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霞光如同打翻的颜料盘,将半边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与浅紫,余晖透过蘑菇屋院子里老槐树的枝叶,在地面上投下细碎而柔和的光斑。挂在树梢的红灯笼还未点亮,却已在霞光中晕出淡淡的暖意,空气中残留着午后农具维修时的木头清香,又渐渐混入了一丝墨汁的醇厚气息。
一群刚看完农具维修的孩子,意犹未尽地跟在陆砚辞身后,叽叽喳喳地涌进了院子。当他们看到书房门口摆着的文房四宝——一方端砚、一锭墨块、几张洒金红纸,还有几支粗细不一的毛笔时,瞬间被吸引,纷纷围了上来,小脑袋凑在一起,好奇地打量着。有的孩子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柔软的毛笔尖,又赶紧缩回去,生怕弄坏了这“看起来很珍贵”的东西;有的则盯着砚台里乌黑的墨汁,小声讨论着“这是什么做的,怎么这么黑”。
陆砚辞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他索性搬来一张八仙桌,将红纸缓缓铺开,红纸在霞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又拿起墨块,在砚台里加入少许清水,轻轻研磨起来——“沙沙沙”,墨块与砚台摩擦的声音轻柔而有节奏,乌黑的墨汁渐渐在砚台中晕开,醇厚的墨香随之弥漫开来,驱散了傍晚的燥热。
“孩子们,想不想学写毛笔字?”陆砚辞一边研磨,一边笑着问道。
“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小脸上满是期待,纷纷找地方坐下,睁大眼睛看着八仙桌前的陆砚辞。
陆砚辞拿起一支大小适中的狼毫毛笔,在砚台里轻轻蘸了蘸墨,又在砚边刮去多余的墨汁,然后在红纸上缓缓写下一个“福”字——笔锋起落间,横平竖直,结构匀称,一笔一画都透着沉稳与力道,墨色浓淡相宜,在红纸上显得格外醒目。
“哇!好漂亮!”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叹,小身子不由得往前凑了凑。
“写毛笔字啊,最讲究的是‘中锋行笔’。”陆砚辞放下毛笔,走到一个扎着小辫的小男孩身边,轻轻握住他的小手,将毛笔递到他手中,然后带着他的手,在另一张红纸上缓缓落笔,“你看,笔尖要始终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运行,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饱满、有力,字才会端正。”
他一边带着孩子书写,一边轻声讲解,语气里满是耐心:“这写毛笔字,就像我们做人一样。笔尖在中间,好比我们做人要行得正、坐得直,内心坦荡,不偏不倚;要是笔尖歪了,笔画就会歪斜,做人要是走了偏路,也会失了分寸。”
写到“福”字的最后一笔,陆砚辞特意放慢速度,在收笔时轻轻一顿,然后缓缓提起:“收笔的时候,要‘稳’,要‘驻’,不能轻飘飘地一带而过。这又好比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哪怕是最后一步,也要踏踏实实,不能敷衍了事。”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听着,小脸上却写满了认真。那个被陆砚辞握着小手写字的小男孩,眼神专注地盯着笔尖,连呼吸都变得轻轻的,生怕自己的动作影响了笔画的走势。其他孩子也纷纷拿起毛笔,有的学着陆砚辞的样子蘸墨,有的在废纸上小心翼翼地练习起基本笔画,虽然握笔的姿势有些生疏,写出来的线条也歪歪扭扭,却都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毛笔摩擦宣纸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孩子们小声的请教:“陆老师,我的笔尖歪了怎么办?”“老师,这个横怎么才能写得平呀?”陆砚辞耐心地一一指导,时而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时而示范笔画的写法,夕阳的余晖洒在他温和的侧脸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一个平时爱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花了足足十分钟,终于在红纸上写下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福”字。他捧着红纸,小跑到来看热闹的张婶面前,仰着小脸,献宝似的说道:“张婶,这是我写的‘福’字,陆老师教我的!”
张婶连忙接过红纸,看着上面那个虽然笔画稚嫩、却充满诚意的“福”字,眼眶瞬间微微湿润。她小心翼翼地抚平红纸上的褶皱,用手轻轻摩挲着,脸上露出了欣慰又感动的笑容:“哎哟,我们家小宇也会写毛笔字了!这字写得真好,比外面买的那些印刷的‘福’字珍贵多了!”
说着,她拿着红纸,脚步轻快地回了家,找了点米糊,将这张“福”字端端正正地贴在了自家大门上。之后的几天,只要有人路过她家,她都会指着门上的“福”字,骄傲地说:“这是我们家小宇跟着陆先生学写的,你看,多有福气!”
受孩子们和张婶的感染,不少路过院子的村民也饶有兴致地加入了进来。王大爷年轻时也练过几天毛笔字,此刻拿起毛笔,忍不住感慨道:“好久没写过了,手都生了!陆先生,你帮我看看,我这‘福’字写得怎么样?”李婶则拉着自家孙女,一起在红纸上写字,祖孙俩一边写一边笑,其乐融融。
傍晚的院子里,毛笔摩擦宣纸的“沙沙”声、孩子们偶尔的嬉笑声、大人们的轻声交流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烟火气与文化气息的生活乐章。霞光渐渐淡去,陆砚辞点亮了院子里的红灯笼,暖黄的灯光洒在一张张红纸上,洒在人们认真书写的脸上,温馨而治愈。
这段充满文化气息的视频,被节目组工作人员发布到网上后,很快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不仅被陆砚辞耐心教学的模样、孩子们认真学习的神情打动,更对“传统文化如何有效融入日常生活”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要么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要么是书本上的知识,没想到陆先生用一堂简单的毛笔字课,就让传统文化变得这么接地气!”
“对啊!教孩子写‘福’字,还结合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承,比生硬的说教管用太多了!”
“看着孩子们写得歪歪扭扭的‘福’字,突然觉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该是这样的——自然、温暖,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
很快,某地教育局的官方微讯也注意到了这段视频,并专门发文评论:“陆砚辞先生通过一场日常的毛笔字教学,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真谛。长久以来,我们总在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却往往陷入刻意宣传、说教式灌输的误区。而陆先生的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场景,贴近孩子们的心灵,以他们能接受、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时,才能真正地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实现有效的、可持续的传承。这不仅是对乡村教育的启发,更是对整个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有益借鉴。”
教育局的发文,让这段视频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之后的几天里,陆续有省内外多所学校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云栖村小学,希望能借鉴他们“将毛笔字等传统文化融入日常课堂”的经验,有的学校甚至提出要派老师来云栖村小学实地学习,希望能将这种“生活化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引入自己的校园。
当夕阳完全落下,院子里的红灯笼亮得愈发温暖。陆砚辞看着孩子们和村民们拿着自己写的“福”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心中也泛起一阵暖意。他知道,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教孩子们写一个“福”字,却没想到能引发这么大的反响。而这也让他更加坚信,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宣传,它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藏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藏在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互动里,只要用心去浇灌,就能开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