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岁月仿佛被拉长,又仿佛在加速流淌。一边是凤榻上永恒的静谧,皇后林晚夕沉睡的容颜与那头刺目又圣洁的白发,构成一幅凝固的时光画卷;另一边,皇子萧承稷则以一种近乎野蛮的生机勃勃,快速汲取着知识,成长着。
在萧承烨有意识的引导和沈昭等人的精心呵护下,小承稷对“格物”与“能量”的兴趣与日俱增。他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拆解和观察,开始表现出对“规律”和“联系”的初步理解。他会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尝试组合,寻找最稳定的结构;会注意到水温变化对漂浮玩具的影响;甚至有一次,他指着窗外被风吹动的树叶,又指了指沈昭行针时指尖萦绕的淡青色真气,发出模糊的“啊…呜…”声,似乎在询问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力”。
这种超越年龄的敏锐让萧承烨既感欣慰,又添凝重。他知道,儿子的教育必须更加系统,但也必须更加隐秘。他将更多涉及数算、地理、物性基础的启蒙典籍,以图画、模型等不易引人怀疑的方式,融入承稷的日常游戏中。同时,派往南疆搜寻古老知识与传承的影卫,也开始陆续传回一些零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手札或口述传说,其中一些关于水力利用、地形辨识、甚至利用特殊植物汁液或矿物反应来达成某种效果(类似简易化学)的记载,虽粗糙,却为承稷打开了一扇窥见不同思维方式的窗户。
然而,身为帝王,萧承烨的世界不可能永远只围绕着妻儿。帝国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军政要务需要他决断。北境狄戎在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后,骚扰边境的频率明显增加,虽未爆发大规模冲突,但小股骑兵的侵掠已让边民不堪其扰,边防压力骤增。南疆诸部在经历上次动荡后,表面臣服,暗地里却因利益分配不均而暗流涌动,需要持续怀柔与威慑并施。朝堂之上,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潜藏的势力见帝后情况特殊,也开始有了新的心思,或观望,或试探,需要他时时弹压,平衡各方。
内忧外患,如同无形的蛛网,缠绕着这位年轻的帝王。他常常在深夜,于紫宸殿外间的御案前,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和军事舆图,眉宇紧锁。真龙内力运转至极致,带来的是精神的清明和体力的充沛,却无法驱散内心深处的疲惫与孤寂。唯有在步入内殿,看到沉睡的晚夕和熟睡的儿子时,那紧绷的神经才能得到片刻的舒缓。
这一夜,窗外月色清冷,殿内烛火通明。萧承烨刚刚批阅完一份来自北境镇守大将的紧急军报,狄戎一部落首领联合了几个小部落,劫掠了边境三个村落,虽被击退,但军民皆有伤亡,粮草被焚毁不少。奏折中,将领除了请罪和请求增兵加固防线外,也再次提及了北境驻军粮草转运艰难、耗费巨大的老问题。
“千里运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萧承烨放下朱笔,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低声吟诵着古兵书上的句子,目光沉凝。北境苦寒,土地贫瘠,大军粮秣多依赖内地调运。陆路转运,人吃马耗,效率极低,且极易受天气和敌情影响。若能有一条更便捷、更经济的运输通道……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悬挂在御书房一侧墙壁上的那幅巨大的《天昱疆域全图》。他的视线顺着南北走向的几条主要河流蜿蜒,最终落在了地图中部,那片广袤的、河流纵横却缺乏一条贯穿南北的人工水道的平原与丘陵地带。
一个酝酿已久,却因种种原因(国力、时机、阻力)而始终未能真正推动的宏大构想,再次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开凿南北大运河!
这条运河,若能成功,将彻底改变天昱王朝的交通与经济格局。它不仅能极大缓解北境军事运输的压力,将江南丰饶的粮米、布帛、税银源源不断输往北方,加强中央对北疆的控制,更能促进南北物资交流,繁荣商贸,利及万民。沿途可灌溉良田,减少水患,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此举工程浩大,旷日持久,需动员民夫数十万乃至百万,耗费钱粮无数。前朝并非没有帝王动过此念,皆因国力不济或反对声浪过大而搁浅。如今,天昱立国已稳,经过他登基后的励精图治,国库虽非极度充盈,但也算有所积累。只是,朝中反对的声音必然不会少。保守派会以“劳民伤财”、“动摇国本”为由激烈反对;一些利益受损的地方豪强、依赖现有漕运线路的官僚集团,也必然会暗中阻挠。
更重要的是……萧承烨的目光再次投向内殿方向。晚夕昏迷不醒,承稷尚且年幼,他若在此时启动如此庞大的工程,势必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是否能兼顾对紫宸殿的守护?朝局若有动荡,是否会波及到此地的安宁?
他心中思绪纷杂,利弊权衡,难以决断。这种关乎国运的重大决策,以往他总会与晚夕商议。她虽出身苗疆,不谙中原政事细节,但她心思玲珑,直觉敏锐,往往能从他忽略的角度,提出一针见血的见解。更重要的是,有她在身边,他总能感到一种无形的支撑与心安。
如今……
萧承烨起身,缓步走入内殿。烛光柔和,映照着林晚夕恬静的睡颜,那头银发在光线下流淌着月华般的光泽。他坐在榻边,习惯性地握住她微凉的手,将掌心贴在自己脸颊。
“晚夕,”他低声开口,声音在寂静的殿宇中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依赖,“北境又起烽烟,狄戎蠢蠢欲动。南疆亦非铁板一块,朝中……也未必太平。朕欲效仿古之明君,开凿南北大运河,以通漕运,强兵足食,惠泽苍生。然此工程浩大,牵涉极广,一旦启动,必引朝野震动,耗费国力民力甚巨。”
他顿了顿,仿佛在倾听,又像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朕知,此举若能成,可固国本,利民生,亦能为承稷将来,留下一个更稳固、更富庶的江山。他日他若……真能走通那格物与蛊术结合之路,这贯通南北的水道,或也能成为他施展抱负的脉络。”
“可是,朕亦担忧。担忧国力不堪重负,担忧民怨沸腾,担忧朝中反对势力借此生事,更担忧……在此过程中,无暇他顾,让你和承稷受到丝毫惊扰。”
他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语气变得低沉而坚定:“但若因畏惧艰难而固步自封,北境将士将始终饱受粮草转运之苦,边民难以安居,南北隔阂难消,国力难以真正强盛。这非明君所为,亦非你我所愿见的太平盛世。”
他凝视着她毫无反应的面容,心中却奇异地升起一股力量,仿佛通过这番倾诉,自己的思路也变得清晰起来。
“你会支持朕的,对吗?”他轻声问,带着毋庸置疑的肯定,“就像你当初,不顾自身安危,以蛊术平定瘟疫,救治灾民一般。你心中装的,从来不只是你我小家,还有这天下苍生。这运河若成,受益者何止千万?这或许,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为民操劳’吧。”
就在这时,睡在旁边摇篮里的萧承稷,忽然发出了几声模糊的呓语,翻了个身,小手无意识地挥舞了一下,带起一丝极其微弱的能量波动,恰好拂过不远处灯台上跳跃的烛火。
那烛火,极其轻微地,但确实可见地,摇曳了一下,火苗指向了舆图所在的方向。
萧承烨心中猛地一跳!他倏然转头,看向儿子,又看向那摇曳后恢复正常的烛火,最后目光锐利地射向外间那幅巨大的疆域图。
是巧合吗?
还是……某种冥冥中的启示?承稷身负他与晚夕的血脉,对能量敏感,他的无意识举动,是否感应到了自己强烈的意念,甚至……夹杂了一丝来自沉睡中晚夕的微弱回应?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划过脑海,让他血液微微发热。
他再次低头,看向林晚夕,眼神已变得无比清明和决绝。
“朕明白了。”他沉声道,仿佛立下誓言,“此事,当行!为了边境安稳,为了民生富足,为了天昱国运,也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朕会谨慎谋划,步步为营,绝不会让这利国利民之举,变成祸乱之源。更不会让任何人,任何事,危及到你与承稷。”
他俯身,在林晚夕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郑重的吻。
“晚夕,等你醒来那一天,朕会让你看到,一条贯通南北的巨龙,如何盘踞在我天昱的版图之上!”
决心既定,萧承烨立刻行动起来。他深知如此庞大的工程,绝不可贸然公之于众,必须进行周密的先期准备。
次日,他便以研讨北境军务及漕运事宜为名,秘密召见了工部尚书李翰(一位以实干、懂水利着称且对他忠心耿耿的老臣)、户部尚书(掌管钱粮,需提前预估财政压力),以及两位他极为信任、精通地理堪舆和工程测算的心腹门客。沈昭亦被要求参与,并非因其医术,而是萧承烨考虑到运河开凿可能涉及的地脉、水文等自然之力,或与“能量”相关,沈昭的见识或能提供不同角度的参考。
密议在御书房深处进行,门窗紧闭,影卫戒严。
萧承烨直接抛出了酝酿运河工程的构想。
工部尚书李翰闻言,先是震惊,随即浑浊的老眼中迸发出激动兴奋的光芒。他一生致力于水利工程,对此宏图早已心驰神往,立刻颤巍巍地表示:“陛下圣明!此乃功盖千秋之伟业!若能成功,北境粮草转运之困可解,南北商贸畅通,沿途灌溉泄洪,益处无穷啊!”他当即表示,工部存有前朝及本朝关于南北水系、地形地貌的大量图册文献,可以立刻着手整理,研究可能的线路。
户部尚书则面露难色,他捻着胡须,沉吟道:“陛下,开凿如此规模的运河,所需民夫以数十万计,钱粮耗费更是天文数字。如今国库虽略有结余,但北境军费、南疆安抚、各地官员俸禄、赈灾备荒等皆需开支,若骤然启动如此巨役,只怕……国库难以支撑,若再加征赋税,恐引民怨。”他建议,当徐徐图之,或可分段开凿,逐步推进,以减轻财政压力。
两位门客则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诸多难题:线路选择需避开山脉、城镇,利用现有河道以减少工程量,还要考虑水位落差、闸门设置、泥沙淤积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其中一人指着舆图上一处,“尤其这中段的‘栖霞岭’,山石坚硬,地势较高,如何穿山而过,或绕行增加里程,皆是两难之选。”
沈昭静静聆听,待众人暂告一段落,他才缓缓开口:“陛下,诸位大人所言皆切中要害。臣于工程一道是外行,但曾游历南北,略通地脉水文。运河开凿,不仅是人力与物力的堆积,亦是与天地自然之力博弈。选择线路时,除地理因素外,或可考量地气走向、水灵汇聚之处。顺其势则事半而功倍,逆其性则可能徒耗人力,甚至引发不测。譬如李大人提及的栖霞岭,其山体内部结构,地下水脉分布,皆需详勘。或许……有些特殊的勘探方法,能窥见常人所不能见。”他意有所指,目光微微扫向内殿方向。萧承烨立刻明白,沈昭是指或许可以借助承稷对能量的特殊感知,或某些不为人知的秘术,来辅助勘探,但这想法过于惊世骇俗,此刻只能心照不宣。
萧承烨将众人的意见一一记下,沉声道:“诸卿所虑,朕已知之。此非一朝一夕之功,朕亦不欲操之过急,耗尽民力。李卿,你即刻秘密组织可靠人手,整理所有相关舆图文献,初步筛选出几条可行的线路,并详细估算各段工程量。户部,伱需统筹国库,做一份长期、分阶段的预算,看看在不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前提下,能挤出多少银钱支持此工程。两位先生,技术难题,就劳烦你们与工部协同,先行研究对策。至于沈卿……”他看向沈昭,“地脉水文之玄妙,便由你多加留意,或可寻访民间异士,搜集相关传承,以备咨询。”
他目光扫过众人,带着帝王的威严与决断:“此事关系国运,在朕未正式下旨前,严禁外泄。诸卿皆朕之股肱,望尔等同心协力,为朕,亦为这天昱江山,谋划此千秋基业!”
“臣等遵旨!”几人皆知此事重大,肃然领命。
自此,一项庞大帝国工程的先期筹备工作,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工部尚书李翰调动了最信任的几名下属和弟子,以修缮水利档案为名,日夜查阅、绘制草图。户部则开始精打细算,试图从各项开支中挤出份额。两位门客更是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和舆图中,推演着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
而萧承烨,则在处理日常政务、守护妻儿之余,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运河蓝图的审视与推敲中。御书房的那幅巨大疆域图上,开始出现一些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代表不同线路设想和关键节点的隐秘标记。
他常常对着舆图沉思良久,手指划过预想中的河道,仿佛能看见千帆竞渡、漕船如龙的盛景,也能看见民夫们在严寒酷暑中挥汗如雨的艰辛。利弊得失,在他心中反复权衡。
期间,他也并非没有遭遇阻力。一次小范围的朝会上,有御史风闻奏事,隐约提及“闻宫中欲兴大役”,虽未明指运河,但已让萧承烨心生警惕,立刻以“无稽之谈,勿要妄议”严厉驳斥,并将那名御史调离了言官岗位,其雷霆手段,暂时压下了涌动的暗流。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一旦工程正式提上日程,真正的风暴才会来临。
这日深夜,萧承烨再次立于疆域图前,手中拿着工部最新呈上的三条初步筛选线路的比较图册,眉头紧锁。三条线路各有利弊,尤其是在穿越中部丘陵地带时,都面临着类似栖霞岭的难题。
他感到一阵疲惫,下意识地又走回了内殿。
摇篮里,小承稷睡得正香,呼吸均匀。萧承烨走到凤榻边,坐下,握住了林晚夕的手。
“晚夕,工部初步选了三条线路,各有优劣,朕一时难以决断。”他如同往常一样,低声诉说着,“尤其是中段的地势,无论选哪条,都绕不开开山凿岭的难题,耗费巨大,工期漫长。”
他顿了顿,苦笑道:“若你在,或许又能给朕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吧。你总能看见朕看不见的地方。”
就在这时,睡梦中的小承稷,忽然又动了一下,一只小手从襁褓里伸了出来,无意识地朝着他父亲的方向,五指张开,然后缓缓合拢,像是在……抓握着什么。
与此同时,萧承烨敏锐地感觉到,儿子周身那微弱的能量场,似乎随着他手的动作,产生了一种极其轻微的、指向性的流动。
他心中一动,鬼使神差地,将手中那卷画有线路图的绢帛,轻轻展开,放在了靠近摇篮的地面上。
小承稷依旧在睡梦中,那只小手无意识地移动着,指尖在虚空划过曲折的轨迹。而他周身那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的能量涟漪,也仿佛受到了无形的引导,在地面的绢帛上方缓缓拂过。
萧承烨屏住呼吸,凝聚目力,紧紧盯着。
片刻之后,他震惊地发现,在那能量涟漪反复拂过的一条线路上,绢帛上代表“山地”的褐色墨迹,似乎……变得比其他地方略微淡了一丝丝!而那条线路,并非三条主选线路中的任何一条,而是一条之前因为被认为需要穿越更多复杂地形而被工部初步放弃的支线附近的区域!
这变化极其细微,若非萧承烨目力惊人且全神贯注,根本不可能发现!
是巧合?是绢帛本身墨色不均?
还是……承稷那无意识的能量波动,竟然能对代表“障碍”的墨迹产生某种极其微弱的“消解”感应?或者说,他那特殊的感知,本能地指向了一条阻力更小的路径?
萧承烨心脏狂跳,他不敢确定这匪夷所思的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但这无疑给了他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向!
他立刻收起绢帛,仔细记下了那条被能量拂过的、墨迹似乎微淡的线路位置。
第二天,他秘密召见李翰,没有提及昨晚的异象,只是以帝王的角度,要求工部重新评估那条之前被放弃的支线,特别关注其穿越丘陵地带的具体地质构成,是否有利用现有谷地、地下暗河或更松软岩层的可能。
李翰虽感疑惑,但对皇帝的指示不敢怠慢,立刻组织人手进行更深入的资料核查和局部实地勘探。
数日后,初步结果传回,令李翰大为惊讶。那条支线在穿越一片名为“落星谷”的丘陵时,虽然表面看山势连绵,但地质勘探发现,谷地底部存在一条早已干涸的古河道,土层相对松软,且两侧山体岩层结构并非最初想象的那么坚固,存在一条天然的、易于开凿的断裂带!若利用此地,开凿工程量将比原计划的三条线路节省近三成!
“陛下真乃神人也!”李翰激动地向萧承烨汇报,“此线路之前因舆图标识不清而被忽略,经陛下提点详勘,竟有如此重大发现!天佑我天昱啊!”
萧承烨听着汇报,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已掀起惊涛骇浪。承稷……他的儿子,竟然真的能以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影响到如此宏大的国策决策!
这究竟是福是祸?他拥有的这种能力,若被外界知晓,将引来何等疯狂的觊觎与恐惧?
萧承烨心中警兆更甚,对紫宸殿的守护,对儿子秘密的保守,决心更加坚定。同时,启动运河工程的决心,也因这意外的“天启”而变得更加不可动摇。
他看向内殿方向,目光仿佛穿透重重帷幔,落在林晚夕身上。
“晚夕,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儿子,他在用他的方式,帮助朕,帮助这个国家。”他心中默念,“这条运河,必将成功。它将不仅是朕的功绩,也将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期望,和承稷那不可思议的未来。”
帝国的运河蓝图,在帝王的决心、臣工的努力与那冥冥中来自血脉的微妙指引下,逐渐由模糊的构想,向着清晰的现实,迈出了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一场即将震动朝野、影响深远的宏大工程,已如箭在弦上。而紫宸殿内,沉睡的皇后与非凡的皇子,依旧是这一切风暴眼中,最宁静也最核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