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云栖文创新设影视部门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墙面的白板上,用彩色马克笔写着密密麻麻的计划时间线,旁边贴着《讲台》动画的分镜稿、《老街》的场景草图,还有几张空白的便签纸,上面留着“待补充新人导演名单”的字迹。房间里挤满了人,有举着相机的媒体记者,更多的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有的背着装着拍摄设备的双肩包,有的手里攥着贴满标签的U盘(里面存着自己的作品小样),还有人捧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眼神紧紧盯着台前的陆砚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今天,我们正式启动‘新人导演扶持计划’。”陆砚辞站在投影幕前,手里拿着一本浅灰色的招募手册,封面上印着“让好故事,有好镜头”的字样。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过去一年,我们打磨了《讲台》《归来》《老街》这些好Ip,也看到了太多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人——他们能拍出菜市场里老人互相让菜的温情,能捕捉到修鞋匠低头缝线时的专注,却因为没有资金、没有资源、没有机会,让这些好镜头藏在硬盘里,没被更多人看见。”
投影幕上随即跳出一组数据:“据行业调研,每年有超过2万名独立创作者提交短片作品,其中80%因缺乏制作支持、无法对接优质Ip而难以落地。”陆砚辞指着数据,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我们做这个计划,就是想搭一座桥——一边是云栖已经沉淀的优质Ip,一边是渴望被看见的新人导演,让懂故事的人,去拍好故事。”
他翻开招募手册,里面详细写着计划的核心内容,每一条都戳中了新人导演的痛点:“首先,我们提供‘零压力创作环境’。不设票房KpI,不要求短期变现,你们不用为了‘回本’去加狗血剧情、去凑流量演员。制作资金分阶段支持,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剪辑,根据项目进度按需拨付,全程透明,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故事拍得真诚、拍得扎实。”
这话让人群里传来一阵小声的惊叹。站在后排的年轻人林舟(与总经理林舟同名)悄悄握紧了手里的U盘,他去年拍了一部关于老街修表匠的短片,因为没钱做后期,一直没敢发布。“那……资金会不会有额度限制?”有人忍不住举手提问,声音里带着期待又忐忑。陆砚辞笑着点头:“根据项目规模定,小成本短片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像《老街》这样的Ip改编,预算会更充足。我们不抠成本,只看你们的创作需要——就像当初拍《讲台》动画,为了还原山村教室,我们花了两个月去采风,成本超了预期,但最终的效果证明,值得。”
投影幕上接着出现几位资深电影人的照片,其中就有以擅长现实题材闻名的黄博老师。“其次,我们邀请了行业内的资深前辈担任导师。”陆砚辞的语气里满是郑重,“黄博老师会亲自参与剧本打磨,教大家怎么把文字里的‘竹编细节’转化成镜头里的‘手艺温度’;还有擅长场景调度的张导,会带大家去实地考察,教你们怎么拍出老街青石板路的质感,怎么用光影表现人物的情绪。导师们不只是‘挂名’,会全程跟进项目,从分镜设计到演员指导,手把手带大家成长。”
就在这时,现场的大屏幕突然切到了黄博老师的视频连线。镜头里的黄博穿着简单的休闲装,背景是自己的工作室,墙上挂着各种拍摄道具:“我特别支持这个计划。现在很多新人导演有灵气,能抓住生活里的‘小真实’,但缺的是机会和指导。我当年也是从拍短片开始,知道那种想把故事拍好却没人帮的难。希望能跟大家一起,把《老街》这样的好Ip,拍成能让人记住的好作品。”视频结束时,黄博还挥了挥手里的《老街》实体书:“我已经把书看完了,里面张师傅教徒弟编竹编的那段,特别适合用长镜头拍,咱们到时候细聊。”
视频连线结束后,陆砚辞继续介绍:“首批计划拍摄的项目,会优先从云栖已有的优质Ip中选取,除了大家熟悉的《老街》,还有《社区网格员》《山村夜话》这些现实题材作品。我们不会强制大家选哪个Ip,而是会根据你们的创作风格、擅长的领域来匹配——比如你擅长拍细腻的情感戏,可能更适合《社区网格员》;你擅长拍烟火气浓的场景,《老街》会更适合你。”
最让人关注的,还是招募标准。陆砚辞特意把这一页投影放大,红色的字体格外醒目:“我们不看重学历,不管你是专业院校毕业,还是自学成才;也不纠结于履历,不管你之前有没有拍过商业作品,只关注你们提交的‘作品小样’。”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我们对小样的要求只有两个——第一,画面要有真实的‘生活感’,不是滤镜磨皮后的‘精致假’,是能看到菜市场地面的水渍、修鞋匠手上的老茧、老街墙面的斑驳;第二,能敏锐捕捉到普通人、小物的‘真实情绪’,比如老人收到子女寄来的包裹时的愣神,孩子看到竹编兔子时的眼睛发亮,这些‘不刻意煽情却能打动人’的瞬间。”
他还特意提到了“拒绝炫技”:“我们不喜欢那种满是特效、镜头晃来晃去,却没什么内容的小样。就像写文章不用堆砌辞藻,拍片子也不用靠炫技撑场面——真正的好镜头,是能让观众忘记‘拍摄技巧’,只记住‘故事本身’的。”
计划启动仪式结束后,报名通道在一小时内就收到了上千份作品小样。负责筛选的工作人员一边整理,一边感慨:“有个新人导演用手机拍了段菜市场的日常,没有配乐,只有商贩的吆喝声、自行车的铃铛声,却把老人互相让菜、摊主给孩子塞糖的细节拍得特别暖;还有人拍了自己爷爷修竹椅的过程,镜头跟着爷爷的手走,从选竹片到打磨,没有一句台词,却让人看得心里发暖。”
当天傍晚,报名数量就突破了五千部,创造了行业内同类招募的新纪录。很多新人导演在提交小样时,还附上了简短的创作心得:“我拍的是家门口的修鞋匠,他修鞋三十年,从来没涨过价,我想通过镜头告诉大家,这些普通人的坚守,比大道理更动人”“看到云栖的计划,我终于敢把藏在硬盘里的短片交出来了,因为我知道,这里有人懂我想拍的‘真实’”。
陆砚辞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还在提交报名材料的年轻人,他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自己的小样,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想起一年前,云栖文创还只是个小公司,如今却能从“内容创作”延伸到“影视制作”,为更多追梦人搭起舞台。这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对“守护创作初心”的延伸——从写好一个故事,到唱好一首歌,再到拍好一部片子,每一步都在坚持“真诚”,每一步都在为“好作品”铺路。
“从内容到制作,不是为了赚更多钱,是为了让好故事能走得更远。”陆砚辞在当天的工作笔记上写下这句话。他知道,这个计划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新人导演经验不足的问题,可能会有项目进度滞后的情况,但只要守住“让好故事有好镜头”的初心,只要给年轻人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就一定能拍出像《讲台》《归来》《老街》一样,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而那些怀揣着U盘、带着作品小样的年轻人,也在用自己的镜头证明:生活里从不缺好故事,缺的只是被看见的机会。云栖文创的“新人导演扶持计划”,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藏在硬盘里的好镜头,也照亮了更多人“用镜头讲好故事”的梦想——这,就是从“内容”到“制作”最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