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本的顾虑不无道理,杨勇的实力确实可怕;可刘黑闼的话也让他心动——河北之地,他经营多年,岂能甘心臣服于他人?
窦建德端起茶杯,却发现茶水已经凉了。
他望着窗外,洺州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百姓们安居乐业——这是他多年心血换来的成果,他实在不想因为收留宇文化及而毁于一旦。
可转念一想,杨勇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河南。
就算不收留宇文化及,河北与隋军的冲突恐怕也在所难免。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早做准备,宇文化及的残部,或许能成为一道缓冲。
“好了,你们都先退下吧。” 窦建德摆了摆手,“此事容本王再想想。”
宋正本还想再说什么,却被窦建德制止了。
他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与刘黑闼一同退了出去。
殿内只剩下窦建德一人。
“收留,还是不收留?” 窦建德喃喃自语,陷入了沉思。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如同他此刻纠结的心情。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从洺州划过漳水,落在的位置。
那里,仿佛能看到杨勇那双锐利的眼睛,正盯着河北这块肥肉。
而此时的杨勇已带着房玄龄等人踏上返回洛阳的归途。
马车行驶在官道上,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规律的咯吱声。
车窗外,田野里的麦苗已抽出新绿,农人牵着耕牛在田埂上忙碌,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河南之地在杨勇的治理下,已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陛下,”房玄龄放下手中的卷宗,看着闭目养神的杨勇,轻声道,“窦建德那边传来消息,司马德戡已抵达洺州,宇文化及的残部正屯驻在漳水北岸,看样子是在等窦建德的答复。”
杨勇缓缓睁开眼,目光深邃如潭:“窦建德素有野心,却又优柔寡断。宇文化及虽是丧家之犬,但麾下尚有数千骁果军,对窦建德而言,无异于一笔可观的筹码。他若不收留,便是将这股力量推向咱们;若收留,便等于与咱们撕破脸皮——无论如何选择,他都绕不开与大隋的对决。”
房玄龄点头道:“陛下明鉴。依臣之见,窦建德十有八九会收留宇文化及。此人经营河北多年,一直对河南虎视眈眈。如今咱们拿下瓦岗、魏县,一统河南,已逼近河北边境,他绝不会坐以待毙。”
“就让他先得意几日。”杨勇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待咱们安定河南,整合兵力,便是挥师北上之时。不过眼下,洛阳才是重中之重。”
他掀开马车窗帘,望着远处巍峨的城池轮廓,眼中闪过一丝感慨。
自起兵以来,他南征北战,洛阳虽一直是大隋的陪都,却始终未能真正安定。
如今宇文化及溃败,王世充就擒,天下格局已定,是时候将这座古都,重新推向历史的中心了。
三日后,洛阳城外。
护城河的冰已消融,清澈的河水倒映着高大的城墙,城楼上的“隋”字大旗在春风中猎猎作响。
守城的士兵看到杨勇的仪仗,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声音震彻云霄。
马车刚驶入城门,杨勇便听到一阵熟悉的呼唤,他心中一动,掀帘望去——只见城门内侧的空地上,一群人正翘首以盼,为首的正是身着凤袍的云韵,她身旁站着一个身形挺拔的少年,正是太子杨俨。
不远处,弟弟汉王杨谅也带着妻儿在等候,脸上满是激动。
“陛下!”云韵快步上前,眼中泛起泪光,三个月未见,她清减了些,却更显端庄。
“父皇!”杨俨来到杨勇面前跪拜行礼,“父皇,您可回来了!”
杨勇将儿子扶起,心中一片欣慰。
连日征战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俨儿又长高了。”他笑着捏了捏儿子的脸蛋,目光转向云韵,声音温柔,“辛苦你了。”
云韵摇摇头,眼中的泪水却忍不住滑落:“陛下平安归来,臣妾便不辛苦。”
“二哥!”杨谅带着妻子儿女上前见礼,他妻子张芳华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正是他们刚出生不久的幼子,“恭喜二哥大败宇文化及,平定河南!”
杨勇看着弟弟一家,笑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快起来吧。晋阳那边如何?”
“托二哥的福,晋阳一切安好。”杨谅起身道,“自从你走之后,突厥人一直没有再南下,百姓们都在安心耕作,秋收的粮食已经开始囤积了。”
“好!咱们回宫!”杨勇与众人一同向皇宫走去。
洛阳皇宫比长安的宫殿还要宏伟,气势颇为不凡。
宫道两旁的柳树抽出新芽,嫩绿的枝条在风中摇曳,几只燕子在檐下筑巢,叽叽喳喳地叫着,充满了生机。
回到寝殿,云韵亲自为杨勇卸下朝服,换上常服。
杨俨许久未见杨勇。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一会儿问“父皇,听说您有能喷火的铁管子?”,一会儿又说“儿臣跟着先生学了《孙子兵法》,父皇什么时候教我打仗?”
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他忽然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这般缠着父亲杨坚问东问西。
杨勇耐心地一一解答。
“打仗可不是好玩的事情。”杨勇笑着看着杨俨,“要先学好本事,才能保护百姓,守护家国。”
杨俨郑重地点点头,握紧小拳头:“儿臣知道!儿臣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杨勇打趣道:“呵呵,是啊,俨儿已经长成一个小大人喽。”
傍晚时分,宫中设宴。
杨勇邀请了杨谅一家赴宴,同时邀请苏威、房玄龄、魏征、王珪等重臣作陪。
席间,杨勇对诸位大臣对大隋的贡献表示了肯定和感谢。
之后又询问了晋阳的政务,杨谅一一作答,言语间条理清晰,颇有章法。
“看来这段日子,你成熟多了。”杨勇欣慰道,“晋阳是咱们的根基,有你在,朕很放心。”
杨谅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二哥教导有方。再说,有王先生帮着打理,臣弟也没做什么。”
云韵笑着为杨勇斟酒:“陛下不知道,谅弟如今在晋阳,可是百姓口中的贤王呢。他减免了赋税,兴修水利,还办了学堂,孩子们都叫他‘杨大善人’。”
杨谅摸了摸自己的头,有些脸红道:“都是孩子们乱起的,二哥你可别当真啊。”
杨勇闻言,更是高兴,举杯道:“哈哈哈!好!为了晋阳的百姓,也为了你,咱们干一杯!”
众人纷纷举杯,宴饮也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一夜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