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陈平在这里的话,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兔子问题的出处。
所谓的计算之书,乃是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撰写的里程碑式数学着作。
里面记载了包括基础运算和几何学相关的诸多数学问题,在数学界之中的地位极高。
只是这个问题,虽然确实出自《计算之书》,可实际上华夏的九章算术,早在西汉之前就有过类似的问题。
再加上《计算之书》其实是整合了印度,希腊等国家的数学内容,这也导致现代很多人觉得,计算之书中的很多题目都是源自《九章算术》,其内容相似程度,堪称一比一复刻。
回到正题。
看着一脸茫然,甚至还在扳着手指头算的文武百官,蒙元使者忍不住笑了出来。
就这就这?刚刚还大放厥词说要和蒙元开战的大明百官,就这点本事?
连一道简简单单的算术题都算不出来?
“如何,难不成大明朝无人可以回答在下的问题不成?只是简单的数兔子问题罢了,总不能回答不上吧?”
蒙元使者只差把“不是吧不是吧”挂在嘴边上了,对朱元璋和文武百官嘲讽可谓是拉满了。
文武百官脸色铁青,却偏偏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算术题就和比武一样,你给不出答案,就算是巧舌如簧也没用。
朱元璋观察文武百官的神情,目光看向李善长这些被自己委以重任的大臣身上,可发现他们也还一副拼命计算的模样。
再一看太子朱标,也是皱眉深思,一副沉默不语的模样。
朱元璋自己也没能想明白,渐渐的一颗心顿时沉了下去。
‘难不成我大明朝就要被几只兔子给难倒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里发堵,升起几分后悔之意。
早知道就不该这么冲动答应下来,这下反而使他们陷入被动之中了!
“看来各位是解不开了。”
蒙元使者啧了一声,满脸的遗憾,可那得意的眼神是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
“且慢,我知道了答案了。”
谁知就在此时,角落里面沉默不语的燕王朱棣忽然开口。
文武百官们循声看了过去,看见是燕王朱棣开口,纷纷露出惊讶之色。
好不容易看见有人作答,可是绝大部分的文武百官并没有露出兴奋欣喜之色,看向朱棣的目光隐隐带有几分怀疑和不信任。
‘燕王?他能行吗’
“不好说吧,燕王或许行军打仗有一手,但是论才学远不如太子殿下。”
“是啊,连太子殿下都回答不上来,燕王又如何能够作答?”
很显然朱棣虽然开口说知道答案,但是绝大部分的文武百官对他并没有多少的信任。
过去太子朱标的光芒将燕王朱棣掩盖,朱棣真正的才能至今无人知晓,也无人在意。
唯有寥寥数人,看着朱棣镇定自若的模样,眼中闪过思索之色。
他们正是朱元璋、太子朱标、韩国公李善长和魏国公徐达,也就是这大殿之上知晓陈平及其本事的少数几人。
同时他们也早早就知道朱棣和朱雄英跟随在奇人陈平身边学习,故而看向朱棣开口之时,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不是质疑,而是陈平的身影。
若说现场谁最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那绝对是得到陈平“真传”的燕王朱棣了。
燕王朱棣?
蒙元使者也看向了少年模样的朱棣,打量一番后,心中有些不以为意。
早在出使大明之前,他们就已经打听到了许多和大明有关的情报,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皇室成员们的情报了。
燕王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四子,自然也在情报名单之中。
只是在了解燕王朱棣相关情报后,蒙元使者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论才学不如太子朱标,论行军打仗也不如徐达之流,最后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藩王罢了,算不得什么。
此刻朱棣开口,在蒙元使者看来,对方多半是想要碰一碰运气,回答正确的可能小之又小。
“呵呵,燕王殿下既然知道了答案,还请为在下解惑。”
蒙元使者脸皮动了动,挤出皮笑肉不笑的笑容,从容说道。
“燕王,说说看你的答案是什么。”
朱元璋想起之前朱棣连那么复杂的化学都能搞明白,心中顿时多了几分信心和期待。
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朱棣淡淡而道:
“第十二个月末,共有144对兔子。”
……
全场寂静,文武百官、朱元璋等人沉默以对。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朱棣回答得正确不正确。
可接着蒙元使者那意外的表情就给了他们答案。
蒙元使者很是诧异的看着这个之前并没有被他们放在心上的燕王朱棣,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使者,燕王的回答可算正确?”
朱元璋神色镇定,完全看不出丝毫异样。
“对,啊不对。”
蒙元使者点点头,可接着又摇头。
“什么意思,到底对还是不对?”
朱元璋闻言顿时恼了,愤怒地一拍龙椅,恶狠狠地问道。
身为大明皇帝的威压如同实质,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
蒙元使者被吓了一跳,生怕朱元璋一怒之下把自己脑袋砍了,什么计策都用不出来,那可就死得太冤了。
他连忙解释道:
“陛下有所不知,此道算术题除了要给出答案之外,还要给出解题过程,以免……有人瞎猫撞上死耗子给蒙对了。”
蒙元使者小声的解释道。
“混账!你是说我大明燕王的答案是蒙的?”
朱元璋闻言护短的脾气顿时就上来了。
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怎么还要什么狗屁解题思路,这不是存心刁难?
不光是朱元璋,就是文武百官们看向蒙元使者的目光也不善起来。
刚刚才说了他们大明无惧与蒙元一战,若是蒙元使者这般轻蔑对待皇室成员,他们若是什么都不做,岂不是有损国威?
蒙元使者见这些人脸色不善,也有些慌了,可话已经说出去,总不能自己收回来吧?
“解题的思路很简单。”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朱棣平静的开口道:
“首先第一个月只有1对新生小兔,第二个小兔长大,还是一对。”
“第三个月,一对大兔子生下一对小兔,共两对。”
“第四个月,一对大兔再生一对小兔,上月的一对小兔长大,共有3对兔子。”
“第五个月,两对大兔各生一对,上月小兔长大为大兔,总数5对。”