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罡风卷着沙粒,打在林砚的雷磁匕首上,溅起细碎的火花。他凝视着眼前的“牦牛战蚁”群落——这些本该在草原上与牧民共生的生物,此刻正因基因变异陷入狂乱,蚁群中央,一只体长半米的蚁后正释放出暗红色的能量涟漪,与天际的红熵云团产生诡异的共振。
“基因测序结果出来了!”苏清寒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急切,“牦牛战蚁的Fer-1基因发生3拷贝数变异,和血蛊的进化路径高度相似!它们的基因频率与红熵量子频550hz完全共振,这是能量失控的根源!”
林砚眉头紧锁,调出腕甲的全息面板:牦牛战蚁的能量密度已达12.5魂\/cm3,远超“高原生态稳定阈值(8.0魂\/cm3)”。根据危机指数公式,\\text{危机指数} = \\frac{12.5 - 8.0}{8.0} \\times 1.5(高原地形复杂度) \\times 0.8(团队半血状态)≈ 0.84——这个数值意味着,若不干预,**2个叙事时标(约48小时)**内,高原能量场将彻底崩塌。
“赵师兄,用‘去铁胺蛊’降低环境铁离子浓度!”林砚下令的同时,握紧雷磁匕首。匕首表面的雷磁纹路亮起幽蓝光芒,580hz的磁场开始干扰蚁群的共振频率。但异变陡生:蚁后体表的红熵能量突然暴涨,形成一道能量壁障,雷磁波撞上壁障,竟被反弹回来,在地面炸出半米深的焦坑。
“它们的共振频率变了!”赵师兄的惊呼声带着难以置信,“红熵量子频从550hz跳到了580hz,和你的匕首频率完全一致!”
林砚心头一沉——这意味着雷磁匕首的磁场不仅无法干扰,反而成了共振的“放大器”。他迅速撤去磁场,转而激活匕首的“熵减模式”,试图用**-0.02J\/(K·s)**的熵减效应抵消红熵的膨胀。但蚁群的能量密度仍在攀升,12.5魂\/cm3、13.0魂\/cm3……每一次共振,都让高原的冻土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必须切断基因共振的源头!”苏清寒的剑影掠过林砚耳畔,“我查到它们的共振节点在蚁后的‘量子感知器官’,那里有一个莫比乌斯环结构,是量子隧穿效应的关键!”
林砚目光一凝。莫比乌斯环的拓扑结构,意味着常规物理攻击无法奏效——除非攻击能同时作用于环的“两面”。他看向赵师兄:“让你的‘磷光蛊’释放纠缠光子对,我需要520nm波长的强光!”
磷光蛊的荧光与苏清寒的剑光交织,在蚁后头顶形成一道光网。林砚的雷磁匕首则调整频率,不再干扰,而是同步580hz的红熵量子频,如同一个“调音叉”,将蚁后的共振频率牢牢锁死。
“就是现在!”
苏清寒的剑突然分解成无数细碎的光刃,每一道都精准瞄准光网的“节点”——那些节点对应着莫比乌斯环的“单侧断裂点”。当光刃同时刺入,蚁后体表的红熵能量瞬间紊乱,量子感知器官发出刺耳的尖啸。林砚趁机将雷磁匕首刺入蚁后胸腔,启动“基因锁止程序”——匕首释放的电磁脉冲精准命中Fer-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将其甲基化水平强行提升30%。
基因共振的嗡鸣戛然而止。牦牛战蚁的狂暴褪去,体型缩回正常大小,茫然地在高原上徘徊。红熵云团也随之消散,露出澄澈的蓝天。
但林砚的腕甲突然发出警报:“检测到跨文明信号溯源——红熵量子频的源头,指向天琴座方向!”
他抬头望向星空,那里,一颗陌生的恒星正闪烁着与红熵云团相同的暗红色光芒。苏清寒走到他身边,剑刃上还残留着量子隧穿的微光:“看来,这只是一场更大风暴的前奏。”
远处,牧民的帐篷升起炊烟,牦牛战蚁温顺地舔舐着草叶上的露珠。林砚收回雷磁匕首,匕首的纹路中,一道细微的红熵残痕正缓缓隐去。他知道,关于基因、量子与跨文明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