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将所有红花会刺客擒获后,尽数投入京城大牢严加看管。消息传到四爷府,英台与胤禛商议:“红花会成员虽行刺有错,但其中不少人是因早年受误导,并非天生恶徒。如今藏边虽定,仍需人暗中探查准噶尔残部动向,若能招降他们,让其戴罪立功,既免了杀戮,也能为朝廷添一份力。”
胤禛点头赞同:“此计甚好,只是他们刚遭擒获,未必肯轻易归顺,需你我亲自去狱中劝说,晓以利害、示以诚意。”
次日,二人来到大牢。牢内阴暗潮湿,红花会成员见他们前来,大多面露警惕,唯有此前的分舵主别过脸去,不肯对视。英台走到牢门前,语气平静却真诚:“我知道你们中不少人曾受清廷压迫,心怀怨恨,但如今大清已非往日——台湾收复、藏地平定,百姓安居乐业,朝廷也在肃清贪腐、善待万民。你们行刺我,是为‘反清大业’,可若这‘大业’只会让百姓陷入战乱,又有何意义?”
分舵主冷哼一声:“少花言巧语!我们落到这般田地,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胤禛却上前一步,沉声道:“朝廷不愿杀你们,反而给你们一条生路——藏边仍有准噶尔残部游荡,需人暗中探查敌情。若你们肯去,戴罪立功之日,便是朝廷赦免之时;若立大功,还能获封官职,真正为百姓做事,不比做这见不得光的乱党强?”
这番话让不少红花会成员动摇了——他们中多数人本是普通百姓,只因生计所迫才加入红花会,如今有机会洗刷罪名、堂堂正正做人,谁也不愿再困于牢狱。一名年轻成员忍不住开口:“若我们去了藏边,朝廷真能信守承诺?”
英台当即取出一枚令牌,隔着牢门递过去:“这是‘探敌先锋’令牌,持此令牌,藏地守军会配合你们行动。若你们立功,我与四爷以性命担保,朝廷绝不食言。”
分舵主看着令牌,又看了看身旁动摇的同伴,终于松了口:“好!我们信你一次!若能为百姓做事,我们便不再与朝廷为敌,若有二心,甘受军法!”
三日后,红花会成员换上清军探哨服饰,在暗卫护送下前往藏边。临行前,英台特意叮嘱:“藏边环境艰苦,你们既要查探敌情,也要注意自身安全。记住,你们此行不是为了朝廷,是为了藏地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红花会成员在藏边草原上隐蔽前行,仔细观察着准噶尔残部的踪迹;远处,藏地守军正根据他们传回的情报,调整防务部署。玉佩在阳光下泛着光,像是在为这场“化敌为友、共护边疆”的转变,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光芒渐渐变得柔和而坚定,像是在诉说:真正的治世,从不是靠杀戮征服,而是靠诚意与包容化解矛盾。英台与胤禛的劝降,不仅为朝廷增添了探敌力量,更让曾经的乱党找到正道,用行动守护百姓——这份“化戾气为祥和”的智慧,正是大清长治久安的关键。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囚中劝降”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大牢对话与红花会成员奔赴藏边的场景,并陈列了“探敌先锋”令牌的复刻本。游客们看到曾经的刺客变为探哨,纷纷感叹:“最好的治理,是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英台与胤禛没有选择严惩,而是用诚意引导他们走向正途,既稳固了边疆,也彰显了盛世的包容,这份远见与胸怀,令人钦佩。”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红花会成员探查敌情的画面,与令牌复刻本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江山的安稳,从来不是靠对立与仇恨,而是靠理解与转化;每一次给人机会的善意,每一份化敌为友的努力,都在为家国的长久和平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