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五月初二,南京教导总队的通信室里,电报机的 “滴滴” 声格外急促。周明远刚走进门,通信兵就举着一张译好的电报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团长!美国约翰少校回电了!钨砂样本他们很满意,m1911 手枪的采购谈妥了,100 支手枪加 2000 发子弹,算咱们‘友邦支援价’,比市价低 25%,下个月就能从旧金山港发货!”
周明远接过电报,指尖扫过 “友邦支援价” 几个字,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 这是系统 “火力渐进” 布局的重要突破,美军制式手枪的加入,能大大提升后勤分队的近战能力。他立刻对通信兵说:“回电感谢约翰,顺便问他能不能帮咱们争取后续的弹药供应,就说只要价格合适,咱们每月能订 5000 发子弹。”
刚安排完电报回复,王参谋就拿着北平兵工厂的进度报告赶来:“团长,小张从北平发来电报,西山兵工厂的 5 台机床已经全部修复,上周试生产了 100 根步枪枪管,经测试,精度和耐用性都不输外购的,今天就能运第一批到南京!”
“好!让运输连派三辆卡车去北平接货,务必保证枪管完好。” 周明远翻着报告里的枪管检测数据,眼中满是赞许,“另外,让小张在北平招 20 名熟练铁匠,扩大零件生产规模,争取下月能自己组装完整的汉阳造,往后咱们的步枪供应就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了。”
王参谋刚领命离开,白秀珠就提着一个食盒走进办公室,里面是刚做好的绿豆糕 —— 南京五月已有些燥热,她特意让人做了清热解暑的点心。“刚从北平表哥那里收到消息,” 她一边给周明远递点心,一边说道,“西山兵工厂附近的村民听说咱们在造打鬼子的枪,都愿意来帮忙,有的还主动提供自家的木料做枪托,说不要工钱,就想早点把鬼子赶出中国。”
周明远心中一暖,拿起一块绿豆糕,入口清甜:“老百姓的心意不能辜负,让小张给帮忙的村民按市价算工钱,再送些脱水蔬菜和急救包过去 —— 咱们不仅要造好枪,还要让老百姓知道,咱们是真心为了保家卫国。”
五月初五端午节,上海的码头格外热闹。周明远刚踏上码头,就看到佟毓婉站在一堆木箱旁等候,穿着一身浅蓝色旗袍,手里拿着一份扩产报告。“周团长,你可算来了!” 她快步迎上来,指着身后的木箱,“脱水蔬菜厂扩产完成,现在每月能产 5 吨,今天刚装了 2 吨发往长城前线;药厂的急救包也增产到每月 500 个,这是首批 500 个的验收清单,你过目。”
周明远接过清单,看到 “磺胺粉含量达标”“止血绷带拉力合格” 的标注,满意地点点头。两人正说着,比利时洋行的经理带着几名工人走来,指着远处的货轮:“佟小姐,周团长,追加的 50 挺捷克式轻机枪到港了,现在就能卸货验收,要不要去看看?”
一行人走到货轮旁,工人正将盖着帆布的机枪搬下来。周明远掀开帆布,拿起一挺机枪,拉动枪栓,动作流畅 —— 经过前几次的接触,他对枪械的熟悉度早已不是当初可比。“精度怎么样?” 他问道。洋行经理立刻递过测试报告:“都按欧洲军用标准检测过,射程和射速都没问题,还附赠了 1000 发子弹,算是咱们的端午贺礼。”
验收完机枪,佟毓婉拉着周明远来到商会的会议室,桌上摊着两张新的洋行联络清单:“这是我新对接的英国和法国洋行,英国洋行能供应迫击炮炮弹,法国洋行有军用帐篷,我已经初步谈了价格,比之前的渠道低 10%,你看要不要深入谈?”
周明远看着清单上的 “82mm 迫击炮炮弹”“防水军用帐篷”,眼中一亮 —— 这正是前线急需的物资。“谈!” 他毫不犹豫,“你负责跟进英国洋行的炮弹采购,我让南京那边准备定金;法国洋行的帐篷先订 500 顶,下个月送到教导总队,要是质量好,后续再追加订单。”
两人正商议着,周明远的脑海里突然响起系统提示音:【检测到宿主完成 m1911 采购落地、北平兵工厂量产、上海物资扩产,触发 “战略储备” 成就,获得 “成本优化” 永久 buff(后续采购物资成本再降 15%);同步解锁 “迫击炮炮弹生产图纸”,可指导上海商会合作生产炮弹,减少对外依赖。当前系统等级:4 级(4600\/5000 军功值)】
五月初十,北平西山兵工厂传来好消息 —— 首批 100 支自制汉阳造组装完成,经测试,各项性能均达标。周明远收到电报时,正和杨立华在九江码头准备第二次钨砂交接。“苏区那边说,这次的钨砂增加到 60 吨,还愿意提供 2 名熟练的矿工,帮咱们指导钨砂提纯。” 杨立华递过交接清单,语气中满是欣慰,“他们还说,要是咱们的兵工厂需要技术支持,也能派工程师过来。”
周明远接过清单,看着 “60 吨钨砂” 的字样,心中感慨 —— 从最初的物资支援,到如今的技术互助,与苏区的合作越来越深入。“把矿工和工程师安排到西山兵工厂,待遇按军政部技术人员标准算。”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给苏区多送 10 箱药品和 5 支自制的汉阳造,算是咱们的回礼。”
交接完钨砂,周明远站在码头,望着缓缓驶离的乌篷船,心中满是成就感。从长城抗战的紧急支援,到如今沪宁北平的多线布局,从依赖外购到自制装备,后勤军团的 “保障网” 越来越密。他知道,距离 1937 年淞沪会战还有四年,这四年里,每一次的物资积累、每一次的渠道拓展,都是为了在未来的战场上,能多一分胜算,多救一些弟兄。
回到南京时,已是五月中旬。周明远刚走进教导总队营地,就看到士兵们正围着新到的自制汉阳造欢呼,小张拿着一把步枪跑过来,兴奋地说:“团长,您看!这是咱们自己造的枪,比外购的还好用!”
周明远接过步枪,阳光下,枪身泛着冷冽的光。他举起步枪,瞄准远处的靶心,扣动扳机 —— 虽然没有实弹,但动作标准流畅。“好枪!” 他赞叹道,“让各团来领枪,再组织训练,务必让弟兄们熟悉新枪的性能。”
夜深了,周明远坐在书桌前,打开系统界面,看着 “4600\/5000 军功值” 的进度条,又翻出迫击炮炮弹生产图纸,在笔记本上写下 “六月目标:推进炮弹合作生产、完成 m1911 手枪接收、扩大北平兵工厂规模”。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 这是他 “全面抗战布局” 的又一步,也是属于后勤军团的传奇,继续书写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