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之后,李文博就像一阵刮过庭院的歪风,虽留下些许狼藉的记忆,但四合院内里的根基却愈发牢固。
叶妍渐渐从惊吓中恢复过来,只是比从前更黏着沈秀兰和叶昭,眼里的依赖几乎要满溢出来。
家里的风波暂息,但外面的市场却不会等待任何人。
初夏的风带来了燥热,也吹来了电器市场白热化的硝烟味。
“为民电器”的生意,就像被这暑气蒸腾掉了水分,一天比一天寡淡。
起初,沈秀兰还以为是天气热,人们懒得出门。
但当她连续一周守在店里,亲眼看到好几拨客人进门转了一圈,问了问价格,又摇着头走出去后,她知道问题没那么简单。
“老板娘,现在街上新开了好几家店,专卖那种进口的,什么日立、松下,”新招来的小琴擦着一台旧冰箱的门,忧心忡忡地对正在算账的沈秀兰说,“人家那电视,彩色的,画面清楚,还有遥控器,站老远就能换台,咱们这黑白的,还得凑跟前去拧,比不了啊。”
沈秀兰停下拨算盘珠的手,抬头看着店里那几台她费心淘换来的二手电视机。
在那个年代,它们曾是紧俏货,是普通人家里的大件。
可如今,在那些崭新锃亮、挂着外文标识的“洋玩意儿”面前,它们显得如此笨拙而过时。
账本上的数字更是冰冷地印证了这一点。销售额连续三周下滑,二手电器的库存积压得越来越多,占据了店里大半的空间,也压住了她本就紧张的资金。
当初为了激励员工而设的提成制度,如今成了墙上的画,好看却不顶用,小琴和另一个伙计的工资都快要发愁了。
更让她寝食难安的是,城南那块地皮的建设正在吞噬着她的积蓄。
张建国那边,每天都是各种开销,水泥、钢筋、砖瓦,像一个无底洞。
电器行本是她计划中重要的现金流来源,现在却自身难保,甚至有变成累赘的趋势。
这天下午,店里一个客人都没有,空气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沈秀兰站在门口,望着街上稀疏的人流,眉头紧锁。
是该收缩战线,把这家店盘出去,专心搞建筑公司?
还是再搏一搏?前世的她,就是在这一个个选择关口,因为心高气傲和犹豫不决,最终满盘皆输。
这一世,她绝不能重蹈覆覆辙。
“秀兰,想什么呢,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林婉如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沈秀兰回头,看到林婉如提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些水果。
“没什么,店里生意不太好,发愁呢。”她勉强挤出一个笑,把林婉如让进店里。
林婉如把水果放在桌上,环视了一圈店里积压的货品,了然地点点头:“我听说了,现在都兴买新的,谁还稀罕这些旧的。”
她叹了口气,随即话锋一转,“不过话又说回来,东西多了,坏的也多。前两天我们家那台燕舞牌收录机卡带了,找了半天,愣是没找到个会修的。好不容易托人找了个老师傅,上门看一眼就要十块钱,零件费另算,比买盘新磁带贵多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沈秀兰的脑子里像是有什么东西被“咔哒”一声接上了。
是啊,电器会更新换代,但只要是机器,它就会坏。
坏了,就需要修。这个年代,电器是金贵的大件,坏了没人舍得直接扔掉。
一个熟练的维修师傅,就是一门行走的手艺,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她想得更远一些。随着经济发展,家家户户的电器只会越来越多,维修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条可以长久走下去的路。
它不像卖二手货,会被新产品冲击得没有活路;它需要的不是大笔的本钱去进货,而是技术,是人力。
“婉如,你真是提醒我了。”沈秀兰的眼睛里重新亮起了光,那种属于生意人的敏锐和果决又回到了她的身上。
林婉如看她神情变化,有些好奇:“你想到了什么好主意?”
沈秀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拉着她的手,认真地说:“改天请你吃饭,今天我得赶紧去办件事。”
送走林婉“如后,沈秀兰立刻行动起来。她让小琴在店门口贴了张告示,不是“清仓甩卖”,而是“高价回收各类废旧家电”。
然后,她自己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去了几家国营大厂的家属区。
她要去寻一位真正的老师傅。
经过几番打听,她终于在纺织厂宿舍找到了一个姓钱的退休老师傅。
钱师傅六十出头,戴着老花镜,摆弄着桌上一台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收音机,一手焊锡使得出神入化。
听完沈秀兰的来意——请他出山,不仅带徒弟,还给他开一份正式的工资,外加维修提成——钱师傅浑浊的眼睛里透出几分惊讶。
“办维修培训班?”钱师傅推了推眼镜,“女娃娃,你这个想法倒是新鲜。”
“师傅,以后家家都有电视冰箱,会修东西的人就是金饭碗。您把手艺传下去,也是一件功德。”沈秀兰说得诚恳。
钱师傅沉默了半晌,最终点了点头。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沈秀兰将店铺后院的仓库腾空,改造成一个简易的维修工作间。
她用低价收来的那些废旧电器,正好成了学徒们练手的教具。
接着,她在店门口又贴出了一张新的告示:“为民电器招收家电维修学徒,包教包会,待遇从优。”
告示贴出去的第三天,店门口就围满了前来报名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是农村来的,或是城里待业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学一门手艺的渴望。
沈秀兰亲自面试,挑了五个看上去最机灵、最肯吃苦的小伙子,拜给了钱师傅。
一时间,原本冷清的“为民电器”后院,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钱师傅不时传出的训斥声,充满了别样的生机。
这个转型快得让人意外,效果也好得出奇。钱师傅手艺精湛,不出半个月,就在附近一带打响了名气。
许多人拎着坏了的电风扇、收音机找上门来。
学徒们边学边干,一些小毛病也能上手处理。
维修的收入虽然单笔不高,但源源不断,积少成多,形成了一股稳定而持续的现金流,就像一股清泉,精准地注入了她因城南项目而日渐干涸的资金池,极大地缓解了那边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