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经有大臣出列跪下,语气真诚的拍马屁:
“陛下何出此言啊,您正值壮年,还能带领臣等再……”
皇帝直接摆手打断,继续道:“朕膝下子女,唯如意一人。如意虽为女子,然天资聪颖,仁孝无双。南下赈灾,整肃贪腐,功在社稷,尔等均是有目共睹。其才其德,其胸襟魄力,不逊于任何男儿。”
“朕观史册,贤明之主,首重德才,而非拘泥于男女之别。今日朕便册封如意公主为皇太女,正位东宫,为国之储贰。钦天监即刻择选吉日,举行册封大典。”
轰!
如同耳边有惊雷炸响!
尽管早有预感,但当皇帝亲口说出“皇太女”三个字时,依旧在朝堂引发了巨大的震撼。
许多守旧派老臣瞬间脸色惨白,几乎要气得晕厥过去。
宗室队列中更是人人色变,德王死死攥紧了拳,安王咬碎了牙,世子郡王们几乎都掩不住脸上的愤色。
“陛下,三思啊!”
“祖宗家法不可废,女子为储,亘古未有,恐惹天怒人怨、祖宗怪罪啊!”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朝堂瞬间跪了一大半人,个个都在恳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却猛地一拍龙案,厉声喝道:“住口,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皇帝目光冰冷,“谁若再敢非议储君,视同谋逆。”
“谋逆”二字重若千钧,顿时让还想劝谏的人噤若寒蝉,冷汗直流。
他们看懂了皇帝眼中的决绝,那是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的意思。
册封皇太女的旨意,便以这种近乎霸道的方式,强行定了下来。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册封大典之后,皇帝的第二道旨意接踵而至:
“储君年幼,需熟悉政务,历练才干。即日起,皇太女轮流前往六部观政学习,各部官员需悉心辅佐,不得怠慢。各部重要政务,需及时向东宫禀报。”
这道旨意看似合情合理,让储君提前熟悉政事。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观政学习是假,借机揽权才是真。
这是一条明显的权力交接之路,皇帝将皇太女直接插入权利最核心的六部,就是让她有机会建立自己的班底和威信。
于是皇太女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她开始日日往返六部,仔细阅读卷宗,询问章程,了解弊端。
她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先观察,学习,偶尔提出一些问题或建议,却往往能切中要害,让那些原本还有些轻视她的各部官员刮目相看,不敢再因为她女子的身份而有所敷衍。
而在另一边,在王芷兰的打理下,冠以“济世堂”名号的成药铺子迅速在京城及周边州县铺开。
成药品质优价廉,效果显着,都是针对常见病痛,极大方便了百姓,很快便打响了名头日进斗金,为十月和皇太女的宏图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然而,十月的目光远不止于此。
她深知,若要真正撼动旧有的秩序,为未来的女帝奠定坚实的统治基础,必须打破门阀世族对官员选拔的垄断,建立一套公平、能让寒门乃至女子有机会当官的人才选拔机制。
于是费心劳神几日后,十月携着一卷精心书写的策论,秘密入东宫觐见了皇太女。
十月将策论递过去:“如今朝中官员,多出自世家举荐,或父辈荫封,结党营私,盘根错节,于国于民,弊大于利。若要真正革新吏治,广纳天下贤才,而非仅限于几家几姓,需得从根本上改变选官之法。”
如意看着那卷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策论,标题赫然是《论科举取士书》。
“科举?”她对这个词感到既陌生又好奇。
十月解释道:“所谓科举,便是通过设立不同层级的公开考试,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到殿试。以文章策论为主要形式,统一命题,弥封誊录,择优取士。不论出身寒微还是富贵,无论来自京城还是乡野,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报名应试。成绩优异者,便可获得功名,授以官职。”
“如此一来,选官之权将由朝廷掌握,可极大削弱门阀势力。天下寒门学子有了晋身之阶,必对朝廷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
十月压低了声音:“在此制度设计之初,便可悄悄埋下伏笔。譬如,允许良家子皆可报考。这良家子的定义,初期或许模糊,但将来未必不能将女子也包含其中。即便初期不行,也能为天下有才学的女子,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如意公主听得心潮澎湃,她瞬间明白了这科举制度的巨大价值。
这不仅能打破现有世家对官位的垄断,为她们招募大量出身清白的寒门人才,更能从根本上重塑朝廷的人才结构,巩固皇权。
“神医此策,真乃安邦定国之基石。”如意激动地握住那卷策论,“若能推行,必能涤荡朝堂沉疴,使野无遗贤。”
十月冷静地提醒道:“但此事牵涉太广,必遭世家大族疯狂反扑。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如意郑重点头:“我明白,我会以此策说动父皇,不提及女子,只强调其广纳寒门贤才、巩固皇室集权。待父皇首肯,便可先从规模较小、阻力不大的低级考试开始试行,慢慢形成惯例,再逐步完善推广。”
随后,两人仔细商议了呈递策略的说辞。
翌日,如意公主便将这份《论科举取士书》呈给了皇帝。
她着重阐述了科举制在打破门阀垄断、选拔真才实学、利于集权的优势。
皇帝阅后,沉思良久。
他早已对世家大族尾大不掉之势深感忧虑,此法正中下怀,虽然预料到会遭遇巨大阻力,但其长远利益足以让他心动。
更何况此事若能在他继位时办成,那他便是日后下去见了祖宗,也能抬起头大声说话了。
皇帝采纳了此策,但推行时他犹豫了下,最终决定先下旨在京城及周边几州试行童试和乡试,选拔低级文吏,观察效果。
圣旨一出,果然在世家大族中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之声甚嚣尘上。
然而皇帝和皇太女态度坚决,此事终究还是实施了,皇太女还成了第一届科举总考官。
而这道旨意让无数寒门学子欢欣鼓舞,他们对皇帝万分感激,更是将提出此策的皇太女视若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