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风裹着雪籽,打在窗玻璃上“噼啪”响。林晓晓蹲在暖气片旁,手里捧着件洗得发白的旧毛衣,领口磨出了毛边,袖口缝着块不同色的补丁——是当年念安上小学时,周明宇笨手笨脚补的,针脚歪得像条小蛇。
“还留着啊?”周明宇抱着床厚棉被从储藏室出来,棉被上印着褪色的小熊图案,是念念出生时用的,“念安现在穿的毛衣,比这三件加起来还长。”
林晓晓没抬头,指尖拂过毛衣上的小熊刺绣,那是她刚学绣花时的作品,熊的耳朵绣成了三角形,像两只小粽子。“这是他第一次得小红花那天穿的,”她轻声说,“放学回来举着红花冲进厨房,毛衣上沾了半锅的番茄汁,我洗了三遍才洗干净。”
暖气片上烘着新拆的羊绒线,白乎乎的像团云。周明宇凑过去闻了闻:“这线好,比去年的软。你打算给念念织件什么?她昨天还说要‘像星芽妹妹那样,有星星的毛衣’。”
“织条棉裤,”林晓晓把旧毛衣叠好,放进樟木箱底层,上面压了把晒干的薰衣草,“她在幼儿园总爱坐在地上玩,棉裤比毛衣实用。”她从针线笸箩里翻出张纸样,是条小小的棉裤,裤脚画着波浪线,“学高雅的‘海浪针’,说这样孩子跑起来像踩着浪花。”
周明宇蹲在旁边,帮她理羊绒线,线团在他手里滚来滚去,总也绕不圆。“我妈说,织棉裤要加层驼毛,”他突然想起什么,从柜子里翻出个布包,“上次去内蒙出差,特意给你买的,说比棉花暖三倍。”
布包里的驼毛蓬松得像团雪,林晓晓抓了把在手里搓了搓,暖得像揣了个小炭炉。“你这是瞎花钱,”她嘴上嗔怪,却把驼毛掺进羊绒线里,“不过确实软,比我妈当年用的山羊毛强,那个扎得慌。”
窗台上的玻璃罐里,泡着去年的桂花酒,周明宇拧开盖子倒了两杯,琥珀色的酒液在玻璃杯里晃。“尝尝,”他把杯子递过去,“比去年的顺,你上次说要给高雅留半罐,我特意装了个小坛子。”
林晓晓抿了口,桂花的甜混着酒的暖滑过喉咙,突然想起上个月高雅来,两人坐在暖气片旁,她给念念缝棉裤,高雅给星眠改校服,说“星眠总把裤脚磨破,得缝层补丁才结实”。宫琰煜和周明宇坐在对面,一个擦望远镜,一个修台灯,偶尔搭句话,像两只守着窝的老鸟。
“念安说下周回来,”周明宇突然说,“带他那个同学来,就是研究星轨的那个姑娘。我听他语气,有点紧张,跟我当年第一次带你回家似的。”
林晓晓的手顿了顿,羊绒线在指尖绕了个圈。“随他去,”她笑着说,“年轻人的事,咱们别掺和。”话虽如此,却从笸箩里翻出块藏青色的毛料,“给他俩各织条围巾吧,天文台晚上冷,用得上。”
雪籽停了,阳光从云层里钻出来,照在暖气片上,烘得羊绒线暖洋洋的。林晓晓的针在布面上走得匀,海浪针的波浪起起伏伏,像真的有浪花在棉裤上跳。周明宇蹲在旁边,给她递线团、剪线头,偶尔笨手笨脚地帮她把线拉直,却总把线扯得太紧,惹得林晓晓笑他“比念安小时候还毛躁”。
念念背着小书包从幼儿园回来时,棉裤的裤腿刚织了一半。小姑娘甩掉棉鞋就往暖气片跑,小手抓着羊绒线往嘴里塞:“妈妈,我要星星!”
“等织完这条给你织,”林晓晓把她抱进怀里,擦掉她嘴角的线头,“给你织件带北斗七星的,像哥哥画的星图。”
念念的小手指着旧毛衣:“那是哥哥的小熊吗?我要给小熊戴围巾!”她抓起周明宇刚绕好的毛线团,往旧毛衣的领口缠,像给小熊系了条彩虹围巾。
周明宇举着手机拍照,镜头里,林晓晓抱着念念,旧毛衣摊在腿上,新棉裤的半成品搭在暖气片上,阳光落在她们发梢,像撒了把金粉。“这张得给念安发过去,”他笑着说,“让他看看他妹多能折腾。”
傍晚炖排骨时,厨房的香气混着羊绒线的暖漫了满室。林晓晓把棉裤的半成品放在沙发上,周明宇正给念念讲《小熊温尼》,小姑娘的手指着棉裤上的波浪:“像小熊家的河!”
林晓晓靠在门框上,看着父女俩的背影,突然觉得,这旧毛衣里裹着的,不只是念安的童年,还有她和周明宇初为父母的手忙脚乱;这新棉裤里藏着的,也不只是针线和驼毛,还有对念念的盼,对念安的牵挂,和那些坐在暖气片旁,听着雪籽打窗、针脚沙沙的冬夜。
锅里的排骨“咕嘟”响,像在唱支暖乎乎的歌。林晓晓知道,这棉裤会慢慢织完,围巾会绕出温暖的圈,旧毛衣会在樟木箱里带着薰衣草的香,就像日子,看似平淡,却藏着数不清的甜——是他跑遍全城找的驼毛,是她学了又学的海浪针,是孩子嘴里的“小熊的河”,是窗外的雪停了,屋里的灯亮了,有人在等你回家吃排骨。
夜色深了,周明宇给暖气片加了点水,“哗啦”一声,像小溪在流。林晓晓拿起针线,继续织棉裤的裤脚,银线在灯光下闪,像把星星的暖,都织进了布里。
腊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储藏室,林晓晓蹲在纸箱堆里翻找,指尖触到块硬邦邦的布料,拽出来一看,是件深蓝色的旧外套,袖口磨得发亮,肘部缝着块棕色的补丁——是念安初中时穿的校服外套,他总说“这补丁像块巧克力,特酷”。
“这还留着?”周明宇抱着个旧台灯进来,灯座上缠着圈红绳,是念念小时候非要系的,说“像过年的鞭炮”。他把台灯放在角落,凑过来看外套,“念安现在穿的冲锋衣,比这厚三倍,拉链都带夜光的。”
林晓晓没说话,手指摸着外套的口袋,突然从里兜掏出颗圆滚滚的小石子,灰扑扑的,上面还沾着点泥土。“你看,”她笑着把石子递给他,“这是他初二那年,在后山捡的‘星星石’,说上面有个小坑像陨石砸的,天天揣在兜里,结果洗外套时忘了掏,在洗衣机里滚了半宿。”
周明宇接过石子,在手里掂了掂:“我记得这事,他发现石子不见了,哭了半宿,说‘星星跑了’。后来还是你在洗衣机排水管里找着的,给他用红线串起来挂脖子上,说‘这样星星就跑不了了’。”
储藏室的窗台上,摆着盆绿萝,叶子上落了层灰。林晓晓把外套铺在地上,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拆开缝线,布料“簌簌”作响,像在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这件料子好,”她摸着布料的纹路,“是当年学校统一订的,纯棉的,改件小背心给念念穿正好,她总说冷。”
周明宇搬来缝纫机,踩了两下,机针卡住了——上次给念念缝围裙,他非要试试,结果把线绕成了团乱麻,到现在还没彻底理顺。“我来我来,”林晓晓笑着推开他,手指在缝纫机上拨了拨,“你还是负责给我递剪刀吧,上次你剪线头,把布料剪了个洞,忘了?”
周明宇挠挠头,蹲在旁边给她递剪刀,眼睛却盯着外套上的校徽——蓝色的布料上印着白色的校名,边角已经起了毛。“念安当年总爱在这校徽上别别针,”他突然说,“说‘这样像特工’,结果别针扎了同桌的手,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还是你去领回来的。”
林晓晓的剪刀顿了顿,嘴角却翘着:“可不是嘛,回来还跟我犟,说‘同桌的手太嫩’,气得我差点拿衣架抽他。”她把剪好的布料叠起来,像叠块小小的豆腐,“你看这布,洗了这么多次,还是挺括的,比现在买的那些化纤料子强。”
念念背着小书包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攥着张画纸,上面画着个穿背心的小女孩,旁边写着“念念”。“妈妈,我要小太阳!”她举着画纸嚷嚷,“要绣在背心上,像哥哥画的星星一样亮!”
“知道了小祖宗,”林晓晓把她拉到身边,擦掉她鼻尖的灰,“给你绣个金灿灿的小太阳,比哥哥的星星还亮。”她从针线笸箩里翻出团金线,在布料上比了比,“就绣在这儿,心口的位置,暖乎乎的。”
周明宇突然想起什么,跑回卧室,抱来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念安从小到大的奖状、乳牙、还有颗掉下来的纽扣——正是这件外套上的,当年掉了找不到,林晓晓找了颗相似的钉上去,却总说“还是原来的那颗好看”。
“这个给你,”他从盒子里拿出枚小小的星星别针,是念安用易拉罐拉环做的,歪歪扭扭的,“缝在背心的衣角上,算哥哥给妹妹的礼物。”
林晓晓接过别针,指尖触到拉环上的毛刺,像触到了念安当年笨拙的心意。她想起念安做这别针时,被拉环划破了手,血流在作业纸上,他却举着别针跑过来,说“妈妈,给你戴”。那时候他的手还小,现在却能稳稳地握住天文望远镜的调焦轮了。
窗外传来卖糖葫芦的吆喝声,甜丝丝的。林晓晓的针在布面上游走,金线绣出的小太阳渐渐成型,边缘的光芒像真的在闪。周明宇蹲在旁边,给她扶着布料,生怕她扎到手,笨手笨脚的样子,像当年念安学系鞋带时,他蹲在旁边手把手教的模样。
“高雅说下午来送点桂花馅,”林晓晓突然说,“她新腌的,说包汤圆正好。你去把那罐去年的陈皮找出来,混着煮,解腻。”
“好嘞,”周明宇应声起身,刚走两步又回头,“那……念安和他同学,要不要也给他们留两碗汤圆?”
林晓晓笑着瞪他:“就你想得多,先把陈皮找着再说。”话虽如此,却把背心的尺寸放宽了点——她记得念安说过,那个女同学比念念高半个头。
太阳爬到头顶时,背心的前片绣好了,小太阳在蓝布料上金灿灿的,衣角的星星别针闪着光。念念抢过背心往身上套,扣子扣错了位,像只歪歪扭扭的小企鹅,惹得林晓晓和周明宇都笑了。
“哥哥看了肯定夸我!”念念举着双臂转圈,背心的下摆扫过地上的旧外套,像新时光轻轻碰了碰旧时光。
林晓晓摸着旧外套的碎片,突然觉得,这布料里藏着的哪是线和布,分明是念安的童年:后山的小石子、别针戳破的同桌的手、掉了又找回来的纽扣、还有他举着星星别针时,眼里的光。而这件新背心,会装着念念的小太阳、哥哥的星星别针、和她手里的金线,把这些暖,一点点传下去。
周明宇抱着陈皮罐进来时,手机“叮咚”响了,是念安发来的照片:他和那个女同学站在天文台的穹顶下,手里举着幅星图,背景里的参宿四亮得像颗小太阳。配文写着:“发现了颗新的小行星,想叫‘念念星’。”
林晓晓看着照片,突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把旧外套的碎片收进布包,准备拿去给高雅的玉兰树当肥料。阳光透过储藏室的窗,照在新背心的小太阳上,亮得像把日子里的甜,都绣在了布里。
这样的冬天,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