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透过云栖文创顶楼会议室的落地窗,将长桌两端的“守护创作初心”标语照得格外醒目。桌面上摊着厚厚一叠文件,最上方的红色封面印着“云栖文创半年工作总结”,边角被反复摩挲过,泛着淡淡的毛边。总经理林舟站在投影幕前,手里握着激光笔,身后的屏幕还未亮起,会议室里却已坐满了人——有抱着吉他的音乐人,有攥着手稿的作者,有拿着动画分镜的设计师,每个人的眼里都带着几分期待,却又保持着难得的沉静,像是早已习惯了“用作品说话”的节奏。
“先跟大家看一组数据。”林舟按下遥控器,投影幕上跳出第一页ppt,白色背景上的黑色字体简洁有力,却瞬间让会议室里响起细碎的惊叹声,“截至本月底,我们共签约有潜力的新人15位——其中包括赵宇、林晓这样从采风现场发掘的创作者,也有苏晚、陈野这类拒绝流量合约的‘倔强派’;推出各类作品20部,覆盖音乐、文学、动画三大领域。”
激光笔的红点停在“20部作品”上,林舟的声音里带着难掩的自豪:“这20部作品里,有3部登顶过行业权威榜单榜首——赵宇的《归来》拿下五大音乐平台年度热歌榜第一,刘悦的《讲台》动画版蝉联动漫平台周榜冠军,王珂的《乡村教师》续作登上文学类畅销榜榜首;更有5部作品获得国家级或行业内有分量的奖项——《归来》获文旅部‘年度优秀公益音乐作品’,《讲台》动画入选‘年度优秀文化Ip’,林晓的《社区网格员》获现实题材文学奖,苏晚的戏曲改编音乐获传统艺术创新奖,还有陈野的《凌晨三点》获独立音乐年度金曲。”
他顿了顿,翻到下一页ppt,屏幕上出现两条对比曲线——蓝色代表云栖新人作品,橙色代表行业新人平均水平,两者的差距像一道陡峭的山坡。“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有作品的平均播放量\/销售量,达到了行业新人平均水平的五倍以上。”林舟指着曲线的最高点,“《归来》全网播放量破15亿,《讲台》动画播放量破8亿,《乡村教师》续作首月销量突破30万册——这些数字不是靠流量刷出来的,而是靠‘完整播放率’和‘用户好评率’撑起来的。”
投影幕上随即跳出两个鲜红的“第一”:“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统计,我们作品的‘完整播放率’(用户完整听完一首歌\/看完一部动画的比例)达到89%,‘用户好评率’达到96%,这两项关键指标,均位列行业第一。”这句话刚落,角落里传来一声小声的感慨:“之前做市场调研时,行业平均完整播放率才35%,咱们这数据简直是断层领先……”林舟听到了,笑着补充:“因为我们的作品不用‘标题党’吸引点击,不用‘狗血剧情’留住观众,靠的是真实的故事、真诚的情感——观众愿意从头看到尾,愿意给出好评,本质上是对‘不敷衍’的认可。”
当ppt翻到第三页时,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屏幕上没有亮眼的增长曲线,只有两行朴素的数字:“半年内,主动拒绝与流量模式相关的合作12次,拒绝‘快钱’项目8个。”林舟的语气变得郑重:“这12次合作里,有6次是流量综艺的邀约,他们想让我们的新人去唱‘洗脑神曲’、炒cp;有4次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扶持计划’,要求我们的作品加‘土味梗’‘擦边镜头’;还有2次是影视公司的‘定制歌曲’,让我们改《归来》的歌词,适配甜宠剧剧情——我们全都拒绝了。”
他指着“8个快钱项目”,列出具体内容:“包括5个贴牌商演,商家想让新人穿着他们的产品唱广告歌,不管歌曲风格是否匹配;2个‘快餐式专辑’项目,要求一周内出10首歌,靠‘ quantity ’冲量;还有1个‘粉丝经济’合作,让新人搞‘付费粉丝群’,卖签名照变现——这些项目短期能赚不少钱,但会消耗新人的创作力,会让作品变得‘廉价’,我们坚持‘作品质量优先’,所以全部推掉了。”
坐在主位的陆砚辞一直静静听着,此刻他轻轻敲了敲桌面,会议室里立刻恢复了安静。他没有先夸成绩,反而拿起桌上的一本创作笔记——那是新人林晓刚签约时写的,第一页写着“我怕我的故事没人看”,最后一页写着“谢谢云栖让我的故事被30万人看见”。
“这些成绩,确实值得高兴,它证明我们走的‘真诚创作’之路是对的。”陆砚辞的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但我想提醒大家,不要觉得是我们‘厉害’,更不要觉得是我们‘打败’了行业——不是的。是‘真诚’本身,就蕴含着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是我们没有像有些机构那样,把创作当成‘赚快钱的工具’,而是当成‘传递温度的载体’,所以才会被观众认可。”
他把笔记推到桌中央,指尖划过上面的字迹:“我们签约的15位新人,当初来的时候,有的攥着被退了十几次的手稿,有的背着被流量公司嫌弃的‘小众作品’,他们信任我们,是因为相信‘好作品能被看见’;支持我们的观众,愿意完整看完一部动画、听完一首歌,是因为相信‘这里的作品不敷衍’。如果我们被暂时的成绩冲昏头脑,开始追求流量、追求快钱,那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辜负。”
陆砚辞的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乘胜追击’搞扩张,不是‘复制成功’蹭热度,而是继续保持清醒——新人需要时间打磨作品,我们就给足时间,不催进度;作品需要采风积累,我们就组织更多采风,不省成本;遇到流量合作的诱惑,我们就再想一遍‘这会不会丢了创作初心’。”
他拿起笔,在“半年工作总结”的封面上写下“沉下心,做作品”五个字,然后推给林舟:“这份成绩单,不是‘终点’,是‘起点’。它提醒我们,行业需要的不是‘降维碾压’的技巧,而是‘守住底线’的坚持;观众需要的不是‘眼花缭乱’的作品,而是‘能放进心里’的温度。只有我们一直守住这份坚持,一直传递这份温度,云栖文创才能真正成为‘追梦人’的家,才能让更多好作品,被看见、被记住、被流传。”
会议结束后,大家陆续走出会议室,有人拿着成绩单的复印件,小声讨论着“下个月要去山村采风”“要帮苏晚完善戏曲改编”;有人把陆砚辞写的“沉下心,做作品”拍下来,设成了手机壁纸。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没有浮躁的雀跃,只有踏实的笃定——就像云栖文创这半年来的成长,没有靠炒作,没有靠套路,只靠一笔一划写故事、一字一句唱真情,却在不知不觉间,走出了一条让整个行业都为之侧目的路。
而这份“成绩单”的意义,早已不止于“半年盈利”“行业领先”——它像一束光,照进了被流量裹挟的行业里,证明“不用妥协也能成功”;它像一座桥,连接起更多怀揣初心的创作者,告诉他们“你的故事值得被看见”;它更像一份承诺,对新人、对观众、对整个行业承诺:创作的核心永远是“真诚”,作品的价值永远是“温度”,这才是最长久的“竞争力”,也是最动人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