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法兰克福展览中心,被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出版人、读者填满。作为“世界出版业奥运会”的法兰克福书展,向来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核心舞台——这里有精装的欧美畅销书、炫目的绘本展区、前沿的数字出版技术,而在亚洲展区的一角,云栖文创的展台却凭着一股“烟火气”,吸引了络绎不绝的目光。
展台没有复杂的装饰,只在中央摆着一张原木长桌,上面整齐码放着《老街》英文版样书——封面设计简洁却藏着巧思:米白色的封面上,用深棕色线条勾勒出老街的青石板路,路尽头是一间半开着门的竹编铺,铺门口挂着一串小小的竹编灯笼,灯笼下方印着英文书名 the old Street,字体带着手写的温软质感。桌旁的展架上,还陈列着几件迷你竹编工艺品——是老街张师傅特意为书展制作的小竹篮、竹蜻蜓,旁边贴着纸条:“来自《老街》故事里的手艺”。
王珂站在展台旁,穿着简单的深色西装,手里攥着一本刚拆封的英文版《老街》,指尖反复摩挲着扉页上自己的英文名“wang Ke”。他的眼神里藏着一丝紧张,又带着难以掩饰的期待——半年前,当陆砚辞跟他说“《老街》要翻译英文版,去法兰克福书展首发”时,他还不敢相信:“我写的都是老街的小人物、小日子,比如张师傅编竹篮、李阿公打盹,外国人能看懂吗?”而此刻,看着眼前驻足翻看样书的外国读者,他的心一点点沉定下来。
“这本书里的竹编描写,太动人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德国老太太,指着书中“张师傅教徒弟编竹篮”的段落,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对王珂说,“我小时候,我爷爷是木匠,他教我修小椅子的时候,也是这样——手指要稳,要听木头的声音。你们的竹编,和我们的木匠活,是一样的。”老太太的眼里闪着光,“还有书里写的‘舍不得拆的老房子’,我家乡也有这样的街,后来拆了,我总想起小时候在门口跳皮筋的日子。”
这番话让王珂瞬间红了眼眶。他想起自己蹲在老街采风的日子,张师傅说“竹编断了一根,整个篮子就散了,跟老街一样,拆了就回不来了”;想起李阿公坐在门口,看着拆迁公告叹气说“走再远,还是想回老街喝碗豆浆”——这些他曾以为“只有中国人懂”的情感,原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能找到共鸣。
书展第三天,《老街》英文版全球首发式如期举行。当主持人宣布“国际出版集团企鹅兰登将《老街》评为‘年度最具文化价值的中国小说’”时,现场响起了持久的掌声。企鹅兰登全球中文出版负责人走上台,手里拿着《老街》样书,语气郑重:“我们评选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很中国’,而是因为它‘很人类’。书中描写的传统手艺传承的坚守、人与故土的羁绊、小人物在时代里的温暖——这些情感,没有文化边界,没有语言隔阂。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老街’,也是世界的‘老街’;中国的‘记忆’,也是人类共通的‘记忆’。”
首发式结束后,王珂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书评人莎拉的邮件,邮件里附了她发表在《出版人周刊》的专栏文章。其中一段写道:“翻开《老街》,我没有看到‘异国情调’的中国符号,只看到一条真实的街、一群真实的人——张师傅指甲缝里的竹绿,是手艺的勋章;青石板缝里的梧桐叶,是时光的痕迹;孩子们追蝴蝶的笑声,是每个童年都有的模样。透过这些细节,我们不仅欣赏到中国传统竹编手艺的精妙,更触摸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文化根脉的眷恋与坚守。这种关于传承、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情感,是全世界都能理解并共鸣的——就像我们会怀念祖母的烘焙手艺,会牵挂家乡的老咖啡馆一样。”
王珂站在书展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法兰克福的街景,手里捧着印有英文书名的《老街》样书,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的竹编描写段落。他想起三年前,自己还是个在网上写短文的新人,因为怕“没人看小人物的故事”而犹豫要不要投稿;想起陆砚辞第一次见他时说的话:“别担心故事太小,真诚的故事,能穿越所有距离”;想起为了写好竹编细节,他在张师傅的铺子里蹲了三个月,跟着学编竹篮,手上磨出的茧子至今还在。
“曾经,我以为自己写的这些‘小人物’‘小故事’,只会在国内有读者。”王珂对着镜头,声音带着激动后的哽咽,“是陆老师让我明白,也让我今天亲眼见证——最真诚的故事,拥有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是无国界的。老街的竹编、老街的豆浆、老街的人情味,这些我以为‘很本土’的东西,原来能让远在德国、美国的读者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自己的亲人。”
书展结束时,《老街》英文版的预售量突破了5万册,创下了近年中国现实题材小说在海外的预售纪录。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这场“来自中国老街的文化共鸣”,《法兰克福汇报》评价道:“《老街》的成功,证明了‘好故事’不需要刻意迎合国际市场,不需要堆砌文化符号——只要扎根于本土的真实,传递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就能在世界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王珂带着《老街》的样书回到云栖村时,陆砚辞和同事们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着他。张师傅拿着一本英文版《老街》,翻到竹编描写的段落,笑着说:“没想到我编竹篮的事,外国人也喜欢看。”王珂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看着远处老街的青石板路,突然明白:《老街》的“出海”,不只是一本书的传播,更是一个新人作者的成长,是中国本土故事的力量——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诚,那些关于传承与眷恋的情感,终究能跨越山海,抵达每一个向往温暖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