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府。
徐徵刚回来不久,就被叫去了书房。
这个时辰传唤,肯定是有正事,他不敢耽搁,立刻去了。
“属下参见王爷。”
“免礼。”
平王放下手里的茶盏。
“有件事,本王想来想去,还是让你去办最稳妥。”
徐徵当即拱手,“属下但凭王爷吩咐!”
他态度恭敬又积极,平王眼里多了几分满意。
随后起身,走到烛台旁,拿了铜剪将灯芯挑了挑,房里的光便就立时更亮几分。
“康国公今日回京了,郁州和晋州干旱遇灾的事情已经基本办妥,这回朝廷出了不少粮,多数都是从江州调来的粮,顺嫔的父亲,江州知州曹晖,出力不少,顺嫔抱病多年,父皇为施恩,要给她晋妃位,她却想回江州省亲,只是顺嫔身体孱弱,不宜远行,故此父皇决定让临华替她去趟江州。”
平王将今日朝堂之事,大致讲来。
临华公主是顺嫔曹氏的女儿,元贞帝的第十女,年初刚满十五,因母亲不得宠,平日也很低调。
“父皇的意思是,要派人护送临华去江州,端王本欲揽下这差事,康国公说了几句,这差事还是落在我手里了,此去若能与江州知州结好,其间利益,你当晓得几分。”
“罗青玉细心但做事不够果决,在外突发情况多,犹豫则易生变,不适合主事,明霄单纯了些,你最合适,崔九善用暗器,届时让他与你同去,你们明暗配合。”
徐徵当即拱手。
“属下一定保护好公主,办好差事。”
“嗯。”平王颔首,“不过此事也不着急,秋闱在即,礼部事忙,公主出宫省亲也需筹备,估摸是重阳大典后,才会启程,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你手下的银刀卫,都将事情与他们安排清楚。”
徐徵也有自己的班底,要带走谁,留下谁继续在府中当差,也是要提前布置好的。
“王爷放心。”
从书房出来,徐徵就去找了崔九。
平时虽然吊儿郎当的,遇上了正经事,崔九还是严肃。
两人大致商量一番,安排好分工和初步计划后,这才闲话起来。
“这么一去怕是来回要两个月,贵人出行,走的慢,你是晓得的。”崔九把玩着空茶盏,面上带着调侃之意,“分离这么久,怕是要想你的宋姑娘吧,什么时候给人家透个消息?”
徐徵敛眸,“差事要紧,走之前自然会与她说一声的。”
还得安排些人,把宋嫤那边看顾好,毕竟有个沈棠月总想找茬,他不在,怕宋嫤又被使绊子。
“就不怕那个姓齐的书生,一朝金榜题名,就把你的宋姑娘娶走了?”崔九眯了眯眼睛,玩笑中带着几分提醒,“咱们金刀卫说起来好听,可到底不是正经官身,我朝又重文轻武,那齐书生若是高中,就不一样了。”
这话让徐徵的手顿了顿。
同为男人,他虽然觉得出齐砚书对宋嫤没有那个意思,可是,齐砚书和宋嫤同在屋檐下,日日相处着,万一是他看走眼呢?
而且今日宋嫤还特意出门去给齐砚书置办东西。
只是...
“宋姑娘有好福气,我岂能做那耽误她的事。”
徐徵抬眼,面色虽平静,可放在膝上的手却已然收紧。
但如果齐砚书不是个能托付的人,即便是对方提亲了,他也会去争。
崔九撇了撇嘴,“行吧,我看你这脑子还是不够开窍,睡了睡了,不早了。”
说罢,起身将徐徵给推了出去。
回了自己的房间后,徐徵辗转许久才睡着。
梦里也不大安宁。
许是崔九的这番话真叫他有了几分不自在吧。
揣着这么个小疙瘩,一连三四天,徐徵人都显得有些沉闷。
不过宋嫤这里是不晓得的,这段时间他都没去元宝巷。
而元宝巷里头,齐砚书也到了下场日子。
头天晚上,宋家人就把准备好的东西全都拿进了他的房间。
三日的吃喝,都是于秋兰亲手做的,点心最经得住放,甜咸口的都做了,宋嫤又给买了一方新墨,还有白纸。
笔和砚,他自己是有的。
虽是八月,早晚和夜里还是凉,带被子不方便,于秋兰让金婶儿给做了件披风,简单又保暖,白天脱下放着也不占位子。
还有对面周爷爷送来的新书箱,是老爷子亲手编的。
说是谢他这段时间得空教杏儿学了不少字儿。
宋宜谦笑眯眯的说了几句可爱的吉祥话。
宋成先向来不善言辞,就只在齐砚书出发的早上,做了一大碗肉丝面。
“吃饱了去,这面长长顺顺,吃了,日后你的前程也这般。”
“好!”
齐砚书心里滚烫的厉害。
还不想,吃了面,隔壁打铁铺的张大叔,又让张文光送他去考场。
“那贡院门口,人挤人的,你这瘦身板儿,别还没进去就被人给挤扁了,让文光送你!”
齐砚书还想拒绝,但张文光已经过来拿起了他的行李。
看着一大早就集中在巷子里送他的邻居们,齐砚书不由红了眼眶。
深深记下了这群可爱之人的模样。
而送走了齐砚书,宋嫤这边也立刻转头忙起来。
沈棠月明日一早会派人来取点心,就是此前说的那个,某位小姐的生辰宴。
这一单,宋嫤晓得对方肯定没安好心,可她偏要借这个机会,真教自己的点心,在京城闺秀们的圈子里头,闯出名堂来。
与此同时,徐徵这边也忙着。
礼部负责临华公主江州省亲之事的官员,把他和崔九叫了过去。
意思是,这回走水路。
陆路耗费的时间更长些,水路快些,船上也宽敞,人能舒服些。
徐徵和崔九都不曾去过江州,自是要提前熟悉路线,和沿途补给歇脚之处,另外也得让他们筹备好护卫之事。
应对水上的危险,和陆路又不一样了。
总之,竟都是忙的很。
但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康国公府里头,贺明曦就终于迎来了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父亲回府,祖母余氏的娘家人也赶到了京城,为老太太撑腰,对上一个端阳长公主,自然算是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