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州海岸,巡察间隙
链州主岛东侧,有一处僻静的海湾,礁石嶙峋,浪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退去,留下湿漉漉的沙砾和细微的泡沫,周而复始。李弘寻了个空隙,独自来到此处。云霜并未紧随,而是立于远处一方高耸的礁石之上,身影在海天之间显得渺小却坚定,她的目光依旧警惕地巡弋着四周,确保这片区域的安全,同时也留给李弘片刻独处的空间。
海风带着沁人的凉意,吹拂着李弘的面颊和衣袍。他负手而立,望着眼前无垠的、不断涌动变化的大海,心中亦是思潮起伏。
链州数日,所见所闻,远超他在墨城格物院与政经学院三年所读的任何一本书卷。周崇山沙盘前条理清晰的布防阐述,与“望归”哨所那带着裂纹的观测镜和戍卒磨损的军服,形成了第一重冲击。市集上老渔民对加税的抱怨、绳索铺汉子对官商勾结的隐晦指控、以及新附岛民努力融入却难掩的隔阂,是第二重冲击,让他触摸到了官方文书之下,民生多艰与利益交织的真实脉络。
而昨日政务厅内,那看似平静却暗藏机锋的质询,孙彪与赵德明瞬间的慌乱与周崇山看似公正的转圜,则是第三重,也是最直接的一重冲击。他亲身感受到了权力场中的博弈,感受到了律法条文与现实执行之间的巨大鸿沟,也感受到了自己这个“巡察使”身份所能带来的压力与震慑。
“眼观民生之多艰,耳听基层之实言,方知‘华胥之路’在何处,汝之责任在何方。” 东方墨的临别赠言,此刻在心中回荡,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条路,并非坦途,不仅有外部的风浪,更有内部的沉疴与暗礁。仅仅“看到”和“听到”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去“辨别”真伪,去“判断”是非,乃至在必要时,去“断”开那些阻碍前行的荆棘。
他想起自己面对赵德明狡辩时的冷静,引述律法时的从容,以及最后那不容置疑的限期整改要求。那一刻,他不再仅仅是学习政经理论的李弘,而是真正行使着华胥赋予的权责,试图去厘清迷雾、拨正航向的巡察使。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压力,也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创造的实感。
肩上的责任,随着对这片土地了解的深入,愈发清晰,也愈发沉重。
远处礁石上,云霜的目光偶尔会掠过海湾边那个凝立不动的蓝色身影。她能看到他眉宇间凝集的思虑,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初历世事后的沉淀。与她出发前接到的关于“前太子仁弱”的模糊评价不同,这几日观察下来,此子心性之韧、悟性之高、行事之分寸,皆超出预期。他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敢于直面质询,更难得的是,懂得适可而止,引而不发。是一块值得雕琢的璞玉,只是,尚需更多风雨磨去最后的稚嫩,方能真正成为支撑华胥未来的栋梁。
她对李弘的评估,在冷静的记录中,悄然添上了“可造之材”四字。两人之间,那基于职责与旅程的初步默契,在海潮的往复声中,无声地加深了一层。
李弘弯腰,拾起一枚被海浪冲刷得光滑的卵石,握在掌心,感受着那冰凉坚硬的触感。他将卵石奋力掷向大海,看着它划出一道弧线,消失在翻涌的浪花之中。
链州只是起点,前路漫漫。潮水涌上心间,带走几分书卷气,留下更多对现实的认识与肩负使命的决然。他转身,离开海滩,步伐比来时更为沉稳。云霜也从礁石上轻盈跃下,无声地跟随着,新一轮的巡察,即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