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飒淡定地撩了撩耳边的碎发,她的声音清冷,“是人眼无法察觉的高频频闪。这些镇流器在工作时,会产生极高频率的电流波动,导致光线出现微秒级闪烁。”
她纤细的手指轻抚着下巴,精致的小脸上写满了从容,“这种闪烁对人类和大部分植物都是透明的,但对这种经过特殊基因改造的小麦来说——它们就像开了超级感光挂一样敏感。”
林飒停顿了一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略带调侃的笑容,“简单说,就是把它们扔进了一个24小时不停歇的蹦迪现场,在炫酷灯光下疯狂摇摆。时间长了,不死才怪。”
孙明整个人都斯巴达了。他推了推那副金丝眼镜,眼睛瞪得像铜铃,内心疯狂吐槽:植物还能被“噪音”折磨死?这是什么玄幻设定?
“这…这只是你的脑洞吧,有实锤吗?”他的声音都有些颤抖,明显被震撼到了。
林飒眼中闪过一抹“早知道你要杠”的狡黠光芒。她优雅地转身,白皙的手指指向门口那些绿油油的麦苗,又指了指里面已经凉凉的那些,“证据?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实验室里的灯光映在她光洁的额头上,让她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学霸光环,“死亡是从最里面开始的,那里距离主电源最近,频闪效应最强。而门口这些'幸存者',因为在信号末端,所以还能苟活。”
她走向墙边的总电闸,步伐轻盈却带着无法撼动的自信,“想验证?把这些高大上的灯全换成最土的白炽灯泡,三天内新移栽的幼苗停止暴毙,就证明我说得对。”
林飒的“频闪胁迫理论”瞬间在项目组炸了锅。
支持者?基本为零。质疑声却铺天盖地,
“用白炽灯种菜?她是来搞笑的吧?那玩意儿的光谱能养活植物?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植物有神经?我植物学白学七年了?这是什么野生理论?”
“就是运气好救活几颗种子,真当自己是植物语者了?等着打脸吧!”
刘燕更是在背后疯狂带节奏,眼中满是嫉妒的火光,“她就是想蹭热度想疯了,这种毫无科学依据的民科理论也敢拿出来丢人现眼。等着看好戏吧,这次她要社死了!”
面对满满的质疑,孙明内心也在疯狂纠结。一方面觉得林飒的理论太过离谱,另一方面,她之前展现的神仙操作又让他不敢完全否定。
钱振国直接拍桌子定音,“试!必须试!科学研究最怕的就是固步自封!只要有理论支撑,就值得验证!费用我包了!”
有了院长的支持,孙明就算再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执行。
实验室里很快开辟出一块隔离区域。一半保持原样当对照组,另一半把那些价格昂贵的德国进口LEd生长灯全部拆下,换上从仓库翻出来的老古董——100瓦大灯泡。
然后分别移栽了20盆健康麦苗进去。
所有人都抱着吃瓜看戏的心态,等着林飒的理论翻车。
刘燕甚至跟人开盘下注,赌不出两天白炽灯下的麦苗就会因为“营养不良”先挂掉。
第一天,两组都没啥动静。
刘燕和众吃瓜群众脸上的讥笑更浓了,仿佛已经看到了林飒社死的画面。
第二天上午,对照组的20盆麦苗开始出现预料中的状况——3盆叶尖开始泛黄。
而在林飒指定的白炽灯区域,那20盆麦苗依旧绿得发亮,生机勃勃。
“巧合!绝对是巧合!再等等!”刘燕嘴硬到底。
然而,现实的耳光来得又快又响亮。
第二天下午,实验开始36小时后,惊人的反转发生了!
对照组的20盆麦苗,超过一半出现明显枯萎症状,叶片卷曲失去光泽,一副要凉凉的样子。
而另一边,那片被所有人嘲笑的、沐浴在昏黄白炽灯光下的区域,20盆麦苗无一例外,全部昂首挺立,绿意盎然!不仅没枯萎,甚至比刚移栽时还精神!
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形成了无比刺眼的对比,简直是现场大型打脸现场!
整个实验室瞬间安静如鸡,所有人目瞪口呆,大脑宕机。
“这…怎么可能…”刘燕脸色惨白如纸,感觉三观被核爆了。
孙明更是石化在原地,死死盯着两块区域,金丝眼镜下的眼睛写满了不敢置信。他引以为傲的专业知识,在那个清瘦女孩近乎“玄学”的直觉面前,被击得粉碎。
当林飒再次走进生长室时,迎接她的是截然不同的目光。
她依旧云淡风轻,仿佛眼前这足以轰动学术界的发现,对她来说不过是做了道简单的数学题。
“看来,我又对了。”她走到孙明面前,语气淡得像在讨论今天吃什么。
孙明张了张嘴,喉咙干涩,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钱振国得到消息后几乎是飞奔过来的。看到实验结果时,激动得浑身发抖:“天才!绝世天才啊!飒飒,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是全新的研究方向——'非生物胁迫下的光信号紊乱'!足以发《自然》《科学》了!你必须是第一作者!”
《自然》?《科学》?
在场所有研究生都倒吸一口凉气。那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顶级殿堂!
而现在,这个荣誉被一个大一新生,用一种近乎“神棍”的方式轻松拿下了。
嫉妒?已经没资格嫉妒了。当人与人差距大到无法用常理衡量时,剩下的只有仰望。
在接下来的项目总结会上,林飒被钱振国安排在主位。当她坐下时,没人觉得不妥。
孙明站起来,摘下眼镜,露出布满血丝的眼睛。他深吸一口气,对着林飒郑重地鞠了九十度的躬,
“林同学…对不起。我为我的无知、傲慢和愚蠢向您道歉。”
他没找任何借口。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任何辩解都是苍白的。
刘燕头埋得更低,肩膀微微颤抖。其他曾经嘲笑过林飒的研究生也都羞愧地低下头。
林飒看着鞠躬的孙明,脸上波澜不惊。她不记仇,尤其对这些在她看来无足轻重的人。
“孙老师,不必如此。我们是团队,目标是推进项目。问题解决了,就把精力放在接下来的工作上。”
这种不带情绪的回应,反而让所有人感受到更巨大的压力。
会议最后,钱振国宣布,“鉴于林飒同学的突破性贡献,即日起她正式晋升为项目组联合负责人!在技术问题上,她与孙明讲师拥有同等决定权!”
孙明抬起头,脸上没有不甘,反而是如释重负的解脱。
从被人瞧不起的“关系户”,到需要仰望的天才,再到与项目二号人物平起平坐的负责人。
林飒,只用了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