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的办公室在写字楼的二十层,落地窗外是车水马龙的都市街景,可室内的氛围却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办公桌上没有堆积如山的文件,只有一叠码得整齐的信封与宣传册,从好莱坞的金色烫金封皮,到欧洲电视台的彩色铜版纸手册,再到亚洲机构的素雅棉麻信封,每一份都印着不同语言的“合作意向”,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泛着细碎的光。
林舟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捏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封面上的“hoLLYwood”标志,语气里带着难掩的兴奋:“砚辞,你是没看到,这几天我的邮箱快被塞满了。好莱坞那家顶级真人秀制作公司,就是做过《荒野生存》的那家,特意派了亚洲区负责人过来,还带了纸质版的意向书,你看——”他把文件夹推到陆砚辞面前,封皮内侧夹着一张鎏金的行程表,“他们给的待遇是天价,说是‘预算无上限’,还特意设计了‘神秘东方大师’的人设,想让你去亚马逊雨林拍一季,教嘉宾编竹器、认草药,再结合你之前的乡村生活片段,打造‘东方生活哲学’的标签。”
陆砚辞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绿茶,茶盏是他从云栖村带来的竹编杯套,泛着温润的竹香。他没有立刻去接那份文件夹,而是目光扫过桌上的其他意向书——有英国bbc的《世界乡村志》邀约,想请他作为“中国乡村代表”,去全球十个乡村拍摄对比特辑;有法国电视台的《自然之声》项目,希望他带着竹笛,去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录制音乐特辑;还有澳大利亚的《农场日记》,开出了高额出场费,想让他指导当地农场主做中式农家菜。
这些邀约无一不是行业内的顶级资源,随便一份都能让艺人的国际曝光度暴涨。林舟看着陆砚辞平静的侧脸,补充道:“他们还说,如果你同意,后期会请奥斯卡级别的团队做剪辑,还会安排你去金球奖走红毯,借节目热度打开国际市场。”
陆砚辞这才伸手拿起那份好莱坞意向书,指尖拂过烫金的字体,翻到“人设定位”那一页——“神秘东方大师:身着传统服饰,展现东方手工技艺与生活智慧,营造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反差感’”。他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随即合起文件夹,轻轻推回林舟面前,语气平和却坚定:“替我婉拒吧。”
“婉拒?”林舟愣了一下,虽然早有预料,可还是忍不住确认,“他们给的条件确实很诱人,而且这是难得的国际曝光机会……”
“我做综艺的初衷,从来不是为了个人的曝光和‘秀’。”陆砚辞打断他,目光落在桌上那叠意向书中最素雅的一个绿色信封上,“那些标签化的人设,刻意制造的‘反差感’,不是我想要的——就像之前拒绝‘煽情剧本’一样,我不想让‘东方生活’变成别人眼里的‘猎奇符号’。”他顿了顿,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个绿色信封,“如果一定要合作,我更希望能做些有文化交流意义的事,不是让别人‘看我们’,而是让大家‘懂我们’,也让我们‘懂大家’。”
林舟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个绿色信封上印着淡淡的图案——左边是中国的竹编茶则,中间是日本的樱花枝,右边是韩国的泡菜坛,下方用中日韩三国文字写着“亚洲自然综艺盛典”。他恍然大悟,笑着把信封递过去:“我就知道你会注意到这个。这是前天收到的,他们邀请你担任本届盛典的评委会主席,还想让你牵头做一个‘中日韩三国农村综艺联动企划’,把三国的乡村综艺片段放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流,还要组织三国的手艺人、村民互相走访。”
陆砚辞接过信封,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的邀请函是用再生纸打印的,字迹清秀,开篇就提到了之前日韩改编的“山村音乐会”:“您所倡导的‘真实生活切片’理念,让亚洲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感受到了‘情感共通’,我们希望以盛典为桥梁,让中国的竹编、日本的茶道、韩国的奚琴,能在同一个舞台上对话,让三国的乡村生活,能成为彼此理解的纽带。”
看到“手艺人互相走访”那一段时,陆砚辞的眼底亮了起来——他想起云栖村的张婶,想起她编竹篮时哼的老歌;想起京都庭院里点抹茶的老奶奶,想起她茶碗里的和三盆糖;想起济州岛的金福顺阿姨,想起她教嘉宾腌泡菜时说的“海边的土有盐味”。如果能让张婶去京都看看茶道,让日本的手艺人来云栖村学竹编,让韩国的阿姆妮教大家做泡菜,这样的交流,比任何“人设”都更有意义。
“这个可以,很有意义。”他抬起头,对着林舟点头,语气里带着难得的轻快,“你回复他们,我同意担任评委会主席,也愿意牵头做联动企划。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再聊——比如联动企划里,能不能加一个‘乡村交换日’,让中国的村民去日本体验庭园打理,让日本的村民来中国学做米酒,让韩国的村民来中国看稻田,也让我们的村民去韩国学做奚琴。”
“我就知道你会对这个感兴趣!”林舟笑着拿起笔,在邀请函上做标记,“其实他们还提到,希望你在盛典上做一个主题分享,讲讲‘如何用综艺做文化桥梁’。你之前在京城论坛的发言,他们都特意翻译成了日韩双语,说‘这是亚洲综艺人都该听的理念’。”
陆砚辞端起绿茶,轻轻啜了一口。阳光透过玻璃,落在他手腕的竹制手钏上,泛着温润的光。他想起云栖村的清晨,想起京都庭院的风铃,想起济州岛的柑橘香——这些不同的“生活切片”,原本散落在亚洲的不同角落,却因为“真实”的理念,被串联在了一起。而这次的盛典与联动企划,或许能让这些切片,变成一座真正的桥,让不同国家的人,能沿着这座桥,走到彼此的生活里,看见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相同的温暖与热爱。
“分享的内容我会准备。”陆砚辞放下茶盏,目光再次落在那个绿色信封上,“就讲‘生活是最好的文化语言’——不用刻意解释‘东方’或‘西方’,不用强行贴标签,只要把真实的生活展现出来,竹编的纹路、抹茶的香气、泡菜的咸鲜,自然会成为彼此理解的密码。”
林舟点点头,开始在电脑上回复邀请函。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键盘敲击的轻响,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陆砚辞靠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的天空——那里没有云栖村的竹林,没有京都的庭院,却让他想起了联动企划成功后的画面:中国的竹编茶则里盛着日本的抹茶,韩国的奚琴奏着中国的民谣,三国的村民围坐在稻田边,笑着分享彼此的生活故事。
这才是他想要的“国际合作”——不是个人的星光,而是文化的桥梁;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真诚的对话。就像他当初在云栖村种下第一株翠竹时想的那样,好的生活理念,会像竹子一样,生根、发芽,最终连成一片竹林,而这片竹林,能跨越国界,成为不同文化彼此理解的温柔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