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书房
秋雨初歇,夜色如墨,书房内烛火通明,却照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凛冽寒意。武媚端坐于御案之后,面前摊开着一份刚刚由心腹内侍密呈上来的奏疏。奏疏并非寻常纸质,而是一卷略显陈旧的暗黄色帛书,边缘甚至有些毛糙,带着刻意做旧的痕迹。
这正是明崇俨的“密奏”。他并未亲自前来,而是选择了这种方式,更显其事之“秘”,其言之“重”。
武媚的目光落在帛书之上,指尖冰凉。帛书上的字迹并非明崇俨平日所用,而是以一种略显古怪、似篆非篆的笔法书写,仿佛来自某个隐秘的传承。开篇依旧是那些玄虚的天象之语,“荧惑入太微,犯帝座”、“东宫有赤气直冲斗牛”云云,老生常谈,却也为后续铺垫了足够的“天命”氛围。
真正让她目光凝滞、呼吸微促的,是后半部分。
帛书中详细“记述”了数月前,太子李贤于东宫后苑“偶然”获得一方古玉。据称,此玉色泽青黑,上有天然形成的、酷似龙纹的脉络。明崇俨在帛书中言之凿凿,称此乃“潜龙之璧”,并引用了一段晦涩难懂的谶纬歌诀,大意是“青璧现,东宫变;龙纹隐,紫垣震”。他进而“解读”道,此玉出现,正应了太子“非久居人下”之相,其“潜龙”之姿已得“天授”,暗示其有迫不及待、欲要腾飞之“异志”!
更为险恶的是,帛书末尾,明崇俨竟还“附上”了一首不知从何处拼凑、或干脆是他自己杜撰的童谣,借“长安小儿之口”传唱,其词隐隐约约,似是在影射东宫将取代当今“日月”(暗指天皇天后)!
“啪!”
武媚猛地将帛书拍在案上,发出一声闷响。胸膛剧烈起伏,凤目之中寒光爆射,那里面再无半分犹豫,只剩下被触犯逆鳞后的滔天怒意与冰冷杀机!
潜龙之璧?天授异志?童谣影射?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伎俩,若在平日,她或许会嗤之以鼻。但在此刻,在她对李贤的猜忌与日俱增、权力受到潜在威胁的敏感时期,这些精心编织的“证据”,便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们完美地“印证”了她心中最深的恐惧——她的儿子,她一手扶持起来的太子,不仅羽翼丰满,更已生出了不臣之心!甚至可能借助这些“天命所归”的鬼蜮伎俩,动摇她的统治根基!
她可以容忍儿子有能力,但不能容忍这能力威胁到她的权柄;她可以容忍政见不合,但不能容忍任何颠覆的苗头!李弘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她绝不允许再出一个李贤!
“来人!”武媚的声音如同淬了冰,在寂静的书房中回荡。
一名心腹内侍应声悄无声息地入内,躬身听命。
“传朕密旨,”武媚目光森冷,一字一句,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着令北门学士,暗中收集东宫近一年来所有往来文书、宾客名录;命控鹤府(或她信任的其他秘密机构)严密监视东宫属官及与太子过往密切之臣工的一举一动,但有异常,即刻密报!再去查,给朕彻底地查,那所谓的‘潜龙之璧’,究竟是怎么回事!”
“奴才遵旨!”内侍心头一凛,深知风暴将至,不敢多问,连忙领命而去。
书房内,再次只剩下武媚一人。她缓缓坐回椅中,拾起那卷帛书,指尖用力,几乎要将那帛布捻碎。窗外,夜色深沉,雨后的空气带着刺骨的凉意。
一场针对当朝太子的、由谗言点燃、由猜忌助燃、由权力欲望最终催化的狂风暴雨,在这秋夜深处,已然凝聚了足够的力量,即将以雷霆万钧之势,轰然降临。而东宫那片天空,此刻已是黑云压城,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