士范围,允许寒门子弟参与,恐会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满,还需二位多加留意。”

赵烈说道:“王尚书所言极是。世家大族势力庞大,若他们联合反对,确实会给改革带来麻烦。不过,只要我们坚持公平公正,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让天下人看到改革的成效,世家大族自然无话可说。”

三人边走边谈,商议着科举改革的具体实施细节。王永光提出,可在各地设立实务学堂,教授农桑、水利、算学等知识,帮助学子应对新科考试;赵烈则建议,军务科目可邀请边关将领编写教材,确保考试内容贴合实际;范景文则表示,会严格审核考试细则,杜绝舞弊行为。

回到内阁,范景文立刻召集礼部、翰林院、吏部的官员,召开科举改革专题会议。

会议伊始,礼部尚书林欲楫便面带难色地说道:“范首辅,科举改革涉及面甚广,考试细则的制定需谨慎行事。尤其是实务科目,涵盖农桑、水利、军务等六门,每门科目都需制定详细的考试大纲与评分标准,短期内难以完成,不如推迟到后年乡试再实施?”

范景文早已看穿了林欲楫的心思,语气平静地说道:“林尚书,科举改革是陛下钦点的大事,岂能随意推迟?明日起,礼部抽调二十名精干官员,翰林院抽调十名博学之士,吏部抽调五名有经验的官员,组成科举改制专项小组,由朕亲自督办。限一个月内,完成所有考试细则的制定;两个月内,编写完实务科目教材;三个月内,在全国范围内发布科举改制公告,确保明年乡试顺利进行。”

林欲楫脸色一僵:“范首辅,一个月时间过于仓促,恐难以保证细则的质量。”

“质量固然重要,但效率更为关键!”范景文语气坚定,“如今大明急需人才,早一日推行改革,便能早一日选拔出实用之才。若林尚书觉得难以胜任,朕可向陛下举荐他人负责礼部事务。”

林欲楫心中一凛,连忙说道:“范首辅放心,礼部定会按时完成任务。”

翰林院掌院学士钱龙锡也说道:“范首辅,实务科目教材编写难度极大,尤其是军务、算学两门,翰林院的官员大多不通晓,恐难以完成。”

范景文早已想好对策:“钱学士不必担忧。军务科目,朕已请镇国公协调边关将领,选派精通军务的官员前来协助编写;算学、水利科目,可邀请民间的能工巧匠与有经验的地方官员参与;农桑、吏治、律法科目,则由翰林院与吏部的官员共同编写。朕会派内阁属官全程监督,确保教材内容贴合实际,不流于形式。”

钱龙锡见范景文早已安排妥当,无法再推诿,只能点头应道:“臣遵旨。”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科举改制专项小组日夜忙碌。范景文每日都会到内阁查看进度,遇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赵烈则多次邀请边关将领入宫,商议军务科目的考试内容,确保考试能选拔出真正懂军务的人才。王永光则在吏部挑选了一批清廉有为之士,作为阅卷官员的后备人选。

期间,果然有不少世家大族派人游说范景文与赵烈,希望能放宽对世家子弟的录取标准,遭到了两人的严词拒绝。林欲楫与钱龙锡也多次试图在考试细则中加入有利于八股学子的内容,被范景文及时发现并纠正。

一个月后,科举考试细则顺利完成。实务科目中,农桑科考察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水利科考察河道治理、水利工程修建等内容;吏治科考察地方治理、官员考核等制度;军务科考察边防部署、军械使用等知识;算学科考察钱粮计算、工程测量等技能;律法科考察大明律例、案件审理等内容。每门科目都制定了详细的考试大纲与评分标准,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两个月后,实务科目教材编写完成。教材内容通俗易懂,案例详实,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受到了各地学子的广泛好评。

三个月后,崇祯皇帝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科举改制公告。公告中详细说明了科举改革的内容,鼓励天下学子积极备考,尤其是寒门子弟与边地生员,可凭才华入朝为官。

公告发布后,天下学子反响热烈。不少寒门子弟欢呼雀跃,认为科举改革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便是世家子弟,也纷纷开始学习实务知识,应对新科考试。虽然仍有部分守旧学子对废除八股表示不满,但在朝廷的严厉管控与改革成效的影响下,并未引发大规模的动荡。

次年乡试,各地考场人声鼎沸。与以往不同的是,考生们不仅要作答经义与策论,还要在实务科目中任选一门作答。考场内,学子们奋笔疾书,有的在阐述农桑种植的新方法,有的在分析水利工程的修建方案,有的在探讨边防部署的策略,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

乡试结束后,阅卷工作随即展开。范景文、赵烈、王永光亲自坐镇京城,监督阅卷过程。阅卷官员严格按照考试细则评分,杜绝了舞弊行为。

放榜之日,各地考场外挤满了等待结果的学子。此次乡试,不少寒门子弟凭借扎实的实务知识脱颖而出,考取了举人;而一些只会死读八股的世家子弟,则名落孙山。

江南贡生陈子龙,凭借策论中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与军务科目的优异成绩,高中乡试解元。消息传来,陈子龙激动不已,提笔写下“愿为大明献微躯,敢凭实务报君恩”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心。

类似的例子,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此次乡试,共录取举人一千二百名,其中寒门子弟占比达到了三成,较以往大幅提升;精通实务的学子占比更是达到了六成,真正实现了选拔实用人才的目标。

乡乡试的成功,让科举改革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不少原本反对改革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新科举人确实比以往更具实干精神。就连此前极力阻挠的礼部尚书林欲楫,在翻阅了几份优秀的实务科答卷后,也沉默良久,再也不提反对之语。

消息传回京城,崇祯皇帝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召集范景文、赵烈、王永光等人入宫,商议会试相关事宜。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手持陈子龙的策论答卷,语气欣慰:“范卿,你看这陈子龙的答卷,不仅经义扎实,军务策论更是见解独到,提出的边军粮草运输改良之法,连镇国公都赞不绝口。这样的人才,正是大明急需的!”

范景文躬身回道:“陛下英明。科举改革的初衷,便是选拔这样‘经义与实务并重’的人才。如今乡试成效显着,说明改革方向完全正确。接下来的会试,只需沿用乡试章程,严格把关,定能为朝堂选拔出更多栋梁之材。”

赵烈补充道:“陛下,会试阅卷至关重要。臣建议,实务科阅卷官员除了六部官员与边关将领,还应邀请部分乡试中表现优异的举人参与旁听,既能让他们提前熟悉朝堂运作,也能确保阅卷更加公平公正。”

王永光附和道:“镇国公所言极是。此外,会试录取名额可适当增加,尤其是边地与寒门学子的名额,可再扩充一成。如今大明多地急需官员治理,多选拔些实用人才,方能加快中兴步伐。”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准奏!会试便按你们所言,扩大录取名额,优化阅卷阵容。范卿,此事仍由你总负责,务必确保会试万无一失。”

“臣遵旨!”范景文躬身领旨,心中却有一丝隐忧,“陛下,会试规模扩大,阅卷压力倍增,且各地举人汇聚京城,难免鱼龙混杂。臣担心有人会借机舞弊,破坏科举公平。”

崇祯皇帝脸色一沉:“此事朕早有预料。传朕旨意,即日起,京城实行宵禁,严查考场周边客栈;会试期间,所有考官与考生皆需入住贡院,不得与外界私自接触;凡发现舞弊者,考生革去功名,考官就地革职,交由镇国公查办,绝不姑息!”

赵烈躬身应道:“臣遵旨!臣已命亲卫营加强贡院周边守卫,确保考场安全,杜绝舞弊行为。”

商议既定,范景文立刻着手筹备会试。他深知,会试不仅是对科举改革的进一步检验,更是向天下人证明改革成效的关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亲自前往贡院视察,检查考场布置、考官遴选、试卷保管等各项事宜。

然而,就在会试筹备紧锣密鼓之际,一封匿名举报信悄然送到了范景文的案头。信中举报,江南世家子弟钱谦益,为了考取功名,暗中勾结翰林院学士钱龙锡,企图在实务科考试中获取试题答案。

范景文看完举报信,脸色凝重。钱谦益是江南名士,出身世家大族,文采斐然,却向来轻视实务,此次科举改革,他曾多次公开抨击“实务科目有辱斯文”。如今竟被举报舞弊,若情况属实,不仅会动摇科举改革的根基,还会引发世家大族与寒门学子的对立。

他当即让人传唤赵烈,商议此事。

镇国公府内,赵烈看完举报信,眉头紧锁:“范大人,钱谦益此人,臣也略有耳闻。据说他与钱龙锡是同族,此次若真勾结舞弊,背后恐怕不止两人那么简单。江南世家大族向来抱团,若处理不当,恐会引发连锁反应。”

范景文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如今会试在即,若贸然调查,恐会打草惊蛇;但若置之不理,一旦舞弊属实,科举公平将荡然无存。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赵烈沉吟片刻:“范大人,不如将计就计。臣派人暗中监视钱谦益与钱龙锡的动向,同时请陛下密令江南按察使,调查钱谦益近期的行踪与往来信件。若能找到确凿证据,便在会试结束后,当众处置,既能彰显朝廷的公平公正,也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此计甚妙!”范景文赞许道,“不过,钱龙锡身为翰林院学士,负责实务科教材编写,若他真参与舞弊,恐会泄露试题。我们需提前做好防备,更换部分实务科试题,确保考试公平。”

两人商议妥当,立刻分头行动。赵烈命陈六选派精干人手,暗中监视钱谦益与钱龙锡的一举一动;范景文则连夜召集科举改制专项小组,重新拟定了部分实务科试题,并将试题密封保管,由亲卫营专人看守。

与此同时,江南按察使接到密令后,立刻展开调查。经查,钱谦益近期确实与钱龙锡有过多次书信往来,信中虽未明说舞弊之事,却提及“实务科试题或有捷径”“同族情谊当相互扶持”等隐晦之语。此外,钱谦益还曾派人送给钱龙锡大量金银珠宝,被钱龙锡婉拒后,又送了一幅罕见的古画,钱龙锡最终收下。

证据初步确凿,范景文与赵烈立刻入宫禀报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看完调查结果,龙颜大怒:“大胆钱谦益!竟敢勾结官员,企图舞弊,简直是视科举如儿戏,视朝廷如无物!钱龙锡身为翰林院学士,收受礼品,纵容同族,也难辞其咎!”

范景文躬身奏道:“陛下息怒。如今会试在即,若此时处置二人,恐会影响考生心态。不如先按原计划进行会试,待考试结束后,再公开审理此案,以儆效尤。”

崇祯皇帝压下怒火,点了点头:“就按范卿所言。传朕密旨,命江南按察使继续搜集证据,务必做到铁证如山;同时,严密监视钱龙锡,禁止他与任何考生接触,确保试题不会泄露。”

会试如期举行。全国各地的一千二百名举人汇聚京城贡院,其中既有身着锦缎、随从簇拥的世家子弟,也有衣衫朴素、独自赴考的寒门学子。但在贡院门口,所有人都需接受严格检查,不得携带任何书籍、纸笔,平等地进入考场。

考场内,考生们奋笔疾书。经义科的试题围绕“民为邦本”展开,要求学子结合经义谈治国安邦之策;策论科则以“如何巩固中兴成果”为题,考察学子的政治远见;实务科的试题则更加贴近实际,农桑科考察“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以应对边军粮草需求”,水利科考察“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方案”,军务科考察“宣大边防工事优化建议”,每一道题都直指大明当前的核心问题。

钱谦益坐在考场内,看着实务科试题,脸色铁青。他本以为钱龙锡会为他提供试题答案,却没想到试题竟与钱龙锡暗示的内容完全不同。他对实务一窍不通,只能硬着头皮乱写一通,心中悔恨不已。

而陈子龙等寒门学子,却如鱼得水。他们大多出身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对农桑、水利等实务有着深刻的体会。陈子龙在军务科答卷中,详细阐述了“粮草分区存储”“驿站接力运输”等改良方案,逻辑清晰,可行性极强;来自陕西的寒门举人马世奇,在农桑科答卷中,提出了“推广高产作物”“兴修小型水利”等应对旱灾的措施,切中要害。

会试结束后,阅卷工作随即展开。范景文、赵烈、王永光亲自坐镇贡院,监督阅卷全过程。阅卷官员们严格按照评分标准,逐份审阅试卷,对优秀答卷予以标记,对不合格答卷直接淘汰。

期间,钱龙锡多次试图接近实务科阅卷现场,都被亲卫营士兵拦下。他见试题已换,钱谦益舞弊无望,心中愈发惶恐,却又无计可施。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阅卷,会试结果终于出炉。陈子龙凭借经义、策论、实务三科全优的成绩,高中会元;马世奇等一批精通实务的寒门学子,也纷纷名列前茅。而钱谦益则因实务科答卷空洞无物,名落孙山。

放榜之日,贡院外欢声雷动。寒门学子们欢呼雀跃,世家子弟们虽有失落,却也对结果心服口服。此次会试,共录取贡士三百名,其中寒门子弟占比达到三成五,边地学子占比一成五,精通实务的学子占比超过七成,真正实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标。

会试结束后,范景文与赵烈立刻着手审理钱谦益舞弊案。在铁证面前,钱谦益与钱龙锡无从抵赖,只得如实招供。原来,钱谦益深知自己实务科难以过关,便请求钱龙锡帮忙获取试题,钱龙锡起初拒绝,但在钱谦益送上古画后,便动了恻隐之心,暗中透露了部分旧试题的方向,却没想到朝廷早已察觉,更换了试题。

此案审理完毕后,崇祯皇帝下旨,将钱谦益革去功名,流放边疆;钱龙锡革职查办,没收全部家产;涉及此案的相关人员,一律从严处置。此判决一出,天下震动,再也无人敢轻视科举制度,更无人敢贸然舞弊。

殿试紧随其后。崇祯皇帝亲自在太和殿主持殿试,试题以“大明中兴之策”为题,要求贡士们结合自身所学,畅谈治国方略。

殿试中,陈子龙再次脱颖而出。他不仅详细阐述了科举改革的重要性,还提出了“整顿工商、加强海防、安抚藩王”等多项具体建议,既符合经义,又贴合实务,深得崇祯皇帝赏识。马世奇则针对民生问题,提出了“轻徭薄赋、推广新农技、设立义仓”等措施,言辞恳切,切实可行。

最终,崇祯皇帝钦点陈子龙为状元,马世奇为榜眼,来自边关的举人寿廷飏为探花。三人皆是精通实务、心系天下之人,他们的录取,再次向天下人证明了科举改革的成效。

殿试结束后,崇祯皇帝在乾清宫举行庆功宴,宴请范景文、赵烈、王永光等功臣与新科进士。

宴会上,崇祯皇帝举起酒杯,语气欣慰:“今日庆功宴,既是庆祝科举改革的成功,也是庆祝大明得到了众多栋梁之材!范卿、赵卿、王卿,你们三人,一文一武一吏治,齐心协力推动科举改革,功不可没!”

范景文躬身回道:“陛下谬赞!科举改革的成功,全赖陛下英明决策,以及天下学子的支持。臣等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赵烈也说道:“陛下,新科进士皆是实用之才。臣建议,可将他们直接派往各地,担任知县、主事等职,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大明中兴贡献力量。”

王永光附和道:“镇国公所言极是。臣已为新科进士拟定了任职方案,寒门学子多派往河南、陕西等灾情刚过之地,负责民生恢复;边地学子多派往宣大、辽东等边防要地,协助整顿军务;精通工商、算学的学子,则派往江南、广东等地,负责发展经济。”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准奏!就按王卿的方案执行。新科进士们,朕给你们机会,也盼你们能不负所学,不负朕的期望,为天下百姓办实事,为大明中兴建功立业!”

新科状元陈子龙带头起身,躬身回道:“臣等遵旨!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庆功宴后,新科进士们陆续前往各地任职。他们带着科举改革的新风,带着务实肯干的精神,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积极推行新政。

暴风中文推荐阅读:玩命之徒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寒门狂士临危受命,血战沙场带着仓库到大宋三国第一保镖武松日记大明文魁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大周龙庭大话土行孙之六世情缘大汉龙骑大秦:开局被贬,再见惊呆秦始皇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史上最强纨绔,被迫一统天下乐土之王大秦:重生祖龙残暴第九子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狂魔战神杨再兴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大秦之第一在逃皇太子穿越异世:乞丐变首富嫡妃不乖,王爷,滚过来!我的梦连万世界我靠直播把老祖宗搞破防了魂穿大唐,开局擒拿颉利穿越之海权时代三国之北方苍狼我的老婆是土匪从放牛娃开始的古代生活回到南明当王爷神医嫡女重生记五千年来谁着史三国:我真不想争霸三国:开局盘点三十位统帅骗了康熙大明:捡到朱雄英,调教成恶霸乾隆朝的造反日常三国:无双武将要当军师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月夜龙骑漫关山那些年西游的兄弟大明天下1544英雄集结吕布重生天唐大唐:战功改命先蹲四年大牢我从替身成为皇帝骗了康熙玉柱1850美洲黄金大亨
暴风中文搜藏榜:全民领主:我的农民有点猛帝国支撑者明末:从土匪到列强前妻太难训神探张天海穿越大明之杀敌爆奖励系统宋代魂变:齐凌之抉择快穿之影视世界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大唐余梦东欧领主开局雪靖康耻:我让六甲神兵御敌赵大人停手吧,大清要被你搞亡了三国霸业天下楚汉墨影三国:我是曹操,谁人敢称王我在古代被迫当军阀位面战争之虫族之心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科技制霸三国大唐:我有一整个现代世界以丹逆命善战之宋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侯府女婿的悠闲生活斗龙榻:家有悍妃巨贾传开局被废太子,我苟不住了宠文结局之后天才弃妃一统天下全靠朕自己!系统:笑了我的异界崛起之路红楼毒士南宋一代目红楼之阅尽十二钗神医皇后:医手遮天三国:这个刘璋强的离谱兕子我从小就在外跟着哥哥混最后的三国2:兴魏我在三国建了一座城回到三国做强者明骑皇歌特战荣耀大唐之开局被当成了神仙晚来风急夜雨骤明末王侯情你见鬼(GL)
暴风中文最新小说:中国古代奇闻录白话文讲资治通鉴天幕:对!我爹洪武三十五年传位红楼:开局听劝系统,贾颜逆袭综武:我的弟子不知低调为何物元末:红旗漫卷,替天行道十世轮回之炼体时空霸主:从宋末开始打造全球帝大明余晖中的守夜人陛下,您的奏折上热门了!娘娘,请卸甲!重生明末?结党!必须结党!幽州铁骑:开局替刘备结拜了大明:朕即天意,手搓神话大军开局:系统,你管这叫九子夺嫡?古人的智慧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我是纨绔世子,怎么就要造反了?我的庄园成了皇帝收留所荒年:从填饱贪吃嫂嫂后开疆扩土回到明末做皇帝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大明第一会所:海天宴!爆兵后,我每天都在谋划造反康熙正史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太后别点灯,奴才真是皇上谋断天下开局王府世子,最终摆烂失败三国:智引玄德秦牧遇月英定荆襄三国:开局系统送赵云三国:甄姬伴我统汉末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朕,现代社畜穿成昏君后躺赢了穿越古史之龙行天下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孤乡1大唐,开局向李二退婚水浒:我王进不打酱油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穿越大胤:我用数据颠覆皇权边军:从女囚营开始宿主的梦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大明:东宫对砍,谁赢谁是太孙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在汉武帝手下当官,我只想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