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夔北街道,党建活动室的窗户敞开着,却挡不住室内的沉闷。季秋水坐在会议桌的主位,面前摊着 8个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台账》,每一本都记录着 “主题党日活动次数、党员参与率、学习文件名称”,可数据背后,却是难以掩饰的 “形式大于内容”—— 有 3 个党支部上半年只开了 2 次主题党日,党员参与率最低的仅 28%;还有 5 个党支部的学习记录里,全是 “学习文件、观看视频” 的单调内容,看不到任何与民生、产业结合的痕迹。
“季书记,不是我们不想搞党建,是实在没思路。”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老周挠着头,语气里满是无奈,“每次通知党员来开主题党日,要么说‘没时间’,要么说‘又是学文件,没意思’。退休党员觉得‘年纪大了,帮不上忙’,年轻党员觉得‘党建跟工作没关系’,企业党员更是连人影都见不着,我们也没办法。”
季秋水翻着台账,看到某党支部的 “党员意见征集表” 上,有位年轻党员写道:“党建就是‘开会、签到、拍照片’,学的内容离我们太远,不如多做点实事。” 还有位企业党员留言:“我们想帮街道对接资源,可没人问我们的需求,每次都是通知开会,根本没意义。”
她抬起头,看着在座的党支部书记们:“党建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形式主义’,要是连党员都觉得没意思,怎么能指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在,我们不急于批评谁,而是要先搞清楚 —— 党员们到底想参与什么活动?党建工作到底该怎么跟民生、产业、治理结合?”
当天下午,季秋水就带着党建办的工作人员,开始了 “党员需求大调研”—— 她没有开座谈会,而是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党员,听他们说心里话。
第一站,季秋水来到退休党员张大爷家。张大爷今年 72 岁,党龄 40 年,以前是国企的工会主席,调解矛盾很有经验。“季书记,不是我们不想参加党建活动,是现在的活动太‘虚’。” 张大爷泡了杯茶,语气诚恳,“以前在厂里,我们搞党建,都是‘学完就干实事’,比如帮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协调子女入学,现在倒好,光学习不干事,我们这些退休党员,也想发挥余热,帮群众调解调解矛盾、跑跑腿,可没人给我们机会。”
季秋水在笔记本上记下:“退休党员需求:参与矛盾调解、民生服务,发挥经验优势。”
第二站,她去了渝复师范进修学校,找到年轻党员李老师。李老师是英语系的教师,党龄 5 年,之前很少参加街道的党建活动。“季书记,我不是不重视党建,是觉得街道的党建活动跟我的专业没关系。” 李老师坦言,“我想利用周末时间,给社区的留守儿童补英语,可不知道怎么跟街道对接;还有我们学校的医生党员,也想搞义诊,可没人组织,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季秋水又记下:“年轻党员需求:发挥专业能力,开展教育、医疗等便民服务。”
第三站,她走访了辖区内的一家民营企业 —— 夔北织衣厂,找到企业党支部书记王总。王总也是党员,企业有 12 名党员,却很少参与街道党建活动。“季书记,我们企业党员不是‘甩手掌柜’,是想帮忙却找不到方向。” 王总说,“我们厂有闲置的车间,想租给文创街的大学生创业,还能提供纺织材料支持,可不知道怎么跟街道对接;还有我们的财务党员,能帮小微企业做财务培训,可没人问我们的需求。”
季秋水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企业党员需求:对接资源,助力产业发展、企业帮扶。”
半个月后,调研结束,季秋水梳理出了 “党员需求清单”:退休党员想 “发挥余热”,年轻党员想 “专业服务”,企业党员想 “资源对接”。她看着清单,心里有了思路 —— 党建工作之所以 “没人气”,就是因为脱离了党员的需求、脱离了基层的实事。要想让党建 “活” 起来,就得让党建跟着需求走、跟着实事走。
(一)“党建 + 民生”:退休党员的 “银发力量”
季秋水首先组织退休党员,成立了 “银发调解队”—— 从 8个党支部中,筛选出 20 名有调解经验、有责任心的退休党员,每人配备一本 “调解台账”,专门负责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的调解。为了让调解队 “有章可循”,她还邀请了县法院的法官,给调解队做了 3 次 “矛盾调解技巧” 培训,教他们 “怎么倾听、怎么共情、怎么找平衡点”。
“银发调解队” 成立的第一天,就接到了调解需求 —— 张家村的王大妈和李大妈,因为 “抢占公共绿地种菜” 闹了半个月,社区调解了 3 次都没成。“银发调解队” 的张大爷和陈大妈,当天就去了两家走访。
张大爷没有先讲道理,而是先去看了公共绿地:“王大妈,您种的白菜长得真好,我家老婆子也爱种菜,就是没您种得好。”
王大妈愣了一下,笑着说:“张大爷,您过奖了,就是瞎种。”
“可这绿地是大家的,您种了菜,李大妈想晒被子都没地方,您说是不是?” 张大爷话锋一转,语气诚恳,“不如这样,咱们跟社区申请,在绿地旁边划一小块‘共享菜园’,您和李大妈都能种,还能一起浇水、施肥,多热闹。”
李大妈也连忙说:“是啊,王大妈,咱们以前还是老同事,别因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
就这样,两位退休党员用 “拉家常” 的方式,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促成了 “共享菜园” 的建立。王大妈和李大妈后来还成了 “菜园搭档”,一起种菜、一起分享收获。
“银发调解队” 的作用不止于此 —— 他们还主动上门,走访独居老人,帮老人代买药品、代缴水电费;遇到社区搞环境整治,他们还会带头清理垃圾,劝说居民爱护环境。半年下来,“银发调解队” 共调解邻里矛盾 40 余起,成功率达 95%,还帮 12 户独居老人解决了生活难题。
张大爷的 “调解台账” 上,记满了居民的感谢:“谢谢张大爷,帮我们化解了矛盾,现在我们邻里关系比以前好多了。”“陈大妈帮我代买的降压药,太及时了,谢谢你们!”
(二)“党建 + 服务”:年轻党员的 “专业担当”
针对年轻党员 “想发挥专业能力” 的需求,季秋水发动 8个党支部的年轻党员,成立了 “周末服务团”—— 把教师党员、医生党员、律师党员、技术党员分类组队,每月周末在社区开展 “免费辅导、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技术维修” 服务。
“周末服务团” 的第一站,选在了和平社区 —— 这里有 15 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学习没人辅导。教师党员李老师,带着 5 名高校教师党员,组成了 “教育辅导组”,每周六上午在社区活动室,给孩子们补语文、数学、英语。
7 岁的妞妞,以前数学成绩只有 60 分,经过两个月的辅导,成绩提升到了 85 分。“李老师讲得可好了,她还会用游戏教我们算题,一点都不枯燥。” 妞妞拿着试卷,高兴地说。
医生党员则组成了 “健康义诊组”,每周日上午在社区开展义诊 —— 测血压、测血糖、做健康咨询,还为独居老人建立了 “健康档案”,定期上门随访。和平社区的陈大爷,有高血压却总忘了吃药,“健康义诊组” 的王医生,每周都上门给他测血压,还把吃药时间写在便利贴上,贴在陈大爷的床头。“王医生比我儿子还贴心,有她在,我这血压再也没高过。” 陈大爷笑着说。
律师党员组成了 “法律咨询组”,帮居民解决 “劳动合同纠纷、邻里财产争议” 等问题;技术党员组成了 “维修组”,帮居民免费修理家电、调试网络。“周末服务团” 成立半年,共开展服务 24 次,受益居民达 800 余人,年轻党员的参与率从 40% 提升到 90%。
李老师在 “服务台账” 上写道:“以前觉得党建跟我的工作没关系,现在才明白,党建是‘桥梁’—— 让我能用自己的专业,帮到更多需要的人,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学习都有意义。”
(三)“党建 + 产业”:企业党员的 “资源助力”
为了激活企业党员的 “资源优势”,季秋水联合辖区内的 10 家企业党支部,开展了 “党建 + 产业” 资源对接会 —— 组织企业党员与文创街的大学生创业者、小微企业主面对面交流,对接 “场地、材料、资金、培训” 等资源。
夔北织衣厂的王总,在对接会上得知,文创街的大学生小林,想开一家 “手工纺织文创店”,却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和纺织材料。王总当即表示:“我们厂有闲置的车间,免费租给你用,还能提供优质的纺织材料,成本价给你!”
小林又惊又喜:“王总,真的吗?这样我就能省下一大笔房租和材料钱,太谢谢您了!”
不仅如此,王总的财务党员,还帮小林做了 “创业财务规划”,教他 “怎么控制成本、怎么报税”;技术党员则帮他改造了车间的设备,让手工纺织更有效率。
三个月后,小林的 “手工纺织文创店” 开业,第一个月就盈利 2 万元。“要是没有企业党员的帮助,我这店根本开不起来。” 小林感激地说,“现在我还雇了 2 名社区居民,给他们开工资,也算为社区做了点贡献。”
除了夔北织衣厂,其他企业也纷纷对接资源 —— 夔北超市为文创街的小店提供 “进货优惠”,夔北电信为小店免费安装 “高速网络”,夔北银行则为 3 家小微企业提供了 “创业扶持资金”,共计 50 万元。
资源对接会不仅帮文创街的创业者解决了难题,还让企业党员找到了 “党建与业务结合” 的方向。王总说:“以前我们企业党员觉得‘党建是额外负担’,现在才明白,党建是‘纽带’—— 既能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又能为企业发展找机会,这是双赢的好事!”
“主题党日不是‘照本宣科’的任务,是‘知行合一’的实践。” 在党建工作推进会上,季秋水拿着 8个党支部的主题党日记录,语气坚定,“咱们总说党员参与率低,可要是每次活动都是‘坐在会议室学文件’,谁能有积极性?今天起,咱们把党课搬到文创街、社区服务点、企业车间,让党员边看、边干、边悟,看看到底是什么。”
(一)文创街里的 “初心课堂”:在烟火气里悟使命
第一次 “现场主题党日” 定在周五下午,8 个党支部的 56 名党员,戴着 “党员服务岗” 的红袖章,走进了热闹的夔北文创街。此时的文创街,正是周末客流高峰,小林的 “手工纺织文创店” 里,几位顾客正围着货架挑选围巾;隔壁的 “陶艺工作室” 里,孩子们的笑声透过玻璃窗传出来。
“大家先别急着开会,咱们分成 5 组,每组帮一家小店做点实事 —— 整理货架、接待顾客、打扫卫生都行,半小时后在街口集合。” 季秋水话音刚落,党员们就分散开来,有的走进小店帮忙,有的在街边引导客流,原本略显严肃的 “党日活动”,瞬间融入了文创街的烟火气。
退休党员张大爷走进小林的店时,小林正忙着给顾客包装围巾,货架上的纺织材料堆得有些乱。“小伙子,我来帮你理理货架吧。” 张大爷挽起袖子,把不同材质的毛线按颜色分类摆放,还细心地在标签上补充了 “洗涤说明”。“大爷,您这整理得比我还整齐!” 小林感激地说。
“我以前在制衣厂管过仓库,这点活儿不算啥。” 张大爷笑着说,“你们年轻人创业不容易,我们老党员能帮一把是一把。”
年轻党员李老师则在 “陶艺工作室” 里,帮店主带孩子们做手工。她蹲下身,耐心地教一个小女孩捏陶碗:“手指要轻轻按住陶泥,慢慢往上推,像这样……” 小女孩的脸上沾了陶泥,李老师掏出纸巾帮她擦干净,眼里满是温柔。
半小时后,党员们在街口集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汗水,却透着兴奋。“刚才帮小林整理货架时,他跟我说,要是没有企业党员帮忙找场地、找材料,他这店根本开不起来。” 张大爷率先开口,“我这才明白,咱们党员的‘初心’,不是挂在嘴上的大道理,是帮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 —— 帮创业者把店开起来,帮他们赚到钱,就是我们的使命。”
“我也有感触。” 年轻党员小王是街道办的文员,平时很少跟群众打交道,“刚才在街边引导客流,有位阿姨说‘这文创街真热闹,比以前的城中村干净多了’,我突然觉得,我们之前搞的环境整治、产业升级,都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些事比在会议室学文件更有意义。”
季秋水看着党员们热烈的讨论,补充道:“文创街从‘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成‘网红打卡地’,靠的不是哪一个人的努力,是退休党员帮着调解矛盾,年轻党员帮着搞服务,企业党员帮着对接资源 —— 这就是党建引领的力量。以后我们的主题党日,就要多来这样的‘实践场’,让大家在干事中悟初心,在服务中担使命。”
(二)社区服务点的 “暖心课堂”:在办实事中强担当
第二次 “现场主题党日”,选在了和平社区的 “周末服务团” 现场。这天恰逢周日,社区活动室里,“教育辅导组” 的党员正在给留守儿童补作业,“健康义诊组” 的党员忙着给老人测血压,“银发调解队” 的党员则在角落调解一起邻里纠纷。
“今天咱们不搞分组,大家跟着‘服务团’的党员一起干 —— 想辅导孩子的去教室,想参与义诊的去义诊区,想学习调解的去角落旁听,1 小时后我们分享感受。” 季秋水的安排,让党员们眼前一亮。
退休党员陈大妈一直想加入 “银发调解队”,却总担心自己 “不会说话”。这次,她坐在张大爷旁边,旁听他调解 “楼上楼下噪音纠纷”。张大爷没有一上来就批评谁,而是先听楼上的年轻妈妈说 “孩子太小,管不住”,再听楼下的老人说 “心脏不好,怕吵”,最后提出 “固定孩子的玩耍时间,再铺一层隔音垫” 的方案,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张大爷,您这调解的窍门,就是先听再劝啊!” 陈大妈小声说。
“是啊,咱们调解不是‘判对错’,是‘找平衡’,要站在双方的角度想问题。” 张大爷的话,让陈大妈茅塞顿开。
年轻党员小李是街道办的财务,平时很少接触民生服务。这次,他跟着 “健康义诊组” 的王医生给老人测血压。看到一位老人的血压偏高,王医生不仅详细讲解 “饮食注意事项”,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老人:“您要是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
“王医生,您这服务也太贴心了。” 小李感慨道。
“我们是党员,老百姓信任我们,我们就得对他们负责。” 王医生的话,让小李红了脸 —— 以前他总觉得 “党建跟财务工作没关系”,现在才明白,不管在什么岗位,“为老百姓着想” 都是党员的本分。
1 小时后,党员们围坐在社区活动室的长椅上,分享着自己的收获。“以前觉得党建‘没意思’,是因为我没真正走进群众。” 小李站起身,语气诚恳,“刚才帮老人测血压时,一位奶奶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还想着我们’,我突然觉得,能为老百姓做这些小事,比算再多的账都有意义。以后我要多参加这样的服务,把党员的担当落到实处。”
李老师也补充道:“在教室里辅导孩子时,有个小男孩说‘我长大了也要当党员,帮别人做事’,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身边的人,只有我们先做好,才能带动更多人跟着干。”
(三)企业车间的 “联动课堂”:在促发展中聚合力
第三次 “现场主题党日”,走进了夔北制衣厂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中,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正忙着纺纱、织布,企业党员王总带着党员们参观生产线,手里拿着一卷棉纱:“大家看,这是我们厂最新的有机棉纱,透气性好,小林的文创店用的就是这种材料。”
参观结束后,党员们来到车间的会议室,企业党员与文创街的创业者代表坐在一起,开展 “资源对接交流会”。“我们厂有闲置的染色设备,要是文创街的小店有需求,我们可以免费提供使用。” 企业党员老郑说。
“我们需要一批定制的棉布袋,用来装文创产品,不知道厂里能不能做?” 文创街的创业者小吴连忙问道。
“当然可以!我们还能根据你们的设计图案印花,成本价给你们!” 老郑的回答,让小吴喜出望外。
交流会上,企业党员共为文创街的小店对接了 “设备共享、材料采购、包装设计” 等 6 项资源,还承诺 “每月派技术党员上门指导一次”。“以前我们企业党员总觉得‘街道党建跟我们没关系’,今天才知道,我们能为街道做的事有很多。” 王总感慨道,“帮文创街的小店发展起来,不仅能带动社区就业,还能为我们厂开拓新的销售渠道,这是双赢的好事。以后我们企业党支部,会主动跟街道对接,多参与这样的党日活动。”
年轻党员小张是街道办的产业干事,之前跟企业对接时,总觉得 “隔着一层”。这次在车间里,他跟企业党员一起讨论 “如何帮文创街降成本”,突然觉得 “距离拉近了”:“以前跟企业沟通,总说‘政策要求’,现在才明白,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想问题 —— 帮他们找到合作机会,他们才愿意参与街道工作。党建不是‘单向要求’,是‘双向共赢’。”
(四)从 “要我参与” 到 “我要参与”:党员活力的重生
三次 “现场主题党日” 后,夔北街道的党员参与率发生了显着变化 —— 从之前的 40% 飙升到 85%,不少党员主动给街道党建办打电话,询问 “下次活动什么时候开展”“能不能多安排一些服务群众的任务”。
退休党员陈大妈主动申请加入 “银发调解队”,半年内调解矛盾 12 起,她的 “调解台账” 上,记满了居民的感谢;年轻党员小李报名成为 “周末服务团” 的固定志愿者,每周日都去社区帮老人测血压;企业党员老郑则牵头成立了 “纺织技术帮扶组”,每月去文创街的小店指导技术,帮店主解决了 “面料染色不均” 的难题。
“以前通知党员参加党日活动,要反复打电话催,现在不用我们通知,他们主动就来了。”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老周笑着说,“季书记这招‘把党课搬到实事现场’,真是说到了党员的心坎里 —— 谁都想干有意义的事,不想坐在会议室里听空话。”
年底,夔北街道的党建工作迎来了 “大丰收”——8个党支部的党员参与率全部超过 80%,“银发调解队”“周末服务团”“资源对接会” 成为了夔北街道的 “党建品牌”;民生方面,邻里矛盾调解成功率提升到 98%,留守儿童辅导覆盖率达 100%,独居老人健康档案建立率达 100%;产业方面,文创街的小店从 20 家增加到 35 家,带动就业 120 人,小微企业获得扶持资金 80 万元;治理方面,环境维护反弹率下降到 10%,居民满意度提升到 99%。
夔北街道还被评为 “全县党建示范街道”,县委书记李建国在全县党建工作会上,特意提到了夔北街道的做法:“秋水把党建从‘纸上’落到‘事上’,让党建跟着需求走、跟着实事走,退休党员能调解矛盾,年轻党员能送服务,企业党员能搭桥梁,每个党员都有价值,党建才有活力。这样的党建,不是‘形式主义’,是‘凝心聚力的纽带’;这样的党建引领,才是基层治理的‘真模样’!”
李建国的话,让季秋水坚定了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的思路。她在党建总结里写道:“所谓‘党建引领’,藏在银发党员的调解本里、年轻党员的服务包里、企业党员的资源对接会上 —— 让党建不再是‘孤独的会议’,而是‘热闹的实事’;让党员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实践者’;让群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员拧成绳,把群众聚成团,才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某日,“银发调解队” 的张大爷,拿着一本厚厚的 “党员服务台账”,来到季秋水的办公室。台账的封面是红色的,上面写着 “夔北街道银发调解队服务台账”,里面记满了调解案例、居民感谢、党员心得 ——
“年月日,调解张家村王大妈与李大妈绿地纠纷,成功促成‘共享菜园’建立,居民满意度 100%。”
“年月日,帮和平社区陈大爷代买降压药,陈大爷说‘谢谢党和政府,还记得我们这些老人’。”
“年月日,调解李家村张大哥与赵大哥停车纠纷,双方达成‘轮流停车’协议,握手言和。”
张大爷笑着说:“季书记,这是我们‘银发调解队’半年的成果,每一个案例、每一句感谢,都是我们党员的‘初心见证’。现在我们调解队的党员,每天都盼着‘有事干’,觉得自己虽然退休了,还能为党、为群众做贡献,心里特别踏实。”
季秋水接过台账,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心里暖暖的。她把台账带到街道党建活动室,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 旁边是 “周末服务团” 的服务照片、“资源对接会” 的成果展示,还有党员们的心得体会。
党建活动室里,前来参观的党员和群众,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翻看这本台账。“原来党建可以这么干!”“这些退休党员真了不起!”“以后我也要多参与党建活动,为群众做实事!”
季秋水看着大家的反应,心里满是感慨 —— 党建工作没有 “固定模板”,也没有 “高深技巧”,只要跟着党员的需求走、跟着群众的实事走,就能让党建 “活” 起来、让党员 “动” 起来、让群众 “暖”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