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天还没亮,玄武门的铜铃就被砍得叮当响。
张柬之握着长剑,剑尖挑飞个千骑的头盔,吼道:“还政李显!降者免死!”
羽林军跟着冲,可千骑是武则天的亲信,举着刀死守城门。
滚木从城楼上往下砸,砸得羽林军不敢靠近。
“再这么耗着,等神策军来了就完了!”崔玄暐急得直跺脚。
张柬之刚要下令硬冲,突然听见巷口传来“嗒嗒”的马蹄声。
——是秦红梅带着安西连弩队来了!
秦红梅举着橡胶盾往前冲,箭射在盾上“噗”地弹开。
身后的连弩手“咻咻”两箭,就把房檐上放冷箭的千骑射下来。
“张大人,咱来搭把手!”她笑着喊。
手里的盾突然往前一推,撞飞个举刀的千骑。
“安西的藤甲防砍,连弩能穿铁甲,你们跟在后面冲!”
程咬金跟着冲进来,斧头往千骑的刀上一磕。
“当”的一声,千骑的刀竟崩了个豁口。
他盯着千骑的铁甲笑:“就这破甲,还敢跟咱安西比?”
千骑士兵傻眼了——他们的刀砍在安西兵的藤甲上,只留道白印子。
可对方的连弩一箭就能穿透自己的铁甲,根本没法打。
李恪骑着马,在巷口指挥:“分十队,每队带二十个连弩手。”
“控制东西大街和户部、兵部衙门!别杀降兵,问清楚武三思的下落!”
安西兵动作麻利,没半个时辰,就把关键路口都占了。
有个千骑小校跪地上哭:“将军饶命!武三思早就带着家眷往城外跑了。”
“说是去投奔突厥!”
张柬之赶过来,看着满地缴械的千骑,松了口气。
“多亏郡王来得及时,不然这巷战还得打半宿,不知要多死多少人。”
李恪摇头:“是张大人先控制了玄武门,咱只是搭了把手。”
“现在最重要的,是去见太后。”
寝宫外的禁军见李恪来了,手里的枪都垂了下来。
——谁都知道安西连弩的厉害,没人敢拦。
李恪和张柬之刚进门,就见武则天坐在龙椅上。
没戴凤冠,手里还拿着本《资治通鉴》,神色平静得不像刚经历政变。
“你们倒是敢来。”武则天合上书。
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恪身上,突然开口:“汝亦欲篡位耶?”
李恪躬身行礼,声音不卑不亢:“臣不敢。”
“臣只是来请太后还政李显殿下——天下本是李唐天下。”
“太后临朝多年,也该让殿下担起责任了。”
他心里清楚,武则天这是在试探他。
要是说半句僭越的话,说不定就会被安上“谋反”的罪名。
张柬之跟着跪下来:“太后,李显殿下仁厚,百姓都盼着他复位。”
“您要是还政,臣等保证,会让您安享晚年。”
羽林军们也跟着喊:“请太后还政!”
武则天冷笑一声,目光落在李恪腰间的玉玺碎片上。
——那是之前从吐蕃缴获的,她早就认出来了。
“你手里有玉玺碎片,又有安西精锐,想当皇帝,也不是没可能。”
她故意激李恪:“只要你说句话,这龙椅,就归你。”
李恪心里一紧——这老太婆是想挑唆他和李显的关系!
他赶紧道:“臣只想守好安西,让百姓有饭吃。”
“至于皇位,只有李显殿下才是正统,臣绝无他想。”
他转头对外面喊:“传李显殿下进来!”
李显进来时,腿还在抖——他被软禁多年,早就没了当年的锐气。
武则天看着他,叹了口气:“你这性子,还是这么懦弱。”
“以后当了皇帝,可得听张柬之和李恪的话。”
“别再像以前那样,被韦后牵着鼻子走。”
李显赶紧点头,话都说不利索了。
程咬金在旁边看得着急,忍不住喊:“太后,您就别磨蹭了!”
“赶紧下旨还政,咱还得去追武三思呢!”
武则天瞪了他一眼,没说话。
拿起笔,在诏书上写下“还政于李显”五个字,盖了玉玺。
张柬之接过诏书,激动得手都抖了:“臣遵旨!”
“即日起,复国号为唐,改元神龙!”
外面的士兵听见,爆发出欢呼声。
连远处的百姓都跟着喊:“李显复位了!李唐回来了!”
安西军在洛阳街上巡逻,百姓们围着送土豆和茶水。
有个老农拉着秦红梅的手哭:“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以前武三思在的时候,咱连饭都吃不上。”
“现在好了,有殿下和郡王在,咱再也不用怕贪官了!”
秦红梅笑着递给他块肥皂:“这是安西的好东西,洗手干净,您拿回去用。”
李恪站在城楼上,看着下面欢庆的百姓,心里却没轻松。
——武三思跑了,说不定会引突厥来犯;还有韦后,看她刚才看李显的眼神,以后肯定会闹事。
他对张柬之说:“张大人,武三思得赶紧追,不然夜长梦多。”
“还有,洛阳的粮仓得看好,别再让人贪墨了。”
张柬之点头:“郡王放心,我已经让人去追武三思了。”
“粮仓那边,就请安西的工匠帮忙,用水泥把粮仓门封了。”
“钥匙由你我和李显殿下各管一把,谁也动不了。”
就在这时,城外传来急报——追武三思的人被埋伏了。
对方手里有安西的连弩!
李恪心里一沉:武三思怎么会有连弩?难道安西有内鬼?
安西的工坊里,长孙雨刚收到洛阳传来的捷报。
正想让人放鞭炮庆祝,就见杜明月拿着块破损的连弩零件进来,脸色发白。
“雨娘,这是从洛阳送来的,说是武三思的人用的连弩。”
“跟咱工坊造的一模一样!”
长孙雨手里的茶杯“当啷”掉在地上,心里慌了。
——这内鬼,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