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娟娟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匹淡紫色的布料,轻纱随风微荡。
“文莉姐说了,的确良要过气了,太硬、太闷,年轻人不喜欢。明年流行轻飘飘、透风的那种面料。”
她眼睛发亮,声音都提高了。
“你猜这玩意儿,在海港一米要三十港币!”
苏晓玥屏住呼吸,指尖轻轻抚过那像云像雾的布料。
触感清凉柔滑,仿佛一碰就会化开。
她心头猛地一震,几乎是下意识地跑进里屋,翻开那本始终藏在床底的秘典。
羊皮封面微微泛黄,页角有些磨损。
她急急翻到“服装制作”那一页,目光迅速扫过。
果然,原本空白的页脚处,不知何时新多出了一行清晰的小字:“1981年夏流行色:薰衣草紫、薄荷绿。”
她攥紧了书页,心跳加快。
再抬头时,眼里已燃起火焰。
“娟娟姐,咱们得赶紧多进点这种布!”
她冲回铺子,语速急促。
“不是试水,是全力备货!颜色就按这两个来,数量越多越好!”
“你疯啦?这么贵!”
齐娟娟吓得往后一缩,声音都拔高了。
“这布进口的,一米进价就要十块多,内地谁买得起?谁说得准明年大家穿啥?要是压手里,咱们可就血本无归了!”
苏晓玥直视着她,眼神沉静。
“信我。”
当天下午,两人一咬牙,把磁带生意攒下的钱全投了进去。
可为了这个机会,她们决定赌一把。
她们托刘文莉在秦南帮忙采购,整整买了二十米雪纺布料。
花掉的钱接近三百块,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笔数目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几乎是倾家荡产的冒险。
布一运到村里,刚从三轮车上卸下来,苏德文看见包裹打开的一瞬间,差点背过气去。
他瞪大了眼睛,手指颤抖地指着那堆五颜六色的布料。
那布实在太薄了,薄得几乎能看清指尖的纹路。
在乡下人眼里,这样的布简直不成体统,穿出去怕是要惹笑话,甚至被人指着脊梁骨骂。
“你弄这玩意儿想干啥?做见不得人的衣服?”
他冲着女儿苏晓玥吼道。
他的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突突直跳。
“爸,你先别急。”
苏晓玥赶紧上前一步,语气尽量放软。
“这可是眼下最时髦的料子,海港的女明星上电视、走红毯,都穿这种雪纺做的裙子。”
她从布堆里轻轻抽出一匹淡紫色的布,在阳光下抖了抖。
那布便如水波般荡漾开来,泛着柔柔的光泽。
“做成衣服,城里人抢着买,一条至少能卖二三十块呢。”
“胡闹!”
苏德文怒不可遏,一脚踢开脚边的板凳。
“哪家正经姑娘穿这种透得跟没穿似的布?你这是想让咱们老苏家的脸都丢尽吗?”
他说着,一把抓起一卷薄荷绿的雪纺,转身就往厨房灶台边走,想把它扔进灶膛里烧了。
这时,刘小英突然从屋里冲了出来,一把拦在丈夫面前。
她的头发有些散乱,脸上带着少见的坚决。
“老苏!别动!你不能烧!”
她伸出瘦弱的手臂死死攥住那卷布的一角。
“这料子……”
她顿了顿,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其实并不是不能用。要是做外衣确实不合适,可要是做内衬呢?外面再罩一层薄纱,既飘逸又得体,还能显出层次来。”
她说得条理分明,连苏晓玥都愣住了,惊讶地望着母亲。
刘小英察觉到女儿的目光,悄悄朝她眨了眨眼。
随后,她转回头,语气缓和了些,继续劝道:“晓玥是想正儿八经地做生意,不是瞎折腾。她肯动脑筋,肯吃苦,总比整天倒腾录音带强吧?”
苏德文僵在原地,握着布的手慢慢松了下来。
他看了看妻子,又看了看女儿,最终重重叹了口气,甩下一句。
“行吧,你们母女俩主意多,我不管了!”
那卷薄荷绿的雪纺终于保了下来。
最后,所有的布料都被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那个沉甸甸的老樟木箱里。
箱子上了锁,钥匙由刘小英收着,她把它塞进了自己床头的竹匣子底下。
苏晓玥站在一旁,悄悄松了口气,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风波,暂时平息了。
三天后,改良版的旗袍裙顺利交货。
那是用雪纺做内衬,外层罩了半透明的素纱,领口盘扣,腰身收得恰到好处。
第一条裙子交到那位年轻客户手中时,他几乎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捧着裙子来回打量,眼睛亮得发烫:“这……这也太漂亮了!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款式!”
他连连称赞,声音里满是惊喜。
“这设计,这料子,这做工,简直是城里大商店都买不到的!”
临走时,他还多掏出五块钱,硬塞进苏晓玥手里,说是辛苦费,无论如何都得收下。
更让人欣喜的是,第二天,这位客户竟带着三个同事登了门。
每个人都在那几款样衣前驻足良久,最终每人订了一条不同颜色的裙子。
淡粉、天蓝、月白,每一件都根据他们的要求做了微调。
“我老婆穿着去商店买布,才刚进门,就有售货员追着问!”
第一次出手就这么顺利,苏晓玥心里一下子有了底。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走的这条路,或许真的能走通。
她捧着刘文莉寄来的样衣图,一张张铺在桌上,仔细研究。
那些图上的款式大多西化,线条简洁,剪裁利落,但穿在东方人身上的效果还需调整。
于是,她动起了脑筋,开始设计几款结合中西方风格的连衣裙。
她在旗袍的骨架上融入了西式的收腰与开衩,在裙摆处加入褶皱,让行动更自如。
在领口的设计上,有的把传统的立领改成小V字领,显得更清爽。
她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这些衣服真正穿得让人喜欢。
看着桌上摊开的设计稿,苏晓玥的眼里,渐渐燃起了光。
周六一大早,苏晓玥便提着沉甸甸的布包出门了。
包里是她熬了整整三天三夜,一针一线亲手做好的十件裙子。
她脚步匆匆,一路朝着华侨商店的方向走去。
华侨商店位于市中心最热闹的一条街上。
玻璃橱窗擦得锃亮,门口挂着霓虹灯招牌,白天都显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