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甲右腿关节发出的异响还在耳边回荡,陈渊没停,继续往前爬。履带碾过碎石坡,最后一段路几乎是半拖着机体硬撑上去的。当他终于把机甲卡进高地边缘那道凹陷的岩缝时,仪表盘已经亮起三处红灯。
他关掉引擎,顺手拔了主电源保险栓。驾驶舱内灯光瞬间暗了一半,只剩应急屏闪着微弱的蓝光。外头风沙打在装甲上噼啪作响,他伸手摸了下控制台侧面的散热口,确认热源降到安全值以下,才按下加密通讯键。
“林悦,能听见吗?数据包已上传,接收状态怎么样。”
频道静了几秒,接着传来林悦的声音:“收到一半,后面那段断了。你那边信号不稳,是不是机体受损太严重?”
“右腿液压系统漏油,主线路震松了,勉强能传数据,但不能动。”
“那你现在的位置安全吗?”
“暂时安全。我把机甲埋进碎石堆,伪装成报废残骸。只要他们不派地面部队上来检查,应该发现不了。”
“行,那你别乱动,我们这边马上开始分析。”
通讯切断后,陈渊靠在座椅上喘了口气。右腿关节那声异响一直卡在他脑子里,他知道这玩意儿撑不了太久,但现在不是修的时候。他盯着屏幕,等后方回传消息。
指挥舱里,林悦正对着终端敲代码。她把陈渊传来的两段数据并排打开,一段是炮台启动前的能量波动曲线,另一段是无人机群首次出现时的雷达记录。
“刘哥,过来瞅一眼。”她朝角落喊了一声。
技术兵抬起头,默默走过来。他个子不高,脸常年没什么表情,手里还捏着一根刚焊完的电路板。
“你看这两次启动间隔。”林悦指着波形图,“第一次是昨晚无人机试探,第二次是今天上午炮台激活。两次之前,地下都有一次短促的能量波动,持续时间差不多都是三秒。”
技术兵凑近看,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频谱分析界面。“不只是能量波动。”他说,“你看这里——电压突然下降0.8秒,像是在给高功率设备充能。”
“对!我就觉得不对劲。”林悦一拍桌子,“它们不是随时都能打,得先蓄力。那这段时间就是空档。”
技术兵摇头:“空档太短,不到一秒,常规攻击来不及反应。”
“可如果我们不是直接打炮台呢?”林悦转头看他,“如果我们干扰它的指令传输呢?就像发短信,对方正在加载图片的时候,你再发一条,是不是容易卡住?”
技术兵顿了一下,重新调出通信日志。他把过去三次防御启动时的信号流全部拉出来,逐帧比对。
五分钟后,他说话了:“有规律。每次充能结束后,控制中心会通过特定波道向所有节点发送同步指令,形成一个瞬时通信高峰。这个过程持续1.2秒。”
“然后呢?”
“然后系统要花0.7秒确认每个节点回复状态。在这1.9秒内,边缘区域的监控响应速度下降百分之六十。”
林悦眼睛亮了:“那就是漏洞。”
“理论上可以利用。”技术兵点头,“但如果我们在那个窗口释放干扰信号,可以让部分炮台延迟响应,甚至误判目标。”
“实测一下?”
“不行。用脉冲弹测试成本太高,而且一旦失败,敌人会升级加密协议。”
林悦摸着下巴想了想:“不用真弹,咱们搞个假的。我记得仓库还有几架报废的侦察无人机,拆了武器,装个信号发射器,让它模拟突击队前进路线,怎么样?”
“可行。”技术兵点头,“我来编程,让它在预测的漏洞窗口期释放伪造指令包,诱导系统做出反应。”
“那就干。”
两人分头行动。林悦跑去后勤库房翻旧零件,技术兵回到工位开始写代码。四十分钟后,一架改装过的无人机被架上发射架,腹部多了一个黑色小盒子。
“倒计时三分钟。”技术兵汇报。
前方高地上,陈渊还在等消息。他试了几次重启右腿控制系统,都没成功,索性放弃。这时通讯接通,林悦声音传来:
“老陈,听好了。我们准备做个实验,不让你冒风险。待会儿会有个诱饵无人机从侧翼接近敌防区,如果系统出现响应延迟,说明我们找到了突破口。你那边只需要观察炮台动作,记录反应时间。”
“明白。几点开始?”
“三分钟后。”
陈渊调整摄像头焦距,锁定东北方向一组刚升起的炮台。风沙稍微小了些,视野清晰了不少。
倒数结束,无人机升空,贴着地表低飞,轨迹故意模拟小型突击编队。它一路前行,进入敌方侦测范围后,依旧平稳推进。
前十秒一切正常。
第十一秒,地下能源中枢出现电压降,和之前记录完全一致。
就在那一瞬间,无人机底部的小盒子闪了下红灯。
紧接着,两座临近炮台本该转向锁定目标,却停顿了。其中一座转动了一半就卡住,另一座干脆原地不动。
超过两秒后,它们才猛地回正,开始扫描周围。
陈渊立刻记下时间点,打开记录仪:“目标区域炮台响应延迟,实际滞后2.3秒。干扰有效。”
消息传回指挥舱,林悦跳起来:“成了!”
技术兵没说话,只是把数据存进加密文件夹,然后开始编写新的程序——这次是为突击队准备的多节点同步干扰模块。
“接下来怎么办?”林悦问。
“通知陈渊,我们找到了破防窗口。每次系统充能后,有1.9秒的通信延迟期。只要在这个时间内发动干扰,就能制造局部瘫痪。”
“那是不是可以组织小队突进了?”
“可以,但必须精确到秒。提前或错后都可能撞上火力网。”
“我去拟方案。”
他们重新调出地图,标出几个关键炮台位置,结合陈渊所在高地的视角,规划出一条穿插路线。每一段行进时间都被计算到小数点后一位,确保刚好卡在漏洞期内通过。
方案成型后,林悦再次接通前线通讯。
“老陈,听得到吗?我们验证成功了。系统在每次大规模开火前都会短暂充能,之后有不到两秒的通信延迟。我们可以在那个时间点释放干扰,帮你打开一条通道。”
陈渊的声音很稳:“什么时候行动?”
“等我们把干扰程序装进突击机甲,最快还要两个小时。”
“我等。”
“你那边情况怎么样?还能坚持吗?”
陈渊低头看了眼右腿控制面板,红灯还在闪。他伸手拧紧一处松动的接口,屏幕闪烁几下,居然恢复了一点响应。
“还死不了。”他说,“只要你们能把路打开,我就有办法冲进去。”
“放心,这次咱们不硬闯,玩脑子。”
通讯挂断后,林悦把报告打印出来,交给作战组。技术兵则继续调试设备,确保干扰信号不会被反追踪。
高地上的风又大了起来,吹得机甲外壳咔咔作响。陈渊没动,右手一直搭在发射按钮上。他知道,真正的进攻还没开始,但现在,他们终于有了机会。
他抬头看向敌方基地主建筑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防御系统仍在运转。但他已经不再觉得它无懈可击。
因为任何系统,只要有运行规律,就有节奏。
而有节奏,就会有空档。
他盯着远处一座刚刚降下的炮台,心里默数着时间。
下一波充能,应该就在七分钟后。
他的左手慢慢移到干扰接收模块上,确认信号同步功能正常。
只要后方一声令下,他就能在第一时间启动前置响应。
风沙扑在驾驶窗上,发出细密的敲打声。
他眨了下眼,视线始终没有离开目标区域。
远处,一座炮台的基座微微震动,尘土开始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