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号”的实验室里,娜拉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温度曲线,眉头拧成了结。
“玛拉,你看——”她用指尖划过屏幕,“这周热泉区的水温比上月高了0.5c,共生体的微生物活性下降了18%。”
玛拉推了推眼镜,调出三个月的环境数据:“不止如此。全球海洋温度过去一年上升了0.3c,汤加海沟的热泉区首当其冲。我们上周采集的微生物样本,耐热酶的活性降低了25%。”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林深端着热可可进来,颈间的银挂坠蹭过门框:“怎么了?你们的表情像发现了大问题。”
娜拉把屏幕转向他:“林叔叔,深海在‘发烧’。如果我们不阻止,共生体的微生物可能会死亡,到时候塑料分解不了,鱼群也会消失……”
林深的手顿了顿。他想起三年前初次下潜时,热泉的橙红色流体像沸腾的岩浆,共生体的触腕在水中舒展;如今,那些“星尘精灵”的家园,正在被悄悄加热。
接下来的两周,孩子们把实验室搬到了海边。他们在热泉口附近搭建了模拟装置——透明玻璃罐里装着热泉水、微生物样本和温度控制器,像一个个迷你的“深海实验室”。
“我们模拟不同温度梯度。”娜拉调整着控温旋钮,“从当前的28c升到32c,看微生物的活性变化。”
玛拉盯着显微镜:“30c时,耐热酶的活性下降了40%;32c时,微生物开始大量死亡!”她调出数据图表,线条像断崖一样下跌,“如果海水温度再升2c,共生体可能无法存活。”
周川凑过来,看着玻璃罐里逐渐失去光泽的微生物:“这些小家伙比我们想象中更脆弱。”
“但它们在努力适应。”娜拉指着30c的样本,“你看,这些微生物正在聚集,像在形成保护层——它们可能在进化出更耐热的机制!”
林深望着玻璃罐里的微光,想起林夏的笔记本最后一页:“深海是地球的肺,我们要好好呼吸。”如今,孩子们的实验,正是在为地球的“肺”做体检。
为了找到解决办法,孩子们联系了国际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视频连线时,白发苍苍的教授看着他们的实验数据,眼睛亮了:“你们的发现很重要!嗜热菌的耐热酶是关键——如果能提取这种酶,或许能增强其他微生物的耐热能力。”
“我们能试试吗?”娜拉急切地问。
“当然!”教授发来一份酶提取的实验方案,“但需要高精度的离心机和基因测序仪——这些设备你们没有。”
玛拉咬了咬嘴唇:“我们可以借!去大学的实验室,或者找企业赞助。”
林深点头:“我联系‘深海科技’公司,他们有闲置的设备。”
当晚,孩子们坐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热泉。娜拉摸着颈间的挂坠(那是林深送的,刻着“星尘守护者”),轻声说:“林夏阿姨要是知道我们在研究耐热酶,一定会很开心。”
玛拉补充:“她说过,‘守护不是阻止变化,是帮生命适应变化’。”
提取酶的实验持续了三天。孩子们穿着白大褂,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操作离心机,收集微生物的细胞碎片。
“看!”玛拉指着电泳仪上的条带,“我们提取到了耐热酶的基因片段!”
娜拉兴奋地跳起来:“接下来要做基因编辑,把这些基因导入其他微生物,增强它们的耐热能力!”
实验成功的那天,实验室里响起了欢呼。周川拍着孩子们的肩膀:“你们做了件了不起的事——不是解决一个问题,是给整个共生体家族找了条‘活路’。”
一周后,孩子们写好了研究报告。报告里有数据、有实验过程、有应对建议:
监测热泉温度变化,建立预警系统;
提取耐热酶基因,增强共生体的适应能力;
推动当地减少碳排放,降低海水升温速度。
他们把报告提交给了国际海洋保护联盟。
半个月后,联盟的回复传来:“你们的研究将被纳入‘深海生态适应计划’,明年将在全球热泉区推广。”
娜拉和玛拉在甲板上拥抱,海风把报告的边角吹得翻飞。林深站在她们身后,望着海面的蓝光——那是共生体的微生物在发光,像在庆祝这场“生命的胜利”。
当晚,林深给林夏的旧号码发去消息:“小夏,孩子们研究出了耐热酶,能帮共生体适应升温的海水。他们没有停止守护,反而把问题变成了希望。你说的‘地球的肺’,他们正在用心呼吸。”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咸涩的海雾。林深知道,这只是开始。
当孩子们学会用科学回应变化,
当守护从“阻止”变成“适应”,
当每一个微小的实验都变成保护地球的力量,
我们终会明白——
所谓“共生”,
不过是生命与生命,
在变化里,
一起学会,
更勇敢地,
活下去。(2000字)
扩写说明:
新挑战:气候变化:将冲突从“技术故障”“局部污染”升级为“全球变暖”,体现守护议题的宏观性与紧迫性;
科学深度:围绕“耐热酶”“微生物适应机制”展开,基于现实中嗜热菌的研究(如热泉古菌的耐热基因),增强科学可信度;
角色成长:孩子们从“解决问题”转向“主动研究”,设计实验、提取基因、撰写报告,展现从“执行者”到“研究者”的蜕变;
情感传承:林夏的“地球的肺”台词贯穿始终,将亡妻的遗愿与孩子们的行动联结,强化“守护是爱的延续”;
主题升华:从“保护现有生态”到“帮助生态适应变化”,深化“共生”的内涵——不是征服或阻止,而是与自然一起成长。
整体保持温暖励志的基调,用具体的科学实验与情感细节,让“小科学家”的成长更真实,让“守护地球”的主题更具时代性与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