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文旅部会议室里暖意融融。长条会议桌铺着深青色桌布,两端摆放着烫金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标,墙上的电子屏滚动着“守正创新 赋能文化”的主题标语。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企业代表、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坐在桌旁,面前摊着厚厚的资料,目光却不时投向主位一侧的陆砚辞——作为本次座谈会唯一的“民营文创企业特邀代表”,他面前的文件夹里,除了“云栖模式”的总结报告,还夹着几样特别的东西:新人林晓的《社区网格员》手稿片段、苏晚戏曲改编的乐谱、《老街》竹编场景的拍摄花絮照片,每一页都透着沉甸甸的“创作温度”。
“接下来,有请云栖文创的陆砚辞先生,分享‘以真诚创作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主持人话音刚落,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陆砚辞身上。他没有急着翻报告,而是先拿起桌上的《讲台》动画分镜稿,笑着说:“我想先从一个细节说起——这是我们改编《讲台》时,美术组在山村小学拍的黑板照片,角落还留着孩子没擦净的粉笔字‘老师辛苦了’。就是这个细节,我们改了三版分镜,只为还原那笔没擦完的‘点’。因为我们知道,文创的‘文’,就藏在这些不刻意的真实里。”
接下来的四十分钟里,陆砚辞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拆解着“云栖模式”的核心:从拒绝流量综艺、坚持给新人三个月采风时间,到《归来》带动乡村支教计划、《老街》推动竹编非遗传播;从签约15位新人、推出20部现实题材作品,到拒绝12次流量合作、8个快钱项目——没有空泛的理论,只有看得见的实践。当他提到“我们的作品完整播放率89%,靠的不是标题党,是阿婆给孩子缝书包的细节、修鞋匠手上的老茧”时,坐在旁边的非遗保护中心代表忍不住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细节见真诚”。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敢拒绝‘快钱’?”陆砚辞翻到报告里的一组数据——《归来》公益宣传曲带动10万网友关注乡村振兴,《老街》推动3家企业投资非遗工坊,“因为我们看到,好的文创作品,不止能赚钱,还能‘值钱’——这个‘值钱’,是让乡村孩子有了新教室,是让老手艺有了新传人,是让更多人看见生活里的光。这才是文化产业该有的‘价值’,不是流量数字,是社会温度。”
他的话刚落,会场里就响起了持久的掌声。文旅部副部长放下手里的笔,笑着开口:“陆总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民营文创企业的‘担当’。这几年,行业里总有人说‘不做流量活不下去’,但云栖用实践证明,‘真诚’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活得很好——因为你们守住了文化的‘根’,抓住了观众的‘心’。”
话音刚落,副部长站起身,手里拿着一份红色封面的文件,语气郑重:“经文旅部研究决定,正式将云栖文创列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试点单位’!”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会场里激起热烈的反响,有人当场拿出手机记录,有人小声感慨“实至名归”。副部长接着宣布:“同时,我们将拨付三千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分两期用于云栖的两大核心方向——第一,‘新生代创作人才孵化’,支持你们继续发掘有初心的新人,提供采风、培训、创作资金;第二,‘优秀传统文化Ip的深度开发’,鼓励你们把竹编、戏曲、传统手艺这些文化元素,转化成更多像《老街》这样的好作品。”
陆砚辞站起身,双手接过文件,指尖触到烫金的“试点单位”字样时,心里涌起一阵暖流。他想起三年前刚创办云栖时,只有几个人挤在小办公室里,新人刘悦攥着《讲台》手稿说“怕没人看”,张捷背着吉他拒绝流量合约时的忐忑——如今,这份认可不仅是给云栖的,更是给所有坚持“真诚创作”的追梦人的。
“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宣布。”副部长的声音再次响起,“我们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云栖杯’网络文学大赛的模式!”他解释道,“未来一年,将在河北、四川、陕西等十个省份,联合当地文旅部门举办‘地方版云栖杯’,主题聚焦‘乡村振兴’‘非遗传承’‘时代新人’,鼓励更多作者写身边的真实故事,写家乡的文化特色。云栖文创作为发起方,将提供赛事策划、评审支持,让‘真诚创作’的种子,在更多地方发芽。”
座谈会的总结环节,文旅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做了最后的评价,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这些年,文化产业面临‘流量至上’的迷思——有人为了冲数据,把非遗改成‘土味梗’;有人为了赚快钱,把现实题材写成‘狗血剧’;有人把文创当成‘圈钱工具’,忘了‘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云栖文创,以‘真诚创作’为核心,拒绝套路、不追流量,用《讲台》讲好乡村教师的故事,用《老街》传承传统手艺,用《归来》赋能乡村振兴,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为核、产业为翼’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司长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云栖的价值,不止在于做出了几部好作品,更在于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它证明,文创企业不用靠‘妥协’生存,不用靠‘炫技’吸睛;证明‘小而美’的真诚创作,能比‘大而空’的流量作品更有生命力;证明守护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不仅能赢得市场,更能赢得人心。我们需要更多像云栖这样的企业,守住初心、扛起责任,共同把中华文化的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座谈会结束后,陆砚辞被不少代表围住交流。有地方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想邀请云栖参与当地的非遗Ip开发;有高校的老师,希望能合作开设“文创创作实践课”;还有刚起步的小文创公司负责人,握着他的手说:“以前总觉得我们坚持‘不做流量’是异类,现在看到云栖的认可,终于有信心了!”
陆砚辞回到酒店时,天色已经暗了。他打开手机,看到云栖文创的工作群里,大家正在热烈讨论三千万元扶持资金的用途——有人说“要多组织新人去非遗工坊采风”,有人说“可以给苏晚的戏曲改编项目加预算”,还有人说“要把‘云栖杯’的模式做得更细致,帮更多新人实现梦想”。看着这些消息,陆砚辞忍不住笑了——他知道,这份官方认可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窗外的北京夜景灯火璀璨,陆砚辞想起白天司长说的“文化的根与魂”。云栖模式能走到今天,靠的从来不是“技巧”,而是“初心”——是相信真实的故事能打动人,相信传统的文化能焕新,相信年轻的创作者能成长。而未来,带着这份官方认可与扶持,云栖会继续走下去,让更多好故事被看见,让更多老手艺被传承,让“真诚创作”的光,照亮更多文化产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