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上午,阳光透过国家版权局新闻发布厅的落地窗,洒在铺着深灰色地毯的地面上,映得前方的发言台愈发庄重。台上摆放着红色的“国家版权局”铭牌,两侧的电子屏滚动着“创作者版权保护计划”的核心关键词,台下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创作者代表及行业协会负责人,每个人手中的笔记本都摊开着,目光聚焦在前方——这场发布会,承载着无数创作者对“版权保护”的期待,也标志着文娱行业对原创的尊重,终于从“口号”走向“落地”。
上午九点整,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走上发言台,手中握着厚厚的“创作者版权保护计划”文件,声音沉稳而有力:“长期以来,部分创作者面临‘版权登记繁、侵权发现难、维权成本高’的困境,优质原创内容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遭遇‘抄袭者获利、原创者吃亏’的不公。为破解这一难题,激发创作者积极性,守护行业创新活力,国家版权局今日正式推出‘创作者版权保护计划’。”
话音落下,电子屏上清晰展示出计划的三大核心举措,每一项都精准击中创作者的痛点,引来台下阵阵细微的惊叹声:
第一,简化版权登记流程,实现“线上化、零费用”。
“过去,个人创作者登记版权,需准备纸质材料、跑线下窗口、缴纳几十至数百元不等的登记费,流程繁琐且耗时,不少中小创作者因嫌麻烦而放弃登记,导致后续维权缺乏关键证据。”司长解释道,“现在,我们搭建了全国统一的‘线上版权登记平台’,创作者只需上传作品电子版(文字、音频、视频等)、填写基础信息,系统将在24小时内完成初步审核,7个工作日内出具电子版权登记证书,全程免费,且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他还现场演示了平台操作:打开官网、上传手稿、填写信息、提交审核,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未来,我们还将接入主流创作平台(如文学网站、音乐App),创作者在平台发布作品时,可一键同步申请版权登记,真正实现‘创作即保护’。”
第二,建立“抄袭侵权预警与快速比对系统”,用技术守护原创。
这项举措最让创作者振奋——系统依托AI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全国已登记的4000余万件作品数据,构建了“作品特征库”。“当全网有新作品发布时,系统会自动提取其文本、旋律、画面等特征,与特征库中的已登记作品进行相似度比对。若相似度超过预设阈值(文字作品80%、音乐作品60%、视频作品70%),系统会第一时间向原作者发送预警信息,并同步将疑似侵权作品信息反馈给平台及监管部门,要求平台在24小时内核查,若确认侵权,需立即下架作品并协助维权。”司长举例说明,“比如某首原创歌曲登记后,若有人翻唱却未获授权且旋律相似度超60%,系统会迅速预警,避免原作者在侵权作品传播后才发现,减少损失。”
第三,设立“创作者维权专项援助基金”,为中小创作者“撑腰”。
“我们调研发现,80%的中小创作者在遭遇侵权时,因‘法律咨询贵、诉讼成本高、时间耗不起’而选择忍气吞声。”司长公布,基金首期规模为5000万元,由国家财政拨款与行业捐赠共同组成,“凡是已进行版权登记、遭遇侵权且经济条件有限的个人创作者,均可申请援助——基金将为其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承担诉讼费用(包括诉讼费、律师费),若维权成功,还将给予一定的‘原创激励补贴’。我们还联合全国100家律师事务所,组建了‘版权维权律师团’,为创作者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支持。”
发布会进行到一半,记者提问环节中,有媒体问到“计划的出台是否受此前陆砚辞被恶意碰瓷事件影响”,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坦诚回应:“此次计划的调研与制定已持续一年,但陆砚辞先生在事件后提交的建议,为我们优化细节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后,陆砚辞的助理林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更多细节:“风波过后,陆先生花了一周时间,整理了一份近20页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娱行业版权保护与规范的建议》,亲自送到了国家版权局。里面提到的‘建立Ip源头追溯机制’,其实就是此次登记平台‘一键溯源’功能的雏形;还有‘加大对恶意碰瓷和诽谤行为的惩罚力度’,也体现在预警系统对‘故意抄袭后反咬原创’行为的重点监控上——系统会标记此类侵权者,纳入行业失信名单,限制其后续作品登记与传播。”
而陆砚辞对版权保护的深层思考,则藏在他与黄垒的一次闲聊中。当时两人在蘑菇屋喝茶,黄垒问他“为什么这么在意版权保护,甚至主动提建议”,陆砚辞看着窗外的稻田,轻声说道:“保护创作者,从来不是保护某一个人的权益。你想,要是原创者总被抄袭、维权无门,慢慢就没人愿意花心思做优质内容了——就像一条河,源头被污染、被截断,下游怎么可能有清澈的水?本质上,保护版权是在保护行业好内容的源头活水,源头清澈丰沛,下游才能生机勃勃,观众才能看到更多好作品,行业才能走得长远。”
这场发布会与陆砚辞的理念,在广大创作者群体中掀起了巨大反响。
某网络作家“青灯”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字里行间满是激动:“我写了五年网文,去年被人全文抄袭,对方改了个书名,就堂而皇之地在另一个平台上架,还靠抄袭作品赚了稿费。我想维权,咨询律师要收2万元代理费,诉讼周期至少半年,最后可能还拿不到赔偿,只能忍气吞声。现在有了线上免费登记,我昨天刚把新作品登记了,不到10分钟就提交成功;还有预警系统和维权基金,以后再遇到抄袭,再也不用怕‘维权成本比损失还高’了!终于可以挺直腰板,放心大胆地去创作,不用总担心‘辛苦写的东西被人偷走’!”这篇文章被转发超10万次,评论区里满是有相似经历的创作者的共鸣。
音乐人联盟也迅速响应,发起了“尊重原创,保护版权”的行业倡议。倡议书中写道:“每一首原创歌曲,都凝结着音乐人的心血;每一段旋律,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拒绝抄袭、抵制侵权,不仅是对创作者的尊重,更是对音乐行业未来的守护。”倡议发布仅3天,就获得了超过10万名音乐人的签名支持,其中既有知名歌手,也有独立音乐人、校园歌手,甚至还有音乐制作人、编曲师——大家自发在社交平台转发倡议,配上自己的原创作品片段,呼吁“用行动守护原创”。
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平台也开始主动对接“创作者版权保护计划”:某文学网站宣布,将在作者后台接入“线上版权登记入口”,作者发布章节时可同步申请登记;某音乐App则与“抄袭侵权预警系统”联网,一旦检测到用户上传的翻唱作品未获授权,将自动提示“需获取原创者许可”,否则不予通过;甚至有短视频平台推出“原创保护标签”,已登记版权的作品将获得专属标签,平台优先推荐,且对侵权搬运行为“零容忍”。
午后的阳光变得柔和,国家版权局官网的“线上版权登记平台”访问量持续攀升,后台数据显示,仅发布会当天,就有超过5万名创作者提交了作品登记申请。在某创作者社群里,有人晒出自己的电子版权登记证书,有人讨论“怎么用预警系统查侵权”,有人分享“维权基金的申请流程”——一股尊重原创、保护版权的清新之风,正带着暖意,在文娱行业的每个角落吹拂,为无数创作者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也为行业的未来,注入了清澈而持久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