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照得江面金光粼粼,也照得岸上的冠服微微发烫。
十三岁的太子赵谌,年纪虽不小,但一站多时难免烦躁。
他看着江面上缓缓驶来的龙舟,觉得烈日刺眼,便招手唤来近侍:
“把黄伞拿过来,为本宫遮太阳。”太子的声音里带着不耐。
侍卫微怔,犹豫地看向一旁的礼部尚书李若水。
此人不仅是国之重臣,更是太子的师傅。
李若水上前一步,压低声音劝道:“太子殿下,黄伞乃迎驾礼器,用以迎接陛下圣驾,未行大礼之前不可随意启用,陛下尚未登岸,若让百官见了,礼法不合。”
太子赵谌被阳光晒得额头冒汗,心中恼火,看起来就像个被宠坏的小少年。
他瞥了老师一眼,却不好当众顶撞,只得带着几分赌气地摆手道:“我不要了还不行吗?”
随即抬袖擦了擦额上的汗珠,神情依旧显得不耐烦。
这微不足道的一幕,却都落在左右之人的眼里。
左丞相李纲看着太子赵谌的神情,眼底闪过一丝忧色。
吏治、兵事、民生皆可筹划,唯有储君之德行,岂容轻忽?
这位太子年纪轻轻,虽聪慧机敏,但性情浮躁,未有耐心。
康王赵构则没有作声,目光在江面与太子之间来回,似有所思。
作为皇弟,他清楚兄长崇祯的性格,既锐意图治,也讲慎礼守法。
若让他见到太子如此轻慢礼制,恐难欢喜。
鼓声传来,江面上的水师分列成两道长廊,簇拥着中间那艘雕龙画凤的御用龙舟。
旌旗随江风招展,宫女与内侍分列舟首舟尾,甲士簇拥,刀戈映日,寒芒闪烁。
待龙舟靠岸,长长的舷梯铺上岸头。
崇祯身着暗金蟒袍,大步下船,阳光映照在他的面容上,既显得年轻英武,又透着几分风尘仆仆的憔悴。
两月的征途,对他而言,也够折腾的。
百官齐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大宋以来久违的盛景,宋朝虽不行跪拜之礼,但官员自腰至膝,文武攒袖直躬,以示至敬。
左丞相李纲与康王赵构先行上前,寒暄迎驾:“陛下威德远振,北方士民称颂如沸,天下皆闻八州回归之捷,真我大宋百年来未有之盛!”
崇祯莞尔颔首,略作寒暄。
而太子赵谌站在一旁,不过敷衍地点了点头,俯身行个半礼,神情漠然。
崇祯看似没有察觉,实则已经注意到了,眉头不由微蹙。
不过并未当众训斥孩子,毕竟是国之储君。
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崇祯登上鎏金銮驾,队伍缓缓向南京城进发。
鼓角齐鸣,仪仗森然,前有披甲御营军开道,后有御营铁骑护卫,左右是绛纱伞盖与嵌宝槊戟。
沿途百姓早已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花雨纷飞,香案林立。
无数人抬头望向銮驾,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呼声震天:“吾皇万岁!大宋长安!”
市井小儿攀在父亲肩上挥着纸旗,女子抱着孩童泣笑相间;
老者颤巍巍拄杖,双膝微屈,一遍遍地喃喃着大宋的福运。
在人群的一处,站着一位衣衫素雅而风姿不减的美妇。
此时的李清照虽年过不惑,容颜依旧清丽。
她出身山东济南官宦世家,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亦名门之后。
李清照自幼翰墨为伴,十四岁随父迁汴京,便以《点绛唇·蹴罢秋千》惊艳文坛,为晁补之所称“笔落惊风雨”。
彼时的她,意气风发、风神俊逸,敢写论史诗文,也能以婉约词传芳。
但半生的风霜早已将那一度的闺阁才情打磨成深沉的家国之痛。
李清照曾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金石伉俪,在青州“归来堂”隐居十三年,“赌书泼茶”,共修《金石录》,留下无数清欢与学术佳话。
那时的她,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然而好景难长,靖康之变,金兵铁蹄踏碎了她的世界。
李清照与赵明诚带着十五车金石藏品仓皇南逃,半途散失殆尽,于崇祯二年南下定居金陵。
今日的南京街头,刀枪林立的不再是追逐的金兵,而是旌旗如云、鼓声如雷的大宋王师;
耳边呼喊的,不再是仓皇的逃声,而是百姓齐呼“吾皇万岁!”的山呼海啸。
当崇祯帝的銮驾缓缓穿过御街,甲士整肃,战旗招展,阳光映着皇帝年轻而沉毅的面容时,李清照的眼中渐渐氤氲了水光。
这位年轻的帝王,亲率十万大军北伐收复燕云八州,何其像她年少时梦中所盼的那种可以扶国安邦的中兴之主?
此刻亲眼看到大宋皇帝凯旋归来,李清照胸中百感交集。
在她眼中,大宋官家虽然年轻,却眉宇英朗、精神矍铄,带着新战功的锋芒与王者的威仪,乃真男人!
“年轻有为,壮志凌云,真是我大宋中兴之主!”李清照轻声自语,暗自敬佩。
回到自己的小斋,她铺开素笺,提起熟悉的狼毫笔,心潮翻涌化作诗句:
《鹧鸪天?观驾还金陵》
龙舸摇波破晓风,旌旗斜卷落残虹。
金梯接岸云边落,蟒袍轻拂日边红。
乱红逐马黏衣软,稚子持幡映面红。
霜鬓久辞兵火里,今朝始见帝王功。
英气合当扶宋祚,丹心未许负初衷。
援笔忽惊秋露冷,墨痕犹带旧时霜。
......
銮驾驶入南京城门,城楼上鼓楼齐鸣,数百面红旗在风中并举,钟磬齐响,犹如万众同庆的乐章。
崇祯还不知道,自己已被千古才女李清照写诗赞美了。
入得皇城,午门广场已搭起庆功大帐。
文武百官按品秩分列两侧,宫中御厨早备下宴席,犒赏远征将士。
金陵的天空中此刻烟火齐放,爆竹声连连,锦绣的火花在正午的阳光下也耀眼非常。
入午门,崇祯先行至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
左丞相李纲率众大臣拜伏丹陛,高呼:“此为社稷不世之功!”
“此役收复八州,振奋人心,边疆以北,民心已归,请陛下乘胜,励精图治,再图全局!”
崇祯郑重点头:“朕意已决,此战虽捷,但未竟全功,金贼终需一役,方可荡平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