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后的海岛,空气里还飘着雨后的湿润,林鸿彬左脸的红肿还没完全消退,却坚持要出院。
刚回到连队,他就成了 焦点人物—— 那天跟着巡逻的战士没说清海里的怪物到底是什么,连战友们都好奇得不行,连连长和指导员都忍不住凑过来 八卦。
办公室里,连长一把拉住刚进门的林鸿彬,也不管他脸上还没消肿的印子,急切地问道:“小林,你跟我们说说,那天在海里,你到底看清那是什么东西了?有多大个头?”
指导员也在一旁点头,眼神里满是好奇,像个等着听故事的孩子。
林鸿彬被两人看得有点无奈,却也没恼,笑着打趣:
“连长、指导员,说实话,我也想知道那到底是啥!要不您俩下道命令,让战士们帮忙下几网,看看那大家伙还在不在?要是能捞上来,我还能好好报个一尾巴之仇!”
嘴上这么说,他心里其实也犯嘀咕 —— 那条鱼到底是什么?会不会跟自己的穿越有关?
连长听了,却摆了摆手:“算了算了,能一尾巴把你拍晕的,肯定是个大家伙!咱们连队那几艘小船、几张小网,哪经得住折腾?真要是把战士们折进去,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可连队里关于 “林副连被大鱼拍晕” 的话题,却还热了好几天。
驻岛连队就这么些人,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没训练的时候,战士们总爱凑在一起聊天。
这天休息,几个战士又聊起了林鸿彬:“你们有没有觉得,林副连自从出院后,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
“可不是嘛!” 另一个战士立刻接话,“以前他看着挺谦和的,但总带着股子书生的傲劲,咱们这些大头兵跟他说话,总觉得隔着点啥,心里怪不自在的。”
“对!现在他笑容多了,那股端着的劲儿也没了,上次还跟我一起修网呢,一点架子都没有!”
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却没人知道,如今的林鸿彬,早已不是原来的林鸿彬了。
原来的林鸿彬,是正经军校毕业的高材生,跟连队里这些平均学历不到初中的义务兵比,身份、职责、教育背景都差着一截,天然就有层隔阂,想真正融到一起,难如登天。
可现在的林鸿彬,融合了两个世界的记忆 —— 那个来自 2025 年的 “钓鱼佬”,经历过公务员的基层打磨、创业的起起落落,早就没了所谓的 “傲气”。
尤其是在那个 “知识分子” 不那么受追捧的时代,他干的都是服务群众的活儿,哪有什么可端着的?两个灵魂碰撞后,显然是更懂人情世故的 “钓鱼佬” 意识,占据了主导。
这段时间,林鸿彬也没闲着,一直在梳理两个世界的记忆。
他发现,这个世界跟自己穿越前的世界,大部分是重合的 —— 同样的唐宋元明清,同样的民国乱世,同样的抗日战争,连社会结构、生活习惯都相差无几。
唯一的不同,是在某些时间节点上,地名、人物略有差异。
“应该是个平行世界,相似度能有 95% 以上。”
林鸿彬心里有了判断。
从 2025 年到 1971 年,跨度几十年,可脑子里的知识、经验还能用,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更让他惊喜的,是脑子里那块 “屏幕”—— 经过反复确认,他终于肯定,那就是自己穿越前用了六年多的手机屏幕!太熟悉了,连屏幕边角的划痕,都跟记忆里一模一样。
他试着按小说里写的方法探索,折腾了好几天,终于摸清了规律:手机内存变成了一个灰蒙蒙的存储空间,不知道有多大,但能把接触到的小东西收进去。
这可不就是穿越者标配的 “空间” 福利嘛!
更让他安心的是,手机里存的资料全在 —— 开餐厅、做美食视频时存的《菜谱大全》和美食教程;拍 “野果猎人” 系列时找的果树野果资料;做农村种菜视频时整理的蔬菜种植技巧;赶海、海钓时收集的海产品图鉴……
还有近千首音乐、十几本完本小说,甚至连饲料配方、农村堆肥方法、食用菌种植教程都在 —— 那时候他本想扎根农村做题材视频,特意找了不少相关资料,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
战士们觉得他变得亲和了,可林鸿彬心里,却越来越觉得自己 “配不上” 这身军装。
他天天琢磨的,不是怎么搞好后勤,而是怎么才能离开部队 —— 必须转业!
这念头越来越强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灵魂早已不是纯粹的军人了,一个来自平行世界的非军人意识,控制着这具军人的身体,每天面对着朝夕相处的战友,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二是他身上藏着 “空间” 这个大秘密,就像揣着聚宝盆在闹市走的小孩,时时刻刻都在提心吊胆。
战友们跟他太熟了,他的一点变化都能被察觉,时间长了,难免会露马脚。
而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早晚得出问题,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
就在林鸿彬为转业的事愁眉不展时,补给船带来了一大包信件 —— 海岛交通不便,信件都是攒着一起送过来的。
“林副连,有您的信!” 文书小陈拿着一封信跑过来,递到他手里。
“谢谢陈文书。” 林鸿彬接过信,看到信封上熟悉的字迹,心里一暖 —— 是爷爷写来的。
林爷爷是个老革命,早在 20 年代后期,还是少年的他就在鹭江道求学时接触了党组织,跟着老革命参加各种进步活动。
那时候的鹭江道,管着十二个县,包括现在闽省的鹭江市、刺桐专区,还有蒲阳地区的蒲阳县、清源县。
1930 年,红 108 团在老家隔壁的乡里成立,林爷爷是骨干成员。
后来红 108 团被打散,他回了老家,跟志同道合的同志组建了红军游击队。
1937 年国共合作后,已经有了妻儿的林爷爷没跟着游击队北上编入新四军,而是留在老家,拉起队伍组建了抗日游击队。
抗战期间,闽东北、闽南沿海先后沦陷,林爷爷带着游击队,凭着熟悉的地形,数次偷袭日军据点,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
解放后,他留在老家任职,看着家乡从清源县第十区变成清源县古邑公社,他一直是公社的三把手,既不升职,也不去县里,就这么守着。
林鸿彬拆开信,一字一句地读着 —— 前半部分说的是爷爷的近况:老爷子前段时间退休了!退休前,政府考虑到他是老革命,又不争不抢干了一辈子,特意给提了待遇,级别从 17 级提到了 15 级。
17 级相当于副科,16 级是正科或副处,15 级就是实打实的副处了。
他现在是副连长,级别是 18 级,月工资 87.5 元;15 级的月工资能有 124 元,是普通工人的四倍,足够爷爷奶奶舒舒服服过日子了。
而且爷爷还是省人大代表和党代表,肯定还有其他补贴,晚年生活算是有了保障。
信的后半部分,就满是老人家的牵挂了:“我和你奶奶年纪大了,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早点抱上曾孙。
你在部队里要是能解决个人问题,就抓紧;要是解决不了,就回乡相亲,爷爷给你安排。爷爷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等几年……”
看到这里,林鸿彬的眼眶有点发热。
他的父亲,曾是爷爷手下的游击队员,解放战争时跟着部队转入正规军。
因为水性好,金门战役时,父亲作为先头部队,划着木帆船抢滩登岛。
可没想到,渡船刚靠岸,就被国民党军的陆海空立体火力全部摧毁,父亲和战友们跟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了两天两夜,最终还是失利了,连遗体都没能运回来 —— 那时候,林鸿彬刚会叫 “爸爸”。
母亲也是个苦命人,丈夫牺牲后不到两年,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去后院搬柴火时被毒蛇咬了胳膊,因为医疗条件差,没能抢救过来。
那时候林鸿彬还不记事,是爷爷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的。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住在公社机关大院里,跟在爷爷身边,方便上学。
他没有叔伯,只有两个姑姑,早就嫁了人,家里就他这么一个男丁。
爷爷奶奶盼着抱曾孙,也是情理之中。
看着信里爷爷的叮嘱,林鸿彬突然眼前一亮 —— 有了!
他可以以 “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尽孝养老” 为由,申请转业!这个理由合情合理,领导们应该不会拒绝。
想到这里,林鸿彬紧紧攥着信纸,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块 —— 转业的事,总算有了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