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谢云止那番关于“用权柄创造”的谈话,如同在萧清璃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掌控朝局、肃清异己,而是开始将手中的监国权柄,真正转化为推动变革、福泽百姓的力量。一系列经过深思熟虑、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开始以政令的形式,从镇国公府发出,通行天下。
其一,革新吏治,唯才是举。
在“考成法”已初见成效,官僚效率有所提升的基础上,萧清璃再下狠手。她下令扩充并改革国子监,在原有经义取士之外,增设“明算”、“明法”、“工造”、“农策”等实学科目,并规定,此后朝廷选拔中低级官员,尤其是涉及钱粮、刑名、工程、农桑等具体事务的职位,需优先从这些实学考核优异者中遴选。同时,令吏部严格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尤其看重垦田增长、赋税完成、狱讼清明、民生改善等硬性指标,优者擢升,劣者黜落,彻底打破以往单凭资历、门第和诗文晋升的旧例。此令一出,天下寒门学子与实干之人群情振奋,而不少只会清谈的旧式文人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其二,劝课农桑,惠及黎庶。
萧清璃深知农为国之根本。她下令户部与各州县,重新清丈田亩,核查隐匿,旨在均平赋税,减轻无地少地农户的负担。同时,由朝廷出资,设立“农桑司”,选派精通农事的官员,负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农具、改良作物品种、兴修陂塘水利。她还采纳了谢云止看似随意提及的“分区轮作”、“套种”等概念,令农桑司先行小范围试验。此外,严令地方官不得在农忙时节随意征发徭役,保障农耕时节。这些政策切中时弊,直指民生困苦,诏令传达至地方时,无数田间地头的农夫跪地叩谢“监国公主恩德”。
其三,鼓励工商,疏通血脉。
萧清璃并未像一些保守派官员那样视工商为末业。她明确下诏,肯定合法商贾对互通有无、繁荣市井的积极作用,严厉查处各地关隘税卡对商旅的盘剥勒索行为,进一步整顿漕运,确保南北货物流通顺畅。她甚至示意皇商与一些信誉良好的大商号合作,尝试建立更稳定的货物采购和运输渠道,以平抑物价。对于工匠,则提高其社会地位,对有特殊技艺、能工巧匠予以奖赏,并鼓励其改良技术。这些措施,使得市面逐渐繁荣,国库收入亦因此有了新的增长点。
其四,整饬军备,固国安邦。
借助此前清洗京畿各军的余威,萧清璃与宸王萧景珩联手,将改革推向更深层。统一并提高边军与京畿驻军的粮饷、抚恤标准,杜绝克扣。建立更严格的武官考核与轮换制度,强调实战能力与忠诚。工部下设的军器监也得到了更多拨款和支持,致力于研发和改进军械。这些举措,极大地提振了军队士气,稳固了边防。
改革的推行,自然并非一帆风顺。触动了旧有利益格局,必然引来反弹。一些地方豪强对清丈田亩阳奉阴违,某些被触及利益的官员暗中串联,试图阻挠新政,甚至散布流言,诋毁萧清璃“牝鸡司晨”、“变更祖制”。
然而,如今的萧清璃,已非吴下阿蒙。她手握绝对权柄,耳目遍布朝野,更有谢云止这尊深不可测的“大佛”坐镇。任何风吹草动,都难以逃脱她的掌控。对于胆敢公然对抗者,她毫不手软,罢官、下狱、抄家,一连串雷霆手段,让所有观望者都看清了监国公主推行改革的决心与力量。
短短数月时间,大晏王朝仿佛被注入了一股蓬勃的新生气息。朝堂之上,务实干练之风渐起;田野乡间,农户脸上多了希望;市井街道,商旅往来愈发繁忙。
这一日,萧清璃收到了一份来自江南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某州知府阳奉阴违、阻挠清丈田亩的罪证。她眼神微冷,正欲批示严办,谢云止端着一碟新制的糕点走了进来。
“夫人,歇息片刻,尝尝这个。”他将糕点放在她面前,目光扫过那份密报,了然一笑,“又有不开眼的撞上来了?”
萧清璃放下朱笔,捻起一块小巧精致的荷花酥,语气平静无波:“疥癣之疾,正好拿来立威。”
谢云止在她身旁坐下,慵懒地靠着椅背,笑道:“夫人如今,倒是越来越有千古女帝的气象了。不过,这般操劳,小心长皱纹。”
萧清璃睨了他一眼,唇角却微微扬起:“若能以此换得海晏河清,百姓安居,几道皱纹又何妨?”
谢云止看着她眼中闪烁的、比权力更动人的光芒,心中一片柔软。他知道,她正在一步步实现她的抱负,而他,会一直在这里,看着她,护着她,陪着她,将这人间江山,点缀得更加璀璨。
新政的犁铧,已然破开板结的土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而收获的季节,似乎已在不远的将来,悄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