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云栖文创会议室,没有以往战略会的严肃,反而透着一股暖融融的热意。长条桌旁坐满了人,新人创作者们手里攥着笔记本,资深前辈们则抱着刚打印好的《侠影篇》进度表,连角落里的茶水台都摆着刚泡好的热茶,氤氲的水汽模糊了窗上的薄霜。陆砚辞刚走到主位,还没来得及开口动员,坐在前排的李默就突然站了起来,手里捏着一张折得整齐的乐谱草稿,耳尖有点发红,却眼神明亮。
“陆老师,不用您说我们也知道,《侠影篇》现在需要支持。”李默把乐谱往桌上轻轻一放,纸页上的音符密密麻麻,还有几处用铅笔修改的痕迹,“我这几天熬夜写了首宣传曲,叫《侠心》,想把郭靖的‘守’和黄蓉的‘灵’都写进去,旋律用了点传统五声调式,听着更有江湖味儿。要是您觉得行,我现在就能改,争取下周出demo。”
他的话音刚落,旁边的王珂就跟着站了起来,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侠影篇》原着,书页上贴满了彩色便利贴:“我也想搭把手。之前写《老街》人物志的时候,积累了点解读角色的经验,这次可以写《侠影人物志》系列短文,比如拆解郭靖‘为国为民’的担当是怎么从草原长大的经历里来的,分析黄蓉的‘聪慧’里藏着黄老邪的教养和江湖历练。每天发一篇在社交平台,帮观众提前走进角色的内心。”
“还有我!”赵宇举了举手,手里还握着一个录音笔,“编曲我熟,李默的《侠心》要是需要加乐器,我可以帮忙配弦乐,或者加段竹笛,衬江湖的意境。推广方面,我还能联系之前合作过的公益平台,把宣传曲和人物志跟乡村支教的活动结合起来,既帮《侠影篇》扩散,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武侠里的‘侠义’和现实里的‘担当’是相通的。”
看着三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眼里满是主动分担的热忱,陆砚辞还没说出口的动员词,突然就卡在了喉咙里。而这时,坐在后排的“老兵”们也纷纷开口,声音里满是默契的支持。
张捷放下手里的茶杯,笑着看向李默和赵宇:“我当年第一次写影视宣传曲,紧张得三天没睡好,后来还是陆老师帮我抠细节。你们要是遇到编曲或者演唱上的问题,随时找我——我可以帮你们找演唱的感觉,比如《侠心》里需要‘悲壮’的段落,怎么用气息撑住情绪;也能分享点舞台经验,万一后续需要跑宣传,怎么跟观众传递歌曲里的‘侠气’。”
黄博则转头看向负责《侠影篇》演员统筹的同事,语气郑重:“剧组那边要是有需要,比如新人演员们拍情感戏遇到瓶颈,或者对‘侠’的理解不到位,我随时能去片场。之前跟李岩、苏晓聊过,他们很有灵气,就是缺了点对复杂情绪的把控——比如郭靖在襄阳城头看着百姓流离时的愧疚,黄蓉在桃花岛送别时的不舍,这些我都能跟他们细聊,甚至可以搭戏试演,帮他们找到感觉。”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有人提议把《侠心》的录制跟《归来》的乡村公益演出结合,在山村小学里搭个临时录音棚,让孩子们也能参与和声,既添“江湖的温度”,又能传递公益价值;有人主动承担了《侠影人物志》的排版设计,说要把王珂的文字和《侠影篇》的片场花絮结合,做成图文并茂的长图,更方便传播;连负责后勤的同事都站起来,说要给剧组和创作宣传曲的团队准备暖心餐食,让大家能安心做事。
没过多久,李默的《侠心》初稿就有了雏形。录音棚里,他抱着吉他弹唱,赵宇在旁边调试古筝,张捷则站在监听耳机前,时不时提醒他:“唱到‘襄阳城头风’那句,气息再沉一点,像对着辽阔的草原叹气,更有代入感。”王珂的《侠影人物志》也在社交平台上连载,第一篇《郭靖的草原:侠之根》就收获了十万转发,有网友留言:“原来郭靖的‘守’,是从草原母亲教他‘不丢同伴’开始的,王老师的解读太戳心了!”
这些自发的行动,被前来探班的媒体拍了下来:李默和赵宇在录音棚里熬到深夜,保温杯里的水换了好几轮;王珂坐在老街的竹编铺里写人物志,旁边放着张师傅给他泡的热茶;黄博利用休息时间去片场,跟李岩一起坐在华山的石阶上,聊“侠的责任”;张捷则拿着乐谱,在乡村小学的操场上,教孩子们唱《侠心》的副歌——这些没有剧本的画面,很快在网上传开。
有网友看完后,在评论区写道:“第一次见公司不像公司,更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李默熬夜写歌,王珂用心解读,张捷和黄博主动帮新人,没有勾心斗角,只有互相搭台,这样的‘大家庭’也太难得的!”还有人感慨:“云栖能做出《讲台》《老街》《归来》,不是没原因的——这种凝聚力,不是靠钱能买的,是靠‘真诚创作’的初心攒起来的。”
陆砚辞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录音棚的灯还亮着,李默和赵宇的身影在玻璃上晃动,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面对外部的竞争压力,这份自发的团结,比任何战略、任何资源都更有力量。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不是在“完成工作”,而是在“守护共同的热爱”——守护《侠影篇》里的江湖,守护真诚创作的初心,也守护着这份彼此信任、并肩前行的温暖。而这份温暖,终将成为云栖最坚固的铠甲,支撑着他们走过所有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