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秋日的阳光透过高窗,落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映出一片肃穆的光晕。“圣母神皇”武媚端坐于御座之上,身着常服,神色平静,然而那双凤眸扫过阶下肃立的几位核心重臣时,却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革新鼎故的决断之力。上官婉儿依旧侍立在侧,纸笔齐备,她知道,继尊号之后,另一场关乎帝国权力骨架的变革,即将在这殿内拉开序幕。
武媚没有多余的寒暄,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朕观前代治乱,皆系于制度得失。今既承天景命,自当革除弊政,效法古圣,更定官制,以适应当世之需,亦为万世开太平之基。”
几位大臣,如鸾台侍郎骞味道、夏官尚书韦待价等人,皆屏息凝神,心中已然有所预感,但听到“更定官制”四字,依旧感到一阵心惊。
“首先,”武媚的目光转向掌管监察的官员,“御史台,职司风宪,纠劾百僚,责任尤重。然‘御史’之名,沿用已久,威仪或有不显。自即日起,改御史台为——肃政台!”
“肃政”二字,如同惊堂木拍下,带着凛冽的肃杀之气,远比“御史”更具压迫感。骞味道等人立刻躬身:“陛下圣明!”
“肃政台既立,权责当更为明晰。”武媚继续道,语气不容置疑,“于肃政台内,增置左肃政大夫、右肃政大夫各一员。左肃政大夫,专司监察朝廷百官,分察六部及京畿诸司;右肃政大夫,则掌外州都督、刺史及地方长吏之监察。二者并立,内外兼修,务使吏治清明,纲纪整肃。”
这一划分,将监察之权从中央到地方彻底细化,形成了两张更为严密、直接对神皇负责的监察网,其集权之意,昭然若揭。
这还未完。武媚的视线转向掌管决策与执行的中枢三省,她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在沿用了数百年的李唐旧制之上。
“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审议封驳,更名为——鸾台。”
“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更名为——凤阁。”
“尚书省,统辖六部,总领政务,更名为——文昌台。”
鸾台、凤阁、文昌台!
名称一变,气象顿新。昔日象征着男性皇权与李唐正统的“省”之名,被更具女性色彩、更富祥瑞意味的“台”、“阁”所取代。鸾凤和鸣,文昌司命,无一不在强调着她这位“圣母神皇”临朝的独特性与神圣性。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易,更是从意识形态上,对旧有权力符号的系统性清除与替代。
武媚看着阶下神色各异的臣子,缓缓道:“名称既改,职能亦当做相应调整。具体细则,尔等稍后详议,呈报于朕。总要以提高效率、强化中枢、令行禁止为要。”
“臣等遵旨!” 骞味道等人压下心中的波澜,齐声应道。他们明白,这并非商议,而是诏令。从此刻起,大唐的中央官制,其核心部分已然被彻底打上了武周的烙印。
上官婉儿运笔如飞,将神皇的每一道谕令准确记录。她听着那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新名称,心中了然。肃政台的森然,鸾台凤阁的华美,文昌台的庄重,无不是为了拱卫那唯一的、至高的“圣母神皇”。这不仅仅是权力的重组,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旨在从名到实彻底颠覆旧秩序的政治仪式。
笔墨落处,旧的骨架正在被拆解,新的框架正在被搭建。而这紫宸殿,便是这鼎革蓝图的最初描绘之地。殿外秋风依旧,殿内却已是一番崭新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