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的出现及其带来的信息,如同在星盟这片近乎干涸的科研土地上降下了一场甘霖。那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点拨,更是一种认知层面的颠覆。以往困扰了星盟顶尖科学家和阵法师数月甚至数年的理论瓶颈,在守望者那超越维度的视角下,往往只需只言片语的提点,或者一个精简到极致的模型重构,便豁然开朗。
“真理之环”空间站成为了这场技术风暴的中心。陈明博士的机器人化身几乎常驻于此,与来自各个文明的精英们一起,疯狂地消化、验证、实践着守望者留下的“馈赠”。而其中最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对当前“火种”计划各项任务具有最直接、最广泛应用前景的,便是基于守望者优化蓝图而研发的——“维度护盾”。
以往的星盟护盾技术,无论是赫利俄斯的偏转能量盾、泰拉石的物理抗性盾,还是青玄大世界的灵能防御阵,其本质都是在三维空间层面构建一层“屏障”,用以抵挡或偏转来自同维度的攻击(能量、实体、灵能等)。然而,在面对“虚无之噬”及其衍生物时,这种常规护盾效果堪忧,因为它们的一部分攻击涉及到了对空间结构本身、甚至基础物理规则的扭曲和侵蚀,属于“降维打击”或“规则层面”的攻击。
而“维度护盾”的理念则截然不同。它并非“阻挡”,而是“隔离”与“适应”。
在空间站核心实验室那足以容纳一艘小型护卫舰的巨型测试场内,一座由泰拉石合金作为基座、镌刻着无数由青玄阵法师与赫利俄斯工程师联合优化的、流淌着幽蓝色能量回路的护盾发生器正在低沉地嗡鸣。周震、李云瑶(通过高精度全息投影)、伊恩、卡洛斯将军等高层,以及陈明、云鹤道人、巨石长老等技术核心,都在观察室内凝神注视着。
“第一次全功率‘维度护盾’生成测试,开始!”陈明下达指令。
护盾发生器顶端的复杂几何结构开始高速旋转,幽蓝色的光芒大盛!但并没有形成传统意义上的蛋壳状护盾。相反,以发生器为中心,周围的空间本身开始发生一种奇异的“褶皱”和“分层”。测试区域内的光线变得扭曲,物体的轮廓似乎出现了重影,仿佛那里不再是一个统一的三维空间,而是被分割成了无数个相互叠加又略微错开的“薄片”。
“护盾已激活!检测到局部空间维度参数被强行提升至3....至3.之间!”数据监控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它没有改变我们所在的主维度,而是在防护目标周围,创造了一个极其微小的、不完全的‘高维缓冲带’!”
“现在,进行攻击测试。”周震沉声道。
首先是一道足以熔穿重型战舰装甲的高能粒子束射向测试区域。然而,粒子束在接触到那片扭曲空间时,并未被偏转或吸收,而是其传播路径仿佛被无限拉长、打散,能量在无数个微小的维度层面被迅速耗散、稀释,最终如同泥牛入海,消失无踪。护盾内部的传感器显示,能量渗透率低于百分之零点零零一!
接着,是模拟“吞噬之影”规则侵蚀的、一种混合了灵能干扰和空间结构弱化效应的特殊攻击。这种攻击曾经轻易地穿透了“希望之光”号最强的复合护盾。但此刻,当这股无形的侵蚀力量触及“维度护盾”时,那层层叠叠的维度缓冲带发挥了作用。规则侵蚀的力量试图破坏三维空间的稳定性,却发现自己需要同时作用于无数个略微不同的维度层面,其破坏效应被极大地分散和迟滞,如同试图用一把锤子砸碎一团烟雾,绝大部分力量都落空了。
“规则侵蚀效应被削弱百分之九十八点五!剩余影响不足以对护盾内结构造成实质性损伤!”“智库”的评估结果让观察室内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
这还仅仅是防御能力。
“接下来,测试其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陈明继续道。
测试场环境模拟系统启动,瞬间,测试区域内部变成了类似“寂静坟场”的、充满空间乱流和维度碎片的地狱景象。狂暴的能量和破碎的空间结构足以在瞬间将任何常规舰船撕成碎片。然而,处于“维度护盾”保护下的测试仪器,却如同风暴眼中的小船,虽然能感受到外界的剧烈动荡,但其本身所处的“微高维缓冲带”却相对稳定。护盾发生器根据外界环境,动态调整着维度褶皱的强度和方式,如同一个拥有生命的、不断适应变化的保护壳。
“太完美了!”一位赫利俄斯的工程师激动地挥舞着数据板,“这不仅仅是护盾,这简直是一个可移动的、小范围的‘安全屋’!”
云鹤道人抚须颔首,眼中闪烁着明悟的光芒:“妙哉!此法暗合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理,不与之强争,而以其自身之多变,应外境之万化。守望者之境界,吾等望尘莫及。”
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喜悦是巨大的,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庞大的应用工程和资源需求。
“立刻将‘维度护盾’技术列为最高优先应用项目!”李云瑶通过全息投影下令,她的眼中也闪烁着希望的光彩,“所有‘奇点搜寻特遣队’的舰船,必须优先加装!‘火种’计划的核心研究设施、关键工业星球、以及……‘方舟’,也必须尽快部署!”
命令下达,整个星盟的工业力量再次被调动起来。新的生产线被开辟,原有的战舰被拖入船坞进行紧急改装。泰拉石族开足了马力生产作为基座的特殊合金;青玄大世界的阵法师们组成流水线,日夜不停地镌刻着复杂的维度稳定符文;赫利俄斯的工程师们则负责最精密的能量回路整合和控制系统编程。
首先受益的,自然是即将再次出发的、由周震亲自率领的,前往守望者提供的坐标、寻找“时序之沙”的特遣队。两艘经过全面改装、配备了大型“维度护盾”发生器的新型探索舰——“坚韧”号与“洞察者”号(后者由原“洞察”号科研船升级而来),成为了这次任务的主力。
当周震再次站在这艘焕然一新的旗舰“坚韧”号舰桥上时,感受着脚下舰船那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仿佛与周围空间融为一体的奇异质感,他心中的底气足了不少。这层护盾,或许无法保证他们能在那个临近崩毁的维度中横冲直撞,但至少极大地提升了生存能力和探索的成功率。
“所有系统检查完毕,‘维度护盾’待机状态良好。”舰长汇报。
周震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舷窗外深邃的星空,那里隐藏着通往未知维度的坐标。
“出发。”
两艘舰船引擎点火,化作流光,驶向那片被守望者标记为“熵增极限区”的危险空域,开始了寻找“时序之沙”的征程。
而在星盟内部,“维度护盾”技术的成功,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一项防御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星盟在守望者的指引下,科技树正在向着一个全新的、能够应对更高层次威胁的方向飞速攀升。这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抗“终焉预言”的信心。
更多的科研项目,在“维度护盾”成功的基础上,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针对“虚空结晶”采集的“空间锚定技术”、利用“时序之沙”特性的“局部时间流速控制器”、甚至是基于维度理论的新型推进系统……星盟的科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爆炸性的飞跃。
希望,似乎正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点点地被夯实。
然而,在星耀宫深处,李云瑶在为技术的飞跃感到欣慰的同时,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了那间密室的方向。技术可以飞跃,护盾可以防御,但最终直面“虚无之噬”、引燃“奇点炸弹”的那一刻,任何外部的技术都无法替代那个核心的牺牲。
科技的光芒越是耀眼,那份潜藏在核心的、关于人皇的沉重命运,就越是显得清晰而无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