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贵妃自然是不排斥女儿和神医的亲近,神医将如意从混沌中唤醒,就如同赋予如意新生,这份恩情,她一直铭记于心。
柳贵妃点了点如意的鼻尖,宠溺一笑:“好好好,你尽管去吧,母妃替你保密。”
“那便劳烦母妃了。”如意笑了下。
不多时,一辆看似普通的青篷马车出了宫门,悄然停在了济安堂的后门,身着常服的如意熟门熟路的走进了医馆,推开了后院静室的门。
十月正在前堂看诊呢,见着小花朝着后院使了个眼色,心里便知道是有贵人登门了。
给那位病人写下药方以后,十月才往后院走去,进了静室见着只有如意一人,她也不惊讶,只笑着说:“殿下如今气色愈发好了。”
“神医,我昨日借口想父皇了,去了御书房。”如意没有浪费时间的念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十月,“我看了奏折,南方水患,请求拨款赈灾的折子,被户部以国库空虚为由压了整整一个月。北疆军饷拖欠,将士怨声载道,兵部却还在为派系之争吵闹不休。还有那些宗室,一个个只知道变着法地请求加恩赏赐,仿佛天下的银子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她的语气越来越激动,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和一种渴望改变的决心。
如意公主的双手微微握紧,脸上露出了急切:“神医你知道吗?我看着那些奏折,看着父皇无力又烦躁的样子,我心里,我心里就像有一把火在烧。这个朝廷,看似花团锦簇,内里却已积弊重重,再这样下去,江山社稷怎么办?天下百姓怎么办?”
十月静静地看着她,看着这位年轻的公主眼中迸发出的、远超她年龄的责任感和野心。
那不仅仅是想自保,想要自由,而是想要掌控这片江山,想要将它导向她认为正确的方向。
“那殿下想怎么办?”
如意公主看向十月的眼神锐利:“神医是聪明人,何必明知故问?那个位置,既然父皇无人可传,为何不能是我?”
她终于将这句话挑明了,不再是隐晦的暗示,而是清晰的宣言。
因为她知道神医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在那些只有神医和她的治疗日子里,神医的治疗不只是治病,还有灌输为她“女子也能”的思想。
男人能的,女子也能,事事都能,样样都能。
女子从不输男子,只要她想,只要她敢想,只要她敢做。
过往的那些经历和记忆告诉如意,她想要以后都掌握自由,想以后不用活得浑浑噩噩,想以后这天下如她所愿,那就必须拿到权利。
既然父皇只有她一个孩子,那她为何不去想?
她就是命中注定的帝命。
十月迎上如意的目光,没有丝毫回避,反而露出赞许的笑容:“我等的,就是殿下这句话。”
如意心里瞬间放松了下来,她想对了,神医就是特别的。即便这些她是对母妃都不敢说的话,但她就是敢对神医说。
不过十月摇了摇头:“但殿下既有此心是不够的,朝堂之势,盘根错节,殿下需要的是真正的、站在你这边的力量。”
如意公主被这话吸引:“神医请详言。”
“其一,财。国库空虚,许多事便寸步难行。殿下需有自己的财路,或扶持能为你所用的商人,或找到能充盈国库而不得罪太多人的法子。”
“其二,人。朝中并非铁板一块,有忠于陛下的,有只顾党争的,也有真正心怀百姓却不得志的。殿下需暗中甄别,哪些可以拉拢,哪些可以借力,哪些必须清除。”
“其三,名。贤王之名重于公主之名,殿下日后需更多让天下人看到,让朝中的大臣们注意到,你不仅有仁心,更有治国的智慧和魄力。”
“其四,势。你最大的阻力,必来自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臣子。他们绝不会甘心看到一个女子,尤其是一位痴傻的公主登上大宝。我们需要等待,或者制造一个契机,一个能让他们认同你的契机。”
十月条分缕析,如意公主听得目光越来越亮,呼吸都微微急促起来。
她原本只想要争一争,可是她不知道该怎么争,现在她知道了。
随后十月和如意又谈了很久,说起了如今最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彻底打破世人眼中“痴傻”的旧印象,必须让朝野上下、皇宫内外都清晰地认识到,公主已非昔日阿蒙,她神智清明,甚至聪慧过人,完全有能力参与这场皇位角逐之中。
而这需要一个精心策划的亮相计划。
两人商议了许久,最终决定不急于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而是选择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
如意更加频繁地前往御书房“陪伴”父皇,起初她只是安静地在一旁磨墨铺纸,渐渐地,她开始“好奇”地询问一些奏折上的内容。
她的问题从最初的浅显,逐渐变得切中要害。
“父皇,为何南方水患,请求修堤的折子批了,请求赈灾的却压着?堤坝固然后重要,但若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修再坚固的堤坝又有何用?岂非本末倒置?”她蹙着眉,语气带着纯然的困惑,却直指问题的核心。
皇帝起初只是随口解释,还摸着女儿脑袋夸她长大了,会思考了。
那时皇帝还怀疑过是不是柳贵妃教的,怀疑柳家是不是有什么不臣之心。
可渐渐地皇帝却惊讶地发现,这就是女儿自己想的,毕竟每份奏折都不一样,柳家人可没权利知晓内容,而女儿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也远超他的想象。
她甚至能就北疆军饷问题,提出“为何不能以部分军屯收获就地补充,而非要千里迢迢从空虚的国库中转运,徒耗民力?”这般颇具实务性的想法。
皇帝看她的眼神,从惊讶、怀疑、怜爱、欣慰,逐渐变为惊异、审视,最终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和隐隐的兴奋。
他开始主动将一些不太紧要的奏折推给她,让她试着批阅建议。
如意公主谨慎应对,提出的建议未必多么惊才绝艳,却总能做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且带着一份难得的仁民爱物之心。
而皇帝看着那娟秀字迹下的批注,时常陷入长久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