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暑期最热的季节,农林大学的老知青们却背着行囊如约而至,山坳里的热闹劲瞬间又往上窜了一层。
最兴奋就数一群幼儿园的小盆友,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麻雀,围着老知青们蹦蹦跳跳。
“黄叔叔,你上次说的孙悟空后续呢?”
“林叔叔,快教我打球。”
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在场部打转,在他们眼里,这群会讲故事、会教新奇玩意儿的叔叔阿姨,就是最会玩的“大朋友”。
林锡铭、林锡颖两个小家伙更是急不可耐,一吃完午饭,就从托儿所的玩具堆里拽出羽毛球拍:“叔叔阿姨,快来跟我们比划比划!”
林锡铭举着球拍,小脸蛋憋得通红,林锡颖则在一旁使劲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球拍还是去年知青们留下的,蓝色的拍框掉了漆,白色的网线也松了几根,却成了兄妹俩最宝贝的东西。
其实在青云山,打羽毛球的人并不多。
一来室外场地没个遮挡,山间的风说刮就刮,刚把球发出去,风一吹就偏了方向,好好的球局总被搅得稀碎;
二来羽毛球不太耐用,打个三四天,羽毛就掉得七零八落,像只秃毛鸟。林场倒是很多羽毛,只是没加工过的羽毛可弄不成羽毛球。
买又不好买,自己做又不好用,最后就没什么人玩了;
久而久之,愿意打羽毛球的人越来越少,这副球拍最后就落到了育儿所,成了孩子们的专属玩具。
特别是林锡铭、林锡颖两个小家伙,天天把球拍当“武器”,你追我赶地在院子里“对战”。
有时候还会举着球拍去追晒场上的狗,现在狗都嫌弃他们,友谊的小船早就翻了。
祝晓燕看着这场景想去阻止。
“比起他们挥舞着树枝、拿着石头疯跑,这球拍至少没什么杀伤力,安全多了。” 郭嫂子笑着对着祝晓燕说道。
“让他们折腾吧,孩子嘛,就该多跑跑。”黄家嫂子也搭腔道。
青云山的大人们更爱凑在一起玩乒乓球、排球和足球。
乒乓球台就搭在晒谷场边,是林场自己做的。不管是干部还是知青,一有空就围在桌边,握着自制的木球拍你来我往,“乒乒乓乓”的声响混着笑声,能从早传到晚;
排球倒是挺耐用的,用了一年竟然也没坏,可能跟没什么扣球有关系。十几个年轻人围成一圈,喊声、笑声混着排球落地的“砰砰” 声,格外热闹;
足球则换了好几个了,一群人在满是坑洼的晒场上追着球跑,累得满头大汗也乐在其中。
至于篮球,就没那么受欢迎了。场地不够平,运球都不稳,最后就剩几个人偶尔在那里投投篮,很难凑齐球局来。
不过不管是玩什么集体项目,只要林鸿彬一出现,场面就会变得有些“尴尬”。
他身体素质好、反应快,技术也比这些刚接触这些运动的人强多了,往往玩着玩着,就成了他的个人表演赛,其他人要么接不住他的球,要么跟不上他的节奏,玩了一会儿就没了兴致。
“林书记,您就别下场了!”黄镇山忍不住开口,“您一玩,我们都没体验感了!”
后来大家干脆“约法三章”,不让林鸿彬跟着一起玩,最多只能当裁判。
他也不恼,正好把精力放在教两个孩子上。
趁着林锡铭、林锡颖对羽毛球拍还有兴趣,林鸿彬常蹲在晒场上,手把手教他们步法。
“铭铭,跨步要快,像小老虎扑食一样。”他一边说,一边迈着大步示范。
转头又对林锡颖说:
“颖颖,垫步的时候要稳,别慌……”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着跨步、并步、垫步加蹬跨步、交叉步的动作,兄妹俩学得有模有样,把这些步法当成新游戏,在晒场上跑着跳着,笑声能传出去老远。
看着孩子们灵活的身影,林鸿彬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俩娃说不定是当运动员的料?
凭着他们天天吃空间食物的养起来的身体条件,比光读书更容易出成绩。
这个想法在他心里打了个转,他决定以后多留意孩子们的运动天赋,说不定真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被推荐上大学的知青们也陆陆续续收到了大学通知书。
林巧玲、陈晓庆、张清妍还真的被水木、燕大录取取了。这种以地区划片分名额,她们真的有优势。要是按省分名额,她们应该是没机会的。
祝晓燕、陈建新、蔡秋华和蔡雅婷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四人都考上了鹭岛大学,成了名副其实的同学,只是专业不同。
祝晓燕是中文系、陈建新进入化学系,蔡秋华进入外文系、蔡雅婷上的是计划统计系。
剩下的基本被送去农林大学、榕城大学等。
青云山被推荐上大学的数量还是全地区最多的一个单位,但反对的人不多。
剩下的知青们可都是关系户,青云山送上大学的人越多,就说明自家孩子以后的机会越大,没人愿意为了一时的嫉妒,堵了自家的路。
看着林巧玲、陈晓庆他们嘻嘻哈哈的互相恭喜,林鸿彬心里却在盘算另一件事:
以前办公室有林巧玲、陈晓庆他们在,相当于办公室到处都是他耳目。
现在她们要去上大学,要不要重新安排一批人?最后林鸿彬把舅表妹拉过来接替林巧玲成为秘书,其他的岗位就算了。
农忙一结束,水稻育种中心的招收的工友很快的都就位了,人是公社那边挑的,是在没有和育种基地合作的生产队挑了10个人,他们一到岗,马上就被安排培训了。
另一边,青云山新建的土木楼房也在加快收尾。主要是木工活太多了,有点费时间。
看情况,祝贺晓燕是赶不上搬家了,再过几天,她就要去鹭岛大学报到,只能等放假回来,才能住进新房子。
8月底,青云山大学生第三场欢送会热烈举行,这次爷爷奶奶、三舅公也都来了,为祝晓燕、陈建新、蔡秋华三位晚辈送行。
欢送会结束后,大部分新大学生都回了家,准备收拾行李去学校报到。隔了一天,祝晓燕、陈建新、蔡秋华也到了出发的日子。
隔了一天,祝晓燕、陈建新、蔡秋华也得出发了。
出发前,祝晓燕特意抱着林锡铭、林锡颖亲了好一会儿,把两个孩子的小脸蛋亲得红红的,眼眶却悄悄红了。
“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上学,你们要听婶子的话,好好吃饭,别调皮。” 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
林锡铭、林锡颖还不知道妈妈要离开很久,只是仰着小脸,伸手摸了摸祝晓燕的头发。
小锡铭小声问:“妈妈,什么是上学啊?”
小锡颖则是问:“妈妈,你是不是像爸爸之前那样要出去好久好久?”
“等放了假就回来,到时候给你们带好吃的。”祝晓燕强忍着眼泪,笑着点头。
托儿所的黄嫂子在一旁笑着打圆场:“晓燕你放心,俩娃在这儿乖得很,我们会好好照看的。”
她转头又对两个孩子说:“走,咱们去跟小伙伴玩积木,让妈妈安心去学校。”
两个小家伙一听 “玩积木”,眼睛顿时亮了,挥着小手跟祝晓燕告别:“妈妈再见!记得带好吃的!”
祝晓燕点点头,转身跟着林鸿彬坐上吉普车--陈建新、蔡秋华已经带着孩子在车里等了,蔡雅婷则会在汽车站和他们汇合。
林鸿彬开车把几人送到汽车站,又反复叮嘱:“到了鹭岛记得给家里报平安。有事儿随时打电话。”
看着他们背着行李上了汽车,直到汽车的影子消失在街道尽头,他才转身往回走。
晚上,林鸿彬把两个孩子接回了家。
没见到妈妈,林锡颖起初还哼唧了一会儿,吵着要找妈妈。林鸿彬抱着她,给她讲了《西游记》的故事,林锡铭则在一旁玩着积木,没一会儿,两个小家伙就累得睡着了。
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林鸿彬松了一口气--幸好孩子们没怎么哭闹,不然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哄。
第二天一早,林鸿彬带着两个孩子洗漱完,托儿所的嫂子就来接他们了,平时都是祝晓燕送到食堂的。
让林鸿彬有些哭笑不得的是,两个孩子好像一点也不在意妈妈在不在身边,反而乐滋滋地跟着嫂子去托儿所和小伙伴玩,对他更是视而不见,连一句“爸爸再见”都没说。
林鸿彬站在门口,无奈地摇了摇头。
心里暗自感叹:诶,过惯了托儿所集体生活的孩子,是不是不怎么依恋父母了?
虽然心里有些失落,但看到孩子们能开开心心的,他又觉得这样也挺好--至少孩子们不会因为想念妈妈而难过。
只能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孩子不恋家,长大了更独立。
只是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