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到了这里,大家已经明白这道题的规律了。”
到第五个月的时候,朱棣顿了顿,如此说道。
“……”
文武百官们大眼瞪小眼地看着他,一言不发,场面顿时沉默下来。
“咳咳。”
还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咳嗽一声提醒朱棣。
朱棣无奈,心说怎么这帮文武百官在这个时候咋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只能接着道:
“这五个月兔子的数量分别是1、1、2、3、5,规律很简单,那就是从第三个月开始,每月兔子总数等于前两个月总数之和,这么说你们总该懂了吧。”
文武百官到了这时,才终于恍然大悟,同时忍不住心里吐槽:
【原来这道题是这么解的啊!这我能解出来个毛线!光列数字的话谁能看出规律】
“总之按照这个规律,继续算下去,到了第十二个月末的时候,兔子总算就是144对,这么说,使者可还满意?如果觉得本王说得不够明白,还可以在纸上给你书写整个计算过程。”
朱棣看着文武百官就像是在看傻子一样,心里满是无奈,接着转头漫不经心地向蒙元使者说道。
蒙元使者回过神来,额头的冷汗不减反增,内心满是震惊。
怎么也不会想到之前不被他在意的燕王朱棣,会有如此惊人的智慧。
要知道同样的一道题目,放在蒙元之中数月都未能有人能够解答清楚。
最后还是可汗公布答案,蒙元众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可现在这位燕王,在其他文武百官冥思苦想的时候,仅仅是凭借口算就把结果算得明明白白,如何不让他意外?
就如同朱元璋判断的那样,蒙元使者拿出这道兔子算题就是为了刁难大明。
在没有打草稿、算盘辅助下,谁能一口气计算到十二月末的兔子对数?
心力、时间理论上来讲根本不够才对!
更别说蒙元这些年一直都在关注大明朝的种种情报,知道如今的大明朝对算术的重视远不如对写文章,在科举考核学生的时候也是以写文章为主,算术之能早该落下了才对。
然而现在无论说什么都没用了,蒙元使者闻言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忙道:
“对,对极了!燕王殿下学究天人,在下佩服佩服!”
开玩笑,他哪里有胆子让燕王亲自给他书写解答过程?
之前还算师出有名,现在朱棣已经将解题过程列出来了,他还这么说,岂不是嫌自己命太长了?
文武百官们见蒙元使者都这么说了,心里松了口气的同时,看向脸色如常的朱棣,脸上难掩震惊之色。
过去他们可从来没有听说过燕王朱棣有精通算术之能啊!
怎么今日一鸣惊人,出尽了风头?
忽然,有“聪明”的大目光落在了站在另外一边的太子朱标身上,心中想到了一个可能。
难不成燕王殿下过去一直在藏拙不成?
过去太子殿下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选择韬光养晦?
如今看着太子殿下对蒙元使者问题也解不开,这才瞅准机会发力?
一些自认为看出端倪的文武百官低着脑袋,目光闪动,不知道心里面在盘算着什么。
“哈哈哈,使者看来你这个问题也不怎么样啊,燕王随便就能给你解开了。”
朱元璋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蒙元使者眼中的震惊之色已经褪去,眼神犀利看向燕王朱棣,一字一句说道。
“燕王殿下之能,在下深表佩服,在下还准备了几道题目,就是不知道燕王殿下可愿意继续与在下比试一番?”
兔子问题被解开,虽然让他意外,但是身为蒙元使者,又岂能只留有一招?
“哦?你想怎么比?”
朱元璋心里正得意,闻言来了几分兴趣问道。
“三天之后,在下拿出三道题和燕王殿下比试,看燕王殿下还能否解出答案,三局两胜,若是大明赢了,蒙元这休养生息的三年内不仅对大明边境秋毫无犯,还会每年上贡牛羊各五千良马五百!”
此言一出,就连朱元璋也不由眉毛一挑。
牛羊马虽然珍贵,但在朱元璋看来三年内边疆无事才是重中之重,这意味着他能够安心图谋经济建设和发展。
三年时间,足够他修缮战船东渡日本运来金山银山。
再加上新精盐、布匹、琉璃器具、铁器生产等产业大力发展,赚取的钱堪称海量。
拥有海量财富后,新大明律推广、相关机关部门建设不再受阻,军队也能扩充!
届时和蒙元大军对上,简直是十拿九稳!
“……不过若是大明输了,蒙元同样在三年内对大明秋毫无犯,但是大明每年要给蒙元盐铁茶稻麦各两万斤!”
听到蒙元使者开出的条件,在场文武百官顿时明白对方的算盘。
看似无论输赢,大明和蒙元都能彼此秋毫无犯。
可实际上三年内蒙元压根就不想和大明开打,所以这个条件无论输赢都是对蒙元有利!
而牛羊马对大明来说算得上是重要物资,可对于刚刚才登基的新可汗来说,每年拥有两万斤的盐铁茶稻麦,无疑能帮他更进一步笼络人心,稳住局面!
毕竟在草原,盐铁茶稻麦可都是稀缺物资!
没有谁能拒绝这几样东西!
换句话说,蒙元即便输了,损失都还在可控范围内,可要是赢了,那新登基的可汗帖木儿有了“战胜”大明的威势和两万斤稀缺物资,整合草原各部就将会更加轻松。
打得一手好算盘!
文武百官脑海里齐齐冒出这样的念头。
朱元璋双眼微微眯起,像是在思索其中的得失。
蒙元使者又道:
“当然了,这只是在下单方面的请求,若是大明怕了,觉得无人能解决在下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不答案,就当在下从未说过这些话,而蒙元在三年内同样会对大明秋毫无犯!”
“嚯!”
蒙元使者一招以退为进,顿时点燃文武百官的好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