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崇文殿侧殿的书房内,熏香袅袅,却并非寻常书斋的陈腐墨气,而是带着一丝清冽的松木味道。这里的布置也与传统太子讲学的场所大相径庭。靠墙立着巨大的书架,上面除了经史子集,更多了许多舆图、算学模型、甚至还有一些矿石、植物标本。一张宽大的书案上,摊开的并非《论语》或《尚书》,而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大炎疆域及周边形势图》。
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琰,穿着常服,端坐在书案前,小小的身姿挺得笔直,一双清澈的眼睛带着好奇与些许紧张,望着刚刚走进来的林弈。
“臣,参见太子殿下。”林弈依礼躬身。
“太师不必多礼,快请坐。”太子的声音尚显稚嫩,但礼节周到,显然受过严格的宫廷教育。
林弈在太子下首的师位坐下,目光平和地看向这位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他没有立刻开始讲授高深的道理,而是随手拿起书案上的一块呈蜂窝状的灰色石头,问道:“殿下可知此为何物?”
太子仔细看了看,迟疑地摇头:“学生不知。”
“此物名为‘浮石’,产于火山喷发之地,其质轻,能浮于水。”林弈将石头递给太子,“殿下可曾想过,为何它会比水轻?”
太子接过石头,掂了掂,果然很轻,小脸上露出惊奇之色:“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小孔吗?”
“殿下观察入微。”林弈赞许地点点头,“正是这些孔洞,使其体积增大,而重量却未同比增加,故能浮水。此乃‘格物’之理。为君者,虽不必躬耕于野,锻造于坊,却需知晓这天地万物运行之基本法则。如此,方能明辨是非,不为虚言所惑,亦能知人善任,推动有益国计民生之技艺发展。”
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从一个具体而微的实物入手,将“格物致知”的道理娓娓道来,瞬间吸引了太子的注意力。
接下来的课程,林弈更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他并非不教经史,而是将经史与实学紧密结合。讲授《史记·河渠书》时,他并非让太子死记硬背大禹治水的功绩,而是铺开黄河水系图,结合历代治理黄河的得失,分析其中的地理知识、工程原理以及组织民力的管理智慧。
“殿下请看,前朝于此地修筑堤坝,为何数年即溃?非人力不勤,乃未察此地土质松软,且河道在此拐弯,水流冲击力巨大之故。若通地理,明水利,便可知在此处筑坝,需用何法加固,需调集多少物料民夫,预算几何。此非空谈仁义所能解决。”
太子听得入了神,小手指着地图上的标记,提出一个个问题:“太师,那如果在这里开挖一条支流分流,是不是会好一些?”
林弈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殿下此议,暗合疏导之理。然开挖新河,需考量地势、民田、村落,利弊权衡,需周密计算。这便涉及到算学了。”他顺势引入简单的土方计算和成本效益概念,虽然浅显,却让太子初步明白了治理国家需要缜密的思维和量化的依据。
讲到经济,林弈更是不拘一格。他让内侍端来一碟糕点和几枚铜钱。
“殿下,若宫中仅此一碟糕点,而你我二人皆想得之,当如何?”林弈问。
太子想了想:“太师是师长,理当由太师先用。”
林弈微笑摇头:“殿下仁厚。然若推广至天下,米粮有限,而万民皆需,又当如何分配?强权夺取?亦或价高者得?皆非良策。”他指着铜钱,“此物本身不能充饥,为何众人皆愿以辛苦劳作换之?因其可换取所需之物。朝廷调控物价,保障流通,使钱有所值,物尽其用,便是‘经济’之道。若不通此道,则如前番京城粮价风波,奸商囤积,民心惶惶,社稷动摇。”
他用最浅显的比喻,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植入太子心中。
他甚至将讲武堂使用的沙盘缩小,搬到了东宫,与太子推演简单的军事布阵和历史着名战役。在沙盘上,山川河流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具体的地形;军队的调动、粮草的补给,都变得直观而生动。太子在推演中,不仅学到了兵法韬略,更深刻理解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以及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巨大影响。
林弈的教学,从不灌输,而是引导。他鼓励太子提问,甚至鼓励他质疑。当太子对某段历史记载提出不同看法时,林弈不会斥其“妄议”,而是与他一同查阅更多史料,分析不同记载的可信度,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太师,为何史书所言,有时前后矛盾?”一次课后,太子忍不住问道。
林弈沉吟片刻,答道:“殿下,史书乃人所撰写。撰史者有其立场,有其局限,亦受当时环境所影响。故读史,需有慧眼,需多方考证,需明白其‘所以然’,而非尽信书。为君者,更需有此清醒,方能不被谗言所蒙蔽,洞察世事真相。”
太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日复一日,太子的眼界在迅速开阔。他不再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的章句,开始对山川地理、民生疾苦、军政得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敬服林弈的渊博学识,更钦佩他那种将深奥道理化繁为简、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他心中,这位年轻的太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一座指引他认识真实世界的灯塔。
偶尔,皇帝会悄然来到崇文殿外,隔着窗棂,看着殿内那一大一小两个投入讨论的身影,看着太子眼中日益增长的光彩和求知欲,脸上总会露出欣慰而复杂的神色。
他知道,林弈正在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着帝国的未来。这或许,比他过去所做的任何一项改革,影响都更为深远。
而林弈,看着太子一点点褪去稚嫩,思维变得更加缜密,胸怀变得更加开阔,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播种已然开始,他需要耐心浇灌,静待花开。培养一位明君,任重而道远,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这颗帝国的希望之种,终将长成庇佑万民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