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木兰围场旌旗招展,号角连营。白日里,康熙皇帝亲率皇子、宗室及八旗健儿纵马驰骋,围猎猛兽,展现八旗武勇;夜晚则燃起篝火,赐宴蒙古王公,君臣同乐,一派盛世气象。在这片看似豪迈雄浑的天地间,人际关系的微妙与复杂,并未因环境的改变而稍减,反而因脱离了紫禁城固有的格局,呈现出另一种动态的平衡与试探。
清悦深知,此地不仅是胤禛展示骑射的舞台,更是他观摩学习权力运作、人情往来的绝佳课堂。她不再满足于车内教导,开始利用一切合适的机会,进行“现场教学”。
这日傍晚,大营举行篝火宴会。康熙高坐主位,左右是随行的妃嫔、皇子及重要的宗室大臣,下方则是来自蒙古各部的王公台吉。气氛热烈,酒酣耳热之际,各方势力交织,言语机锋暗藏。
清悦带着胤禛,坐在离御座不远不近、视野颇佳的位置。她没有过多参与应酬,而是低声引导胤禛观察:
“禛儿,你瞧,”她示意胤禛看向正在向康熙敬酒的裕亲王福全(康熙兄长),“裕亲王伯父与皇阿玛说话,姿态恭敬却又不失亲近,此乃君臣兼兄弟之道。”
她又指向另一侧正与几位蒙古王公谈笑风生的明珠大学士,“明相位高权重,与蒙古王公交好,是为朝廷羁縻边疆,但你看他言辞分寸,既显亲和,又绝不失天朝重臣的体统。”
她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继续低语:“你再看看那些蒙古王公,他们对皇阿玛极为恭顺,但彼此之间,眼神交流、座位远近,亦能看出亲疏远近,部落强弱。譬如那位科尔沁部的王爷,座位最靠前,进言也最多,盖因科尔沁部与皇家世代联姻,关系最为紧密。”
胤禛睁大眼睛,努力地看着,听着。这些鲜活的人际互动,比书本上枯燥的“君臣佐使”、“怀柔远人”要生动具体得多。
就在这时,宜妃端着酒杯,笑吟吟地走到一位来自喀尔喀部的年轻台吉面前,用蒙语说了几句什么,那台吉受宠若惊,连忙起身回话,气氛一时颇为热络。宜妃娘家与蒙古各部素有往来,她此举,既有显示自己语言能力和人脉的意思,恐怕也未尝没有为其所出的皇子(皇五子胤祺,其母为宜妃,但此时宜妃名下尚有皇九子胤禟,此处需核对历史,若不符可改为其名下皇子)铺垫之意。
清悦将这一幕看在眼里,轻轻对胤禛道:“看见了吗?宜妃娘娘这是在展露她的长处,结交藩部。在这围场之中,一言一行,皆有其意。你要学会观察,但不必急于模仿,更不可轻易评判。需知,每个人行事,皆有其立场与目的。”
胤禛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小脸上却露出了思索的神情。
宴会进行到后半程,康熙兴致极高,点名让几位皇子向蒙古王公展示所学蒙语。轮到胤禛时,他并未像其他皇子那样背诵长篇祝词,而是站起身,用还有些稚嫩但发音清晰的蒙语,向刚才与宜妃交谈的那位喀尔喀台吉询问了一句关于草原上一种常见猎鹰的驯养方法。
这个问题既贴合围场环境,显得自然不做作,又隐含了对对方知识和经验的尊重,显示出超越年龄的细心与体贴。那台吉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认真地用蒙语回答起来。康熙在一旁看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赞许。
回到营帐,胤禛依旧有些兴奋。清悦替他解下外袍,柔声问道:“今日可有什么收获?”
胤禛想了想,认真地说:“额娘,儿子觉得,在这里,好像比在宫里更能看清楚……看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说话、喝酒、甚至坐的位置,好像都藏着学问。”
清悦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秋狩之行,带给胤禛的绝不仅仅是几场围猎。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他正在以最直观的方式,学习着书本之外、关乎人性与权力的复杂功课。
围场的风云变幻,人情冷暖,都成了她为他精心设计的实践课堂。而这课堂的成效,正在这秋夜的星光下,悄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