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的雷磁匕首刚收回鞘,腕甲的信号解析界面突然跳红——天琴座方向的跨文明信号,竟与匕首里的红熵残痕产生了0.82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这意味着两者的频率共振强度已逼近“干扰阈值(0.85)”。
“傅里叶变换结果出来了!”赵师兄的手指在全息屏上疾点,光屏上的波形图如紊乱的蛛网,“信号里嵌着星图碎片,坐标编码方式和血月蛊hx-09基因的AGct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但红熵残痕的**低频谐波(20hz)**在干扰解码,每0.5秒就会让相位系数偏移1.2%,再这样下去,解码误差会超过30%!”
苏清寒已提剑掠向躁动的牦牛战蚁群。她的剑刃由“氮化硼陶瓷”打造,硬度9.0 mohs,恰好克制战蚁颚部的碳化钨成分(硬度9.5 mohs),但韧性更优。剑光划过冻土时,寒月草汁凝成的光膜瞬间铺开——这是她将草汁加热至28c的最优形态,黄酮苷浓度维持在19mg\/ml,虽愈合效率降至0.7cm\/天,却额外产生15%的“抗共振缓冲层”,光膜表面的能量涟漪与战蚁的红熵波动形成微妙的相消干涉。
林砚按住发烫的匕首鞘,残痕的红芒正透过“钕铁硼合金”缝隙渗出。他紧急调出熵减程序:匕首释放的**-0.02J\/(K·s)熵减效应如无形冰壁,试图冻结残痕的能量膨胀。但异变陡生——残痕的量子频竟从580hz诡异地跳到了520hz**,这正是磷光蛊纠缠光子的“特征吸收峰”频率,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共振的节奏。
“小心低频陷阱!”赵师兄的惊呼声刚落,林砚只觉掌心一麻,雷磁匕首竟脱手飞出。红熵残痕化作一道620nm波长的红光,如毒蛇般直扑信号解析仪。光屏上的星图碎片瞬间扭曲,原本清晰的“天琴座赤经18h28m”被篡改为“赤经22h15m”——那是血月文明古籍中记载的“熵增陷阱区”,一旦踏入,能量将呈指数级失控。
苏清寒的剑光如闪电般斩向红光,剑刃与红光碰撞的瞬间,爆发出500mpa的压强,恰好在红光的“驻波节点”将其截断。但残痕却分裂成三缕,如跗骨之蛆缠上三只牦牛战蚁。战蚁的能量密度骤升至9.2魂\/cm3,虽未突破高原生态的“8.0魂\/cm3稳定阈值”,却开始围绕解析仪形成一个直径十米的共振场,地面的冻土以0.3mm\/s的速率龟裂。
林砚趁红光被斩断的间隙,一个箭步夺回匕首,将其狠狠插入冻土。“赵师兄,用去铁胺蛊!”他吼道,“把环境铁离子浓度压到0.3μmol\/L以下,断了残痕的能量源!”
赵师兄的去铁胺蛊如黑色迷雾散开,战蚁体内的铁离子被迅速螯合,能量密度以0.5魂\/cm3·min的速率回落至7.8魂\/cm3。红熵残痕的光芒随之黯淡,如将熄的烛火。解析仪屏幕闪烁片刻,星图碎片终于稳定拼接——除了天琴座坐标,还浮现出一行碱基编码:“AGct-07,熵减密钥在陨铁图腾的莫比乌斯环拓扑结构中”。
林砚拾起匕首,残痕已缩成针尖大小,却仍在以0.1hz的微频跳动,如一颗埋在武器里的定时炸弹。他抬头望向苏清寒,后者剑眉微蹙,目光投向远处雪山——那里,正是传说中陨铁图腾的埋藏地。
“看来,血月文明的遗产里,藏着对抗红熵的真正答案。”苏清寒的剑刃轻颤,“但天琴座的信号……更像是有人在拿我们当棋子。”
远处,牧民的孩童正好奇地抚摸着恢复温顺的牦牛战蚁,战蚁触角轻颤,似乎在传递着某种来自星空的讯息。林砚握紧雷磁匕首,鞘中那道红痕的微光,在高原的罡风中,悄然与天琴座的星光连成了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